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编号:GD/FS-5386(安全管理范本系列)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对策详细版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编辑: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对策详细版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摘要: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分析了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对提高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需要进行全面系统设计,实施全方位科学运作,加强各方面综合协调,并对防范火灾发生,控制火灾扩大确保安全疏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健词: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安全对策高层建筑始建于19世纪末期。
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促使城市建筑向高空延伸,城市构造随之高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层建筑亦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一些城市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大大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它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象征,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然而,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是现在全世界消防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
1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1.1火灾蔓延快1.1.1烟自效应高层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排气道如果防火分隔存在问题,发生火灾时将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建筑高度越高,烟囱效应越强烈。
1.1.2可燃物品在高层建筑中的高级旅馆、综合楼以及重要的图书楼、档案楼、办公楼、科研楼等室内家具及用品等,绝大多数是可燃的,一旦发生火灾,火灾迅速蔓延。
11.3可然建筑室内装修材料高层建筑中,无论是宾馆、商场、办公楼,许多都采用可燃性材料,大多都是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进行装修。
这些材料燃烧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烟尘及水蒸气等。
这些气体和烟尘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严重影响了建筑物内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员扑救,为火灾的发展扩大创造了条件。
1.1.4纵横交错的各种管道高层建筑内设置的空调风管、排烟管道、电缆管道、吊顶等比较复杂,既有水平方向,又有垂直方向,这是火灾发生时烟气火势发展扩大的重要途径。
1.2疏散困难性1.2.1疏散距离长高层建筑层数多,垂直距离长。
一般高层建筑办公室,平均可容纳4000-5000人。
由于垂直疏散距离长,数千人,甚至数万人若从整幢大楼疏散到地面,需要很长时间,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小时。
1.2.2蔬散手段有限多数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主要还是依靠楼梯,而楼梯间若封闭不严,一旦窜人烟气,就会严重影响人员疏散。
消防云梯车数量有限,高度也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高层建筑安全疏散和火灾扑救的要求。
所以发生火灾时,从楼梯间疏散是室内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的唯一手段。
1.2.3疏散人员集中火灾时由于现场混乱状态的影响,受烟气的威胁,人的本能恐惧心理和逃生欲望都强烈暴露出来,人们便一窝蜂的涌向安全通道。
大量的人流在楼梯间汇集后,极易发生拥挤堵塞,影响疏散安全。
1.3火灾扑救难度大1.3.1外部救援扑救进攻难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外部进攻受限。
现在的消防云梯车数量、高度有限,另一方面缺乏地面消防行动展开的场地。
高层建筑的主题建筑周围往往设有裙房妨碍登高车全方位靠近主体建筑进行灭火救援活动,所以有些高层建筑上部楼层发生火灾,消防队员无法进行外攻。
1.3.2消防设施不够完善高层建筑扑救要立足于自救,即主要靠室内消防设施。
但由千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条件所限,高层建筑内部的消防设施有些不很完善,尤其是二类高层建筑仍以消火栓系统扑救为主,因此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往往会遇到较大困难,并进而影响火灾的扑救。
13.3登高困难50 m以下楼层发生火灾,消防队员尚可利用消防云梯车登高,在50m以上部位发生火灾,如果停电,消防电梯也失效,先放队员只能通过室内楼梯登高。
消防队员负重登高,因体力因素,导致心跳加速,呼吸气喘,影响灭火战斗展开。
而且通过楼梯间登高时,也会与楼梯间内往下疏散的人流相对撞,严重影响登高速度,延误灭火救援的战机。
1.3.4供水困难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火灾用水量比较大,有时需要达到80L一120Vs,而如果大楼停电,消防泵失效或故障,室内供水系统无法满足要求,向上供水就极其困难。
经灭火演练测试,三辆大功率消防车串联,通过水泵结合器供水,高度只能达到160m,通过水带直接供水,高度只有150m。
何况登高铺设的水带,往往会被破碎而落的玻璃片刺破,使灭火供水受阻中断。
1.3.5排m困难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风向、风力的影响,难以实施破拆玻璃窗进行自然排烟。
