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运城毕业实习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运城毕业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学院矿业工程学院专业班级采矿1206班姓名陈集峰学号**********指导教师刘正和实习地点山西省运城市日期2016年4月目录1.实习目的 (1)2.实习时间及实习地点 (1)3.实习内容 (1)3.1地面实习 (1)3.1.1副斜井及副斜井绞车房 (1)3.1.2 主通风机 (1)3.1.3 副立井 (2)3.1.4 调度指挥中心 (3)3.2. 井下实习 (3)3.2.1 主斜井 (3)3.2.2 胶带运输系统 (4)3.2.3 综采工作面 (4)3.2.4 回风大巷 (5)3.3 主要地质现象 (5)3.3.1 河流冲刷带(后生冲蚀) (5)3.3.2 陷落柱 (5)3.3.3 煤层分叉、合并及尖灭 (6)3.3.4 火成岩侵入 (6)3.3.5 断裂构造 (6)3.3.6 褶皱构造 (7)4.实习心得体会 (8)1.实习目的此次对教学矿井的实习,通过观看教学矿井宣传片,了解教学矿井的总体概况,参观煤矿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并深入地下参观井巷掘进,煤炭回采,矿井通风,煤矿机械,煤矿供电,煤矿支护,煤矿防治水,瓦斯抽放及地质编录等各环节的真实面貌,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系统化,进一步理解基础与专业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了解矿井设备和基本工作,学会观测巷道煤岩产状,能判断断层,褶皱,节理等地质构造,对岩巷中沉积岩的观测与描述,能熟练使用地质罗盘等。

熟悉井下的一套完整化生产系统流水线,具备采矿工程的基本素养,为毕业设计打好基础,为服务矿山作业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时间及实习地点实习时间:2016年4月5日~10日实习地点:山西运城职业技术学院3.实习内容3.1地面实习此次地面实习,主要包括看教学矿井宣传片,了解教学矿井的总体概况,参观煤矿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参观副斜井绞车房,副立井绞车房,空压机房,主通风机房,回风立井等。

3.1.1副斜井及副斜井绞车房副井是相对主井而言的,在地下采矿作业的巷道布置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设置有主井和副井两种井筒,主井主要是提升矿石为主,而副井则是提升和下放人员、材料、废石为主。

与地面直接相通的倾斜巷道,其作用与立井和平硐相同。

不与地面直接相通的斜井称为暗斜井,其作用与暗立井相同。

3.1.2 主通风机通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

按气体流动方向的不同,通风机主要分为离心式、轴流式、斜流式和横流式等类型,该通风机为轴流式。

轴流式通风机工作时,动力机驱动叶轮在圆筒形机壳内旋转,气体从集流器进入,通过叶轮获得能量,提高压力和速度,然后沿轴向排出。

轴流通风机的布置形式有立式、卧式和倾斜式三种,小型的叶轮直径只有100 毫米左右,大型的可达20米以上。

小型低压轴流通风机由叶轮、机壳和集流器等部件组成,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大型高压轴流通风机由集流器、叶轮、流线体、机壳、扩散筒和传动部件组成。

叶片均匀布置在轮毂上,数目一般为2~24。

叶片越多,风压越高;叶片安装角一般为10°~45°,安装角越大,风量和风压越大。

3.1.3 副立井立井又称竖井,是矿井井下通往地面的主要出口,是用来提升有用矿物、上下人员,下放材料设备和通风排水的垂直巷道。

其中立井有分为主井和副井,整个立井从上到下是由井颈、井身和井底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井筒最上段直接通达地表,井壁需要加厚的部分称为井颈。

