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民俗风情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一、哈尼族民族历史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
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
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
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一、哈尼族文化艺术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僾、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1、语言文字哈尼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僾、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历史上无本民族文字。
1957年政府为其创造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已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验推行。
2、文学哈尼族的原始说唱艺术哈巴是远古时代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
哈巴是哈尼历史的产物,生活和劳动的产物,是哈尼族古老的歌。
哈巴的题目称为“奴局”,哈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无伴奏说唱,哈巴的演唱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十二奴局”,包括天体自然、哈尼历史、历法计算、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商业经济、生老病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几乎包含了哈尼人的整个社会活动。
在表现形式上,以吟唱、吟诵为主要表现手段。
莫批是专门演唱哈巴的人,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哈巴的内容全凭莫批的口传心记在加之各支系的方言土语有差别,因此在流传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莫批都在对它进行着加工,哈巴代代相传,成为哈尼人保存历史的工具。
3、音乐哈尼族的歌曲主要氛围“哈八惹”和“阿其古”两大类。
“哈八惹”是喝酒时唱的歌,多在祭祀,节日、婚丧等比较隆重的场合咏唱,这类歌的歌调庄重严肃,低沉缓慢。
“阿其古”是生产劳动时唱的歌,声调嘹亮高亢,主要是歌唱爱情和生产,以男女问答式对唱为主,也有独唱。
哈尼族男女老少都有自己喜爱的乐器:弦乐类的小三弦、大三弦、四弦和胡琴;管乐类的竖笛、栽秧号和把乌;簧乐类的口弦、小筚哩、大筚哩等。
还有一种老年人喜爱的“小把鸟”。
“把鸟”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以细竹管制成,长六七寸,五个孔,形状似笛,吹的一端需要加一个鸭嘴形的簧片。
4、舞蹈哈尼族在逢年过节,结社集会,出殡送葬,男女青年社交活动和某些祭祀场合,都要跳各种舞蹈。
表演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多人集体舞等,从表演性质上可分为娱乐性舞蹈和祭祀性舞蹈。
娱乐性舞蹈的气氛热烈、动作简洁、粗犷,主要在节日庆典时表演,像:“罗作舞”、“腊阿瑟”、“竹筒舞”、“鼓舞”等;祭祀性舞蹈主要反映哈尼人祈求神灵保佑和崇拜神灵的心理,气氛庄严肃穆,动作沉稳缓慢,如“木雀舞”、“棕扇舞”等。
5、美术哈尼族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刺绣、编织和日用器皿的浮雕上。
妇女们能绣、挑、扣等几种方式刺绣各种图案和简单的花卉。
多数地区的哈尼族习惯织素色布,但是西双版纳的哈尼妇女能用色线织出有美丽图案的花布和背包。
哈尼男子喜好雕刻,他们喜欢在乐器、烟袋及针筒等小件器皿上雕上各种图形。
三、哈尼族礼仪哈尼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文化的民族,在哈尼族人的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
1、哈尼族的婚恋“捶新郎”: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剧。
迎亲队到了女家,主客寒喧几句就开怀畅饮,双方家长也在那里大吃大喝,说东道西,似乎忘了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
过了好一阵子,头系红绸、胸前挂满银饰的新娘,才羞涩地缓缓出现在迎亲队前。
当走到新郎面前时,她突然愠怒于色,举起双手向新郎劈头盖脸地捶去。
这时,大家起哄助兴。
只见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毫不还手。
当新娘捶够了,突然破涕为笑时,新郎这才说“现在该走了吧”。
在难分难舍之际,母女俩抱着又哭又唱。
此时,新娘的兄弟姐妹强行把她俩分开,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亲队也尾随而去。
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2、哈尼族的丧葬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
因此,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
其中哭唱挽歌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贯穿了丧葬活动的始终。
对挽歌唱词掌握得多寡深浅,无形中也成了衡量哈尼女子是否聪颖能干的尺度之一。
姑娘少妇一遇丧事,便群起聚集丧家,实地摹仿学习。
因而整个场面,真假哭声混杂而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然而一曲丧家哀歌唱下,也足以让每个听者潸然泪下。
出殡前两天,丧家要请有名的摩匹(祭司)给死者念育“指路经”和家谱,眼睛半睁半闭,手拿一把竹筒,每念完一段,竹筒便在地上“咚、咚、咚”敲击几下。
归途中还须知道祖先名字,故摩匹也要不断念诵家谱,这样,死者才会顺利得到祖先承认。
3、哈尼族的节日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
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
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四、哈尼族生活方式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因而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独特。
1、饮食哈尼族以大米和玉米、荞麦等为主食,逢年过节吃糯米饭和粑粑,喜欢吃生蒸饭,常做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
喜欢吃酸、辣食品,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
富有特色的风味饮食有哈尼豆豉、辣白旺、凉拌柴花、炸竹虫、灰焐干巴、五香芭蕉花、竹筒鸡、竹筒烧肉、芭蕉花炒狗肉等。
辣白旺:白旺是哈尼族节庆、婚丧时杀牲待客中必不可少的饮食品种,用牲畜的生血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色泽绿中带红,味道香甜辛辣。
焖锅酒是哈尼族招待贵客的好酒,一般由自家酿制。
纯正的焖锅酒,色微黄,口感舒适,酒性适中,香醇甜美。
茶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婚聘、祭祀、送礼等许多生活事件都离不开茶叶。
版纳的哈尼族给将离去的客人送一包茶具有祝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含义。
每逢重要的日子,红河岸边的哈尼族都要举行盛大的“长街宴”。
“长街宴”哈尼语称为“姿八多”,是轮流敬酒之意。
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每逢重要的节日,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一桌自己的拿手好菜摆到街心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家家户户桌连桌,摆成一条七八百米长的街心宴,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
人们共同饮宴,共同祝福,共同娱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在“十月年”、“六月年”(“苦扎扎”)、“昂玛突”、“祭龙节”和其他节庆时都会举办。
“吃新谷”: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2、服饰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3、居住哈尼族具有较为统一的建筑群落风格。
哈尼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建立村寨,村寨的规模从一二户到数百户不等,村寨后面的山坡种有灌木丛林,村前是层层梯田,崎岖山路纵横交错,村寨的周围种植棕榈、竹、梨、李、桃、柿等果树。
哈尼族的习俗中既保留着本民族特有的内涵与特点,但又不放弃吸纳别的民族文化习俗的精髓,发展至今,哈尼族文化呈现着鲜明的多元化特点,也许这正是哈尼族族文化习俗真正的价值所在。
哈尼族在服饰、歌舞等方面形成了内容绚丽多姿、形式丰富多样、特征异常鲜明的哈尼族文化习俗。
哈尼族民族的团结,人们的勇敢,都体现生活中。
他们的民俗风情是独特的,也是最具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