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征中一支越打越多的红军部队

长征中一支越打越多的红军部队

长征中一支越打越多的红军部队

八十年前,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以三大主力会师划上句号,万水千山频繁战斗造成的巨大减员,深深刻在了历史中。

然而有一支部队,行程万里之后人数不减反增,创造了长征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长征中减员最多的是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余人,一个多月后,渡过湘江的部队锐减至3万余人1。

主力红1军团与红3军团,长征出发时共有3.6万余人2,1935年11月3日,到达陕北的红1、3军团合编为新的红1军团,仅有3328人3,与长征出发时相比,不足10%。

一年之后,红2、6军团开始长征。

出发前部队进行了精简,1万余人的2军团从湘西桑植实际出发9526人。

1936年1月下旬,部队离开黔东石阡时,有10084人。

2月底离开黔西毕节时,人数比出发时增加了近三成,达12223人。

3月底到达黔滇桂边界的贵州盘县,人数10977。

5月初到达云南中甸,2军团9995人,比长征出发多5%。

从中甸出发,翻越了多座雪山,部队于7月初到达西康甘孜,红二方面军正式成立,此时2、6军团行程已达1万5千里,2军团仍保持9386人4,略少于长征出发人数,居三个方面军各军(军团)之首5。

毛泽东曾称赞道:“2、6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

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2、6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

你们1万人,走过来还是1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在经验,
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6

中央红军于1935年5月渡过金沙江,6月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会师,此时长江以南的主力红军,只剩下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的2、6军团。

湘鄂川黔根据地位于长江中游,北临武汉,南接长沙,成为国民党政权的最大威胁。

9月,蒋介石调集130余个团的兵力,采取步步为营、逐段筑碉、交替前进的战法,对2、6军团进行第三次围剿。

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根据地日益缩小的局面下,2、6军团为争取主动,于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

2、6军团的长征,是在10倍于己的强敌堵截追剿、没有任何友军策应支援下进行的,沿途敌情严重,战斗频繁,短短两个月即伤亡2000多人,掉队或因伤、病寄存在老百姓家的达到1千4、5百人7,足见征程之艰难。

作战中干部伤亡也很大,12月22日,2、6军团在瓦屋塘(湖南邵阳遂宁县)与敌军陶广纵队激战,2军团5师师长贺炳炎右臂重伤,后右臂被截肢。

贺炳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1936年1月5日,2、6军团在便水(湖南怀化芷江县)与敌军李觉纵队交手,2军团4师参谋长金承忠、4师11团团长覃耀楚牺牲。

3月12日,2、6军团在乌蒙山深处哲庄坝(贵州毕节赫章县)打伏击,4师12团一部冲进敌军司令部,敌纵队司令万耀煌溃乱中只身逃走。

战斗中2军团6师18团政委余秋里左臂重伤,后左臂被截肢。

余秋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国务院副
总理、总政治部主任等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3月23日,2、6军团在虎头山(云南曲靖宣威市来宾铺)与敌军孙渡纵队第1旅激战,2军团4师11团政委黄文榜、12团团长钟子廷牺牲。

4月9日,2军团6师在六甲(云南昆明寻甸县先锋镇)打阻击,给追兵孙渡纵队主力第7旅以重大打击,迫使滇军自此不敢紧追,为2、6军团争取了主动。

此役6师师长郭鹏、18团政委杨秀山、团参谋长陈刚负伤,18团3个营长伤1亡1,9个连长伤亡8人,战斗残酷可见一斑。

历时一年的长征,仅2军团6师18团政委就换了四任,前三任2人重伤,1人牺牲。

该团第2连六甲战斗后,仅有8人下火线。

到长征结束,2、6军团“许多连队除连排干部外,从桑植出发的老战士,不过数人了”8。

粗略估算,2军团长征累计减员逾万,超过桑植出发时部队人数。


一方面部队减员极大,一方面实力不减反增,如果没有持续不断地人员补充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数字显示,2军团在两万余里不间歇的长征途中,新增加人员竟达9935人9,比长征出发时9526人还多出5%,创造了红军长征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大多数地方老百姓从没见过红军,在国民党军如影随形的追剿堵截中,部队不得不连续行军,无法在一个地方常驻,因此,没有高效的宣传动员,短期内让大批群众认可并参加红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36年2月,2、6军团在贵州黔(西)大(定)毕(节)
地区仅仅停留二十多天,便在此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还建立了乡、村一级的红色政权多达95个!同时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扩大红军5000余人,创造了长征史上的一个记录。

其效率之高,今天听来仍觉不可思议。

当2、6军团退出毕节时,人数比长征出发多了近30%,达2万余人。

连前清贡生、时年57岁的贵州名流周素园老人,也加入红军一起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延安。

建国后周素园曾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被毛泽东称为“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尊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10。

一位当年参加红军的老人告诉当地史志办同志:2、6军团来了之后,他们全都躲进了山。

阴历正月乌蒙山区天气很冷,晚上红军宿营不进屋,而是坐在外面地上,抱着枪围着火堆过夜,宁可挨冻也不破门入户。

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的军队,下山接触红军后,一家兄弟3人全部当了红军。

这一带有些地方是中央红军前一年走过的,当时战事紧急,吃了用了老百姓的东西来不及付钱的,就打了白条。

2、6军团来了以后,在大街上张榜公示,凡有红军留下白条的,全部兑现白洋。

人们奔走相告,一时络绎不绝。

从开仓济贫到兑现白洋,从秋毫无犯到救国救民,老百姓对红军的认识从标语口号到亲身体验,感而动之,纷纷投身红军。

2军团是一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红军部队,1930年7月在湖北洪湖地区诞生,当时1万余人,与同期组建的1、3军团并肩红军三大主力。

鼎盛时期2军团人数超过3万,在左倾路线极端摧残下,最
低谷时2军团人数降至不足3000,错误路线纠正之后,很快又恢复到万余人。

从甘孜出发,经过草地缺粮大减员和甘南执行战略掩护任务大损失后,至1936年9月底2军团仍有8000余人11,在三个方面军各军(军团)中,与红四方面军第31军并列榜首。

长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耳熟能详的传奇之外,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等待我们潜心发掘。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第360页
2《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1934年10月8日
3《红一方面军人员武器统计表》,1935年12月
4以上各数见任弼时《关于2、6军团从湘鄂川黔到康东北长途远征经过报告大纲》,1936
年7月
5据1936年8月1日《野战军1936年7月份月终统计报告表》,红一方面军1、15军团,人数分别为6584人和5847人。

据1936年10月10日红四方面军《现有人员统计表》,红四方面军5个军中人数最多的31军8090人,而从7月至9月底,过草地和甘南两个阶段,未见史料显示31军与稍大损失:过草地“物质准备特别是四方面军是比去年百倍的充分了…死亡率减少到极少数,甚至没有。

”《总司令部对二、四方面军工作指示》,1936年8月3日。

“到甘南后…等处与敌稍有战斗,但未正式参加大战…未受过大的损伤”《31军到甘南后工作情况报告》,1936年)。

6《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第508页,1992年7月
7《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致朱德张国焘电》,1936年1月25日
8关向应《2、6军团长征政治工作总结报告》,1936年12月19日
9任弼时《关于2、6军团从湘鄂川黔到康东北长途远征经过报告大纲》,1936年7月
10毛泽东致周素园信,《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08-109页。

11含同月调入红32军的第5师1500余人。

见1936年9月28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致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