一般情况下,井颈部分深度为15~20m,井颈壁厚为 1.0~1.5m。

从井颈以下到井底车场水平以上这段井筒称为井身,它是井筒的主干部分,多位于基岩中,若表土层厚度较大,有一部分井身也可在表土层中。

井底车场水平以下的井筒部分叫做井底。

井底的深度是由提升过卷高度、井底装备以及井底水窝要求确定的。

罐笼井井底深度一般为10m左右,箕斗井井底深度一般为35~75m。

井筒的深度取决于煤层的赋存条件和井田的开拓方式。

目前,我国已有超千米的立井十几座,最大深度达1060m。

3.1.4 调度指挥中心调度指挥中心主要分为调度室,集中控制室和监测控制室。

调度室:包括调度台,显示系统和监测系统。

监测系统主要有红外型,非红外型和无线非红外型三种;集中控制室:自动化操作。

由风机和环网系统构成。

风机主要起监测和控制作用。

环网系统:设备两两相连,某一设备出现问题不影响的信号的传输;成本低;可有针对性的检修;监测监控室:有九个人员定位分站,主要有定位系统,广播系统和监测监控系统。

3.2. 井下实习3.2.1 主斜井主井是地下矿的咽喉,它的位置、功能和断面规格,对矿山的基建投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的影响。

位置可以选择在矿体的上盘、下盘或侧翼围岩中,主要取决于矿区的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和矿床赋存条件。

主井宜布置于矿体下盘比较稳固的岩层中。

但应尽可能避开含水层、流沙层,大的断层和破碎带在沿着矿体走向方向上,宜选样在矿石从井下运送到矿仓总运输功最小的位置上;在垂直走向方向上,宜选择在采空区周围岩层移动范围以外不小于十米处;若位于采空区周围岩层移动范围以内或位于矿体中,应留保安矿柱予以保护,以避免井筒受岩层移动的影响而发生破坏或变形。

3.2.2 胶带运输系统胶带输送机是一种摩擦驱动以连续方式运输物料的机械。

它可以将物料在一定的输送线上,从最初的供料点到最终的卸料点间形成一种物料的输送流程。

它既可以进行碎散物料的输送,也可以进行成件物品的输送。

在矿山的井下巷道、矿井地面运输系统、露天采矿场及选矿厂中,广泛应用带式输送机。

它可以用于水平运输或倾斜运输。

带式输送机又称胶带运输机,其主要部件是输送带,亦称为胶带,输送带兼作牵引机构和承载机构。

带式输送机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输送带(通常称为胶带)、托辊及中间架、滚筒拉紧装置、制动装置、清扫装置和卸料装置等。

3.2.3 综采工作面综采是指采煤工作面全部生产过程,包括破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及回采巷道运输、掘进等全部机械化。

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有: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转载机、可伸缩皮带运输机、供电设备等。

综采工艺:长壁工作面用双滚筒采煤机割煤、装煤;用可弯曲刮板运送机运煤,自移式液压支架支护并控制顶板的采煤工艺方式。

采煤机割煤方式:往返一次割两刀、往返一次割一刀;液压支架类型:支撑式支架、掩护式支架、支撑掩护式支架;液压支架的移架方式:单架依次顺序式;分组间隔交错式;成组整体依次顺序式。

综采相对于炮采、普采而言,机械化程度高,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能力大,企业效益增加;顶板支护效果好,安全系数高。

3.2.4 回风大巷回风巷是指矿井回风风流所经过的巷道。

总回风巷:为全矿井或矿井一翼回风用的叫总回风巷;主要回风巷:为几个采区回风用的叫主要回风巷;采区回风巷:为一个采区回风用的叫采区回风巷;工作面回风巷:为一个工作面回风用的叫工作面回风巷。

工作面顺槽是为了回采煤层而挖掘的回采巷道。

工作面顺槽一般有两条,即运输顺槽和辅运顺槽,辅运顺槽进风,运输顺槽回风,有些工作面布置三条顺槽即运输顺槽、辅运顺槽、回风顺槽。

运输顺槽和辅运顺槽为进风,回风顺槽回风。

3.2.5矿井生产系统1.矿井主要生产系统1)运煤系统2)通风系统3)运料排矸系统4)排水系统5)动力供应(电、压风)6)通讯、监测系统(一)井下生产系统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人员安全进出、材料设备上下井、矸石出运、供电、供气、供水等巷道线路及其设施,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

