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设计说明某铁路沿线两侧边坡及绿化恢复工程设计说明第一部分工程概况项目位于XX市XX新区,XX铁路(XX站周边)与XX路交叉口段的沿线边坡,北近三棵松水库,东北侧为松子坑森林公园,是XX新区的生态核心;南部紧邻城市主干道XX大道。
项目总占地面积约8.8万平方,共有10处边坡。
其新增边坡3、新增边坡2、旧有边坡1、新增边坡4、新增边坡1、旧有边坡2、TP-03、TP-04、新增边坡5、新增边坡6。
边坡平面位置图新增边坡3:拟建边坡总长约173米,边坡呈近南北走向,坡向东,坡高8-15m,后缘坡度50-75°,前边缘平坦。
坡后缘北段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南段为强-中风化中细粒花岗岩。
前缘为素填土,层厚1.0-3.0m。
新增边坡2:拟建边坡总长约300米,边坡呈北东走向,坡向南东,坡度在前45-70°之间(为阶梯状),坡高21-36m,坡前缘紧靠高铁高架桥。
边坡段多为强至弱风化中细粒花岗岩,中部素填土,南西段后缘多为坡积粉质粘土,且有一条北东走向构造。
旧有边坡1:拟建边坡总长约268米,在平面图上呈半圆形,在空间上呈半圈椅形,近南东走向。
东高、西低,后边缘陡坎70-85°前缘较平坦。
①前缘为素填土,以碎石、块石及粘粉粒堆填,层厚5-8m,②坡后缘为强-弱风化花岗岩,层厚5-25m左右,③后缘坡上表层有1-2m粉质粘土。
新增边坡4:拟建边坡总长约68米,在平面图上呈半圆形,在空间上呈斜坡,南北走向。
北高、南低,斜坡陡坎坡度25-50°。
为弱风化中粒花岗岩,前缘公路傍有少量素填土,层厚0.5-1.0m。
新增边坡1:拟建边坡总长约148米,在平面图上呈半圆形,在空间上呈半圈椅形,近东西走向。
东高、西低,后边缘陡坎65-80°前边缘平坦。
①前缘为素填土,以碎石、块石及少量粘粉粒堆填,层厚2-5m,②后缘坡强-弱风化花岗岩,层厚5-15m左右,③后缘坡上表层有小于1.0m粉质粘土。
旧有边坡2:拟建边坡总长约169米,在平面图上呈半月形,在空间上呈半圈椅形,呈东南向。
西北高、东南低,后边缘陡85-90°,前边缘平坦。
①前缘及中部为填土,以碎石、块石及少量砂、粘粉粒,②山坡之上坡残积土,层厚0-0.5m左右,局部2-4m,③下部为弱风化花岗岩。
TP-03、TP-04:拟建边坡总长约307米,在平面图上呈半月形,在空间上呈半圈椅形,呈南北向。
北高、南低,后缘较陡-陡,65-80°,前缘较平,坡度5-20°。
①前缘为素填土,以碎石、块石及少量粘粉粒堆填,层厚1-12m,②后缘多为强-弱风化花岗岩,层厚0.5-10m左右,部份后缘为0.5-1.5m粉质粘土。
新增边坡5:拟建边坡总长约436米,呈半月形,坡向东南,西高东低,后缘陡坎55-80°,前缘坡度在5-15°。
①前缘为素填土,以碎石、块石及粘粉粒堆填,层厚2-15m,②后缘坡强-弱风化花岗岩,层厚8-30m左右,③后缘坡上表层有0.5-1.0m粉质粘土。
新增边坡6:拟建边坡总长约216米,呈半月形,坡向南,北高南低,后缘陡坎65-80°,前缘坡度在5-15。
①前缘为素填土,以碎石、块石及少量粘粉粒堆填,层厚2-5m,②后缘强-弱风化花岗岩,层厚3-20m左右,③后缘坡表层局部有0.5m粉质粘土。
第二部分边坡支护部分一、边坡分析根据建设方提供的《XX市XX新区松子坑周边边坡复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对现场考察分析, 本次设计对旧有边坡1,新增边坡1,旧有边坡2,新增边坡5,新增边坡6(上边坡),新增边坡7,TP3-03,TP3-04边坡,为原采坑壁及原采石场形成的高边坡,主要由中风化花岗岩组成的岩质边坡,边坡上部有坡残积粉质粘土,上述边坡当前整体稳定,拟对上部土体进行1:1清坡, 坡面绿化,防止上部土体剥落。
拟对TP3-03,TP3-04原采坑填石边坡按1:1.5-1:2清坡, 坡面绿化,防止大块石滚向高铁。
旧有边坡1,东北端小山坡按1:1清坡。
上述边坡清坡及完善边坡排水设计。
见绿化设计场地整理。
新增边坡2、新增边坡3,主要由坡残积粉质粘土及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组成的混合边坡。
新增边坡3:北东段边坡裸露,中上部发生一小滑坡。
北东段裸露边坡为不稳定边坡;新增边坡2:边坡西南段上部发生一处滑坡。
滑坡东北侧处发生一崩塌,发展下去将引起上部山体孤石滚落。
暴雨时,山坡上的水夹带泥石土流入坡下。
裸露边坡为不稳定边坡;新增边坡4,新增边坡6(下边坡)主要由中风化花岗岩组成的岩质边坡。
中风化花岗岩节理裂隙发育,坡面上见有岩块,易发生坠石及楔形体崩塌。
新增边坡2,新增边坡3,新增边坡4,新增边坡6(下边坡),边坡不但邻近高铁,同时坡下为公路,车辆行人活动频繁。
为保护边坡下车辆行人的安全。
在复绿工程设计时,对新增边坡2,新增边坡3,新增边坡4,新增边坡6(下边坡)四处进行边坡支护工程设计。
二、设计依据现行国家及地方有关规范、标准及规程,主要有: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 );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4.《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 )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 );7.《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 );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11.《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JG 01- );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13.《XX市XX新区松子坑周边边坡复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4. 业主提供场地地形图(电子版1:500);15. 现场实地踏勘测量结果及类似工程经验。