采用机械排烟系统,也会受到如室外风压,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不同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排烟效果。
特别是停电或机械排烟系统发生故障情况一下,排烟就更为困难。
大员的烟气笼罩在大楼内,对消防队员的灭火救援行动和室内人员的疏散造成严重影响。
2高层建筑的防火对策2.1合理选择建筑用址和附属建筑的设置(1)高层建筑应与城市消防站保持便捷联系,以便在发生火灾时,能及时报警,城市消防站能迅速出动并有效地组织扑救。
(2)宜远离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的厂房,甲、乙、丙类液体和可燃气体储罐以及可燃材料堆场。
(3)与周围建筑物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防火间距应根据火灾时建筑辐射热对相邻建筑的影响,满足扑救要求和节约用地等因素确定。
(4)高层建筑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高层民用建筑宜与城市主次干道有机相连,使消防车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火场。
(5)合理布局裙房,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OOm,进深大于4.00 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间的出口。
便于消防队员,消防车进行灭火救援。
(6)妥善安排油浸变电器,燃气、燃油锅炉房的位置,在总平面布置时,要十分注意防火安全。
2.2加强防火管理,严格落实管理制度2.2.1严格电气、燃气管理要选用安全可靠的电器产品和燃气设备,不使用明火或电热丝裸露的电器和燃器设备器具,电器设备及其线路和燃气设备及其管道按标准、规范要求安装铺设,不得擅自乱接、乱拉、乱装。
供气管道在地面进人大楼前应设置紧急切断阀。
2.2.2严格明火管理对施工、维修过程中必须进行的明火作业,必须经审批后方可作业。
加强安全监护工作,在作业现场必须安排专人进行监护。
对餐厅、餐馆的加热器具使用必须落实专人负责。
对吸烟问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规定并落实。
2.2.3严格操作规定对用火、用电、用气必须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对涉及用火、用电、用气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责任心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自觉遵守操作规程。
2.2.4严格维护保养制度电气设备、燃气设备、机械设备等,必须定期维持保养,发现故障,及时修复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3控制火灾扩大措施2.3.1水平防火分区利用防火门、防火墙或防火卷帘等分隔物,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水平面内防火分区面积。
2.3.2竖向防火分区化火灾不仅能水平蔓延,而且还能沿建筑物外墙各种井道、楼梯间竖向蔓延。
对电梯井、暖通风井、燃气管井等竖向井道,必须采用相应耐火等级的防火墙、防火门、防火阀进行防火分隔,将每个竖井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对待进行分隔。
对中庭、外墙、玻璃幕墙应设置有效的防火门窗、防火卷帘进行分隔。
2.3.3装修材料应为阻燃材料建筑装修和室内装修采用阻燃材料,是预防火灾扩大蔓延的有效措施,用于高层建筑室内墙面,隔断,地面应采用B1级材料,对于室内顶棚必须A级材料,局部造型装修需要,可采用B2级材料,安全疏散通道、楼梯间及其前室,避难区(间)等,其墙面、吊顶、地面均应采用A级材料装修。
2.3.4完善消防设施,达到消防自动化高层民用建筑内,除了安装消火栓,消防软管水喉外,必须按照规范系统,全面地设计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自动防排烟系统,并根据不1司场所的特点选用消防设备,达到早期发现,将火灾消灭在初期阶段。
2.4安全疏散避难措施2.4.1疏散走道逃离起火房间的人员进人走道后,应能较好地保障其顺利奔向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和楼梯间,为了缩短疏散时间,疏散走道应力求短捷,便于形成双向疏散。
合理细致设计确定疏散通道的位置、安全疏散距离、疏散走道和门的宽度、高度,且不宜设置台阶。
2.4.2疏散楼样为保证安全疏散,每幢高层建筑应设置至少两座防烟楼梯间,宜靠外墙布置,必须有采光和防排烟设施,疏散楼梯宜在电梯厅旁设置,应采用乙级或甲级防火门作为前室和楼梯间的门,门必须向外开启.并不应设置门槛。
2.4.3消防电梯电梯是高层建筑重要的垂直交通工具.火灾时电梯是不能用于疏散人员的。
建筑高度超过犯米的高层建筑应设置专用消防电梯,消防电梯的载重不应小于800kg。
应采用一级负荷供电,其动力和控制电线、电缆采取防火防水措施,电梯内装修材料应用A级材料装修,以提高应急疏散的效率和安全性。
2.4.4防排烟设施防排烟设施与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关系密切,它能为消防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可以控制火势蔓延扩大,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必须设计有效的防排烟设施。
从确保安全疏散角度,在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避难间(区)应采用正压送风,在疏散走道采取机械排烟方式。
对消防电梯井及其前室应采取正压送风,防止烟气侵人。
3结束语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方面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
本文就防范火灾发生、控制火灾发展、人员安全疏散问题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仁月消防技术标准规范汇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2〕赵国凌.防排烟工程[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景绒.建筑消防给水工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3]公安部政治部编.建筑防火设计原理[M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可在这里输入个人/品牌名/地点Personal / Brand Name / Location Can Be Entere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