主井;副井,井底车场;主要运输石门;阶段运输大巷;回风井;回风石门;回风大巷;采区运输石门;;采区煤仓;行人进风巷;运输上山;轨道上山;上山绞车房;采区回风石门;;运输平巷;回风平巷;联络巷;开切眼;采煤工作面立井(竖井)—在地层中开凿的直通地面的垂直巷道主立井(主井)用于提升煤炭。

副立井(副井)用于行人、运料、通风、排放矸石。

暗立井—无直通地面的出口的垂直巷道,分为主暗立井副暗立井溜井—用于自上而下溜煤的垂直巷道。

溜煤眼—长度短,直径小的溜井。

平硐—在地层中开凿的直通地面的水平巷道,分为主平硐,副平硐石门—无直接地面出口,垂直或斜交于煤层走向,在岩层中开掘的水平巷道煤门—无直接地面出口,垂直或斜交于煤层走向,在煤层中开掘的水平巷道平巷—无直接地面出口,沿煤层走向开掘的水平巷道煤层平巷—开掘在煤层中的平巷岩石平巷—开掘在岩石中的平巷阶段大巷—为一个开采水平或阶段服务的水平巷道阶段大巷:分为阶段运输大巷、阶段回风大巷。

区段平巷—为一区段服务的水平巷道区段平巷:分为区段运输平巷、区段回风平巷开采水平(简称水平)—运输大巷及井底车场所在的水平位置及所服务的开采范围。

布置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并担负全阶段运输任务的水平。

广义的水平—布置大巷的某一标高的水平面,既包括一个水平,又包括所服务的阶段斜井—在地层中开凿的直通地面的倾斜巷道主斜井用于提升煤炭副斜井用于行人、提升矸石、通风(二)矿井巷道为了进行矿井开采,在地下开掘的井筒、巷道和硐室的总称。

(一)按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1. 垂直巷道-立井、暗立井、溜井2.倾斜巷道-斜井、暗斜井、上山、下山3.水平巷道-平硐、石门、煤门、平巷(三)地面生产系统1. 地面生产系统类型(1)无加工设备的地面生产系统(2)设有选矸设备的地面生产系统(3)设有筛分厂的地面生产系统(4)设有洗选厂的地面生产系统2. 地面排矸系统3. 地面管线系统3.3 主要地质现象3.3.1 河流冲刷带(后生冲蚀)在煤层被被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之后的河流冲蚀,称为后生冲蚀。

平面呈现较宽阔的条带状或分支状的冲蚀薄化带,薄化规模较大,常有定向分布的薄化区或无煤带;煤,顶板甚至煤层底板都可被冲蚀;冲蚀沉积物粒度较粗,常为河床相的砾岩,粗砂岩,临近冲刷带的煤层,光泽变暗,灰分增高,裂隙发育;被冲刷的煤层与冲刷带犬齿交错。

3.3.2 陷落柱煤层下伏可溶岩层经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洞,在上覆岩层重力作用下产生塌陷,形成筒状或似错状柱体,简称陷落柱,俗称“矸子窝”或“无炭柱”,煤层在平面上出现大小不一的环形无煤区,煤层厚度仅在垂直方向呈柱状陷落破坏,结构沿陷落柱边缘张裂破碎;陷落柱周围煤层顶底板产状异常,向塌陷中心倾伏,小断层增多,张裂隙发育;陷落柱与煤层接触面为环形弯曲面,陷落体与煤层破碎面呈不规则接触;陷落柱周围煤被氧化,光泽变暗,硬度降低,灰分增加。

陷落柱可能是矿井水或矿井瓦斯的通道,影响煤矿安全,应注意加强探测。

3.3.3 煤层分叉、合并及尖灭煤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的不均衡沉降造成的煤层分叉、合并及尖灭。

煤层由一层分为两层或若干层,煤层厚度由几十米到分叉、变薄直至尖灭,其变化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分带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