三、地质环境条件(一)地形地貌场地原地貌类型为丘陵坡地。
新增边坡3,边坡为一级坡,坡高8—20.9m,坡度为50-75度,坡倾向127度, 坡长173m。
边坡南西段已采用锚杆+格构梁支护,格构梁不规整,上部局部坡度可达75度。
格构梁北端及边坡中部上部,见5~8米高喷砼护面,坡度80度,支护结构未见变形破坏;北东段边坡裸露,中上部发生一小滑坡,形成长7米宽9米,后缘坡度85度高1米的滑槽。
北东段裸露边坡为不稳定边坡。
边坡离高铁高架桥40-60m,离公路30-40m,坡下为绿化带,人员活动频繁。
新增边坡2:为修建高铁时,人工分级放坡。
边坡分2-3级放坡。
坡高23-38m,坡度为45-75度,,坡倾向143度, 坡长261m。
边坡东北端2.3级边坡已采用锚杆+格构梁支护。
格构梁不规整,顶部坡度达65度,平台为浆砌块石,不利于绿化。
支护结构未见变形破坏;边坡西南段上部大致沿土岩界面发生一处宽20米长19米滑坡,后缘坡度60度,高9米的滑槽。
滑坡东北侧处发生一崩塌,长2.5米宽2.7米,后缘坡度70度,高0.5米的塌坑。
暴雨时,山坡上的水夹带泥石土流入坡下。
坡底北段离高铁高架桥3-18m,南西段接高铁明隧。
坡下人员活动频繁。
旧有边坡1,新增边坡4和新增边坡6下边坡,边坡为一级坡。
新增边坡4坡高6--26m,坡度为45-60度。
新增边坡6下边坡坡高8--15m,坡度为60-80度。
紧邻该边坡的边坡已采用格构梁支护。
坡下为公路人员活动频繁。
(二)地层岩性新增边坡4,新增边坡6边坡岩石露头清晰,为中风化花岗岩。
新增边坡2和新增边坡3据钻探揭露,场地内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夹碎石层及坡残积层,下伏基岩为花岗岩,现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Qml)杂填土:褐红色、褐黄色,主要由砂质粘性土及花岗岩碎石、块石新近堆填而成,松散状。
碎石、块石大小混杂,20~200cm,,分布不均,含量大于30~60%。
该层在新增3坡分布于坡脚见于ZK2、ZK4、ZK6、ZK8孔,层厚0.50~2.20m,平均厚度为 1.70m;在新增2坡分布于坡脚及坡上见于ZK9~ZK17、ZK23、ZK28孔,层厚0.60~7.50m,平均厚度为2.25m。
2、第四系坡残积层(Qdl+el)粉质粘土:黄褐色、红褐色,可塑状,含石英砂砾约25~35%。
遇水易软化。
发育风化球(“孤石”),在ZK24、ZK25、ZK27 、ZK29,ZK32一带揭露有“孤石”。
本层在新增3坡分布于ZK1、ZK3、ZK5、ZK7孔,层厚0.90~1.90m,平均厚度为1.20m;在新增2坡分布于ZK22、ZK24~ZK27、ZK29、ZK31孔,层厚1.00~4.50m,平均厚度为2.87m。
3、燕山期花岗岩层(r53(1))本区分布花岗岩,属于早白垩世侵入岩,按照风化程度划分四个风化亚带,其中全风化岩基本缺失或厚度很小。
钻孔揭露各亚带岩性特征如下:3-1强风化花岗岩:灰褐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岩块手折易断。
原岩结构清晰,裂隙极发育,属于极软岩,呈散体结构,边坡岩体类型Ⅳ类, 该层遇水易软化、崩解,局部地段发育有风化球(“弧石”)。
本层在新增3坡分布于ZK1、ZK5、ZK7孔,层厚 3.50~11.70m,平均厚度为 6.570m,层面标高63.83~76.66m;在新增2坡,除ZK13、ZK16、ZK18、ZK19、ZK21、ZK27、ZK29孔外,其它钻孔均有分布,层厚0.90~11.60m,平均厚度为 3.94m。
层面标高68.77~111.96m。
3-2 中风化花岗岩:黄褐色、浅褐色,细粒花岗结构,矿物风化褪色明显,裂隙很发育,裂隙面充填铁质,岩芯呈碎块~短柱状,属于硬质岩,边坡岩体类型Ⅲ类。
本层在新增3坡各孔均有分布层厚3.00~10.50m,平均厚度为6.56m,层面标高55. 35~71.16m;在新增2坡,各钻孔均有分布,层厚2.20~25.20m,平均厚度为12.06m。
层面标高64.17~114.16m。
3-3 微风化花岗岩:灰白色、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岩石较新鲜、坚硬,裂隙稍发育,岩芯呈长柱状,属于硬质岩边坡岩体类型Ⅱ类。
该层各孔均有揭露,本层在新增3坡层面标高为49.25~61.56m;在新增2坡层面标高为54.77~86.66m。
(三)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概述根据现场踏勘和调查显示,场地内无常年地表水,地表水主要类型为雨源形坡面流。
仅雨季沿坡面形成临时性水流,对坡面有冲刷作用。
2、地下水特征该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勘察区土层中,含水性、透水性差,水量贫乏。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场地下覆花岗岩的裂隙中,含水性及透水性受裂隙发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