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诗歌305总集。
内容:风雅颂形式:赋比兴(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反复收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民间乐歌宫廷乐歌宗庙乐歌和舞歌“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民间乐歌雅宫廷乐歌颂宗庙乐歌和舞歌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木兰辞》中用“赋”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比是以彼物写此物,分为比喻和比拟。
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兴:即起兴,在文章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后来发展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的意义)鱼靠水,箭靠弓,打仗要靠毛泽东;鸟靠林,树靠根,打仗要靠新四军;船靠舵,屋靠梁,百姓要靠共产党。
氓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
2 .诵读课文,体会感情。
3.分析把握诗歌中妇女的形象。
教学过程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通假字: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非于嗟女兮,无于士耽。
吁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脱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假字古今异义将子无怒愿,请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多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过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没有标准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静言思之助词,无实义总角之宴快乐(一)结合课文注释,带着问题认真朗读《卫风·氓》。
1、《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2、《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梳理结构情节感情基调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恋爱热情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幸福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婚变沉痛.怨恨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决绝清醒刚强3、综观全诗,你认为男、女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女婚前:生活幸福热情、温柔、纯真主人公婚后:受尽屈辱勤劳、刚烈、坚强男婚后“二三其德”心情急切、热烈“至于暴矣”主人公婚前“氓之蚩蚩”用情不专、暴虐“信誓旦旦”没有责任心(二)把握写作特点:对比1、比兴桑之未落女子年轻貌美比兴其叶沃若未婚情意浓厚桑之落矣婚后情意淡漠比兴女子年老色衰其黄而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找出诗中其他的比兴手法(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起兴比喻女子年轻貌美(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类比女子不要沉迷爱情(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烘托女子年老色衰(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起兴表现女子痛苦无边2、女子为何被弃?三四两章有哪些用了对比的手法?(1)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
二,年老色衰说。
三,财富说。
四,社会风俗说。
(2)对比: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女不爽——士贰其行3、氓是怎样的一个人?具体表现在哪里?婚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信誓旦旦来既我谋。
婚后:士贰其行。
对比:薄情寡义二三其德。
言即遂矣,不专凶暴至于暴矣。
薄情寡义(1)举动:男:抱布贸丝、来、谋;女:乘、望、泣涕、笑、言;(2)性格:男:急躁、任性;女:温柔体贴、纯真热情。
合作探究1、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反映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1)举动:男:抱布贸丝、来、谋;女:乘、望、泣涕、笑、言;(2)性格:男:急躁、任性;女:温柔体贴、纯真热情。
2、读<<致橡树>> (舒婷)感受女主人公的形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平等自立自强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平等自立自强却又终身相依。
3、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表现手法。
简析: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以桑起兴,引发下文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同时,这几句诗又以桑设喻,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其中,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用自然现象起兴,引出生活及感情化,兼以隐喻,更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1)以“我”(女主人公)的口吻叙述,采用对比写法。
(2)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更能引起人们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5、谈谈诗中弃妇的形象。
(1)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2)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3)温柔、坚强。
6、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练习巩固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兮。
女之耽兮,不可说兮!1.“于嗟”,即_吁嗟_,意为叹息。
2.“说”通脱_3.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兴__4.这段文字的大意是什么?女不可耽采薇解题《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是宫廷乐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飨,以歌功颂德为主;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薇”即野豌豆。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诗的思想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
3、学习《诗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词语注音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 yǔn )之故载(zài) 饥载渴王事靡盬(gǔ) 四牡騤騤(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鱼服雨(yù)雪霏霏(1)作:①薇亦作止。
②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常作二铁板。
④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2)曰:①如曰归曰归。
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止:①岁亦莫止。
②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止子路宿。
④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人而无止,不死何候⑥技止此耳。
(二)重点词句一词多义(4)靡:①靡之者甚多。
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③左右皆靡。
(5)烈:穷冬烈风。
②君有烈名。
③奋六世之余烈。
④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6)阳:①崤山之阳。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③春日载阳。
④阳奉阴违(7)孔:①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孔武有力③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8)华:①桃之夭夭,烁烁其华②始雨水,桃李华③华服丽人④其街市之繁华。
⑤物华天宝。
⑥华诞,华居。
(9)思:①学而不思则罔②已行,弗不思也。
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0)戒:①既和既戒,既备万事②观往事以自戒。
③少只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11)雨:①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一别如雨。
③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水能自雨田。
⑤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12)载:①史载田横事。
②五载复还。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④直上载公子车。
⑤载欣载奔。
⑥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三)结构梳理第一章至第三章:直接写战事。
第四、五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第六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文本分析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恨、思家与盼归的心情。
“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
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
如今之防秋也。
”(《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
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
”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