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他区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应用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德国地理学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因果,综合,比较,范围的原则。

法国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强调人对外界环境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

人地相关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革新(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s的应用)3.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社会化我国古代四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儿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个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其次,采用演绎逻辑,从一般规律处理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2.人们从事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来源于自然环境3.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他们是真正的“衣食之源”。

四.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中还包括社会机制的作用,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文化以及政策方面的。

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2001年超过一亿的国家:墨西哥、孟加拉、尼日利亚、印尼、巴西、巴基斯坦。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明显;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温和雨量来实现的,气候适宜地区人口密集;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地区,气温气压随海拔上升而降低,直接制约着人的生理机能;土壤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土壤好坏,会影响人口的分布;水体影响,交通工具,生活必须;产业革命以来,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所有因素都以很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人口的分布2.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开发早的地区人口较稠密,还有故土难离的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大,有时短时间内便可以改变人口的分布状况。

辣文斯坦七条迁移法则:1.大多数移民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大的商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为主,长距离以男性为主6.大多数移民是年轻人,国外移民很少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到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

1亿以上的民族: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

民族的变化与整合有哪些现象: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在经济、食物、住房、家庭用具、交通工具、语言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

2.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把西班牙的文字语言带入拉美。

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来源不同的民族,在语言,宗教以及生活习俗上的差异,迁到美国之后,通过交流、汇合形成了在某种程度上的共同文化——美利坚民族。

4.移民与民族整合。

民俗的特点:一.内涵的特征:1.民族性:特有的风俗习惯。

2.地方性:环境的影响。

3.集团性:风俗习惯具有相当多的一致性4.约束性:少数一些风俗习惯可以成为共同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二:外延的特征:1.传承性:一些民俗世代相传2.变异性:可能会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农业的特点:1.对自然条件依赖高2.生长周期季节性明显3.鲜明的地域性4.各农业生产部门的相互联系性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起源的理论:重要的有:1.发现论2.人口压力说3.最佳觅食模式4.宴享说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人类文明的出现:有墨西哥、玛雅和印加,一共五个。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2.资源条件:工业所需的各种资源都受一定的地域限制,各种原料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对工业企业的选址区位都有一定的影响。

3.能源条件:第二产业在原料加工成成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

水能、电能、核能的利弊.4.市场条件:商品的生产是为了满足消费者。

5.劳动力条件:劳动力是产品增值的重要条件,包括劳动力供应数量、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的技术状况。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从污染说起。

7.区域合作和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工业分布的新变化:1.钢铁工业的变化2.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3.汽车工业的变化4.电子信息工业的变化城市的特点:1.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高密区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3.城市是人地关系矛盾的集中地我国城市的职能分类:1.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2.交通城市:由对外交通运输发展起来的3.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政治、文教、科研、经济的职能4.县城: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工农业物资的集散地5.特殊职能城市:革命几纪念地、风景旅游城市、边际城市。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西方城市的发展2.中国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机制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的城市化的原生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当代中国的城市化:1.有计划的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城市景观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语言的社会功能: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语言的发展: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外延性和连续性2.距离衰减性3.层序性和阶层性4.复合型5.竞争性合同化行6.演化性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1.新来的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4.新来的移民仍维持自身的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多语言国家的出现。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峨眉,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领土竞争。

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

宗教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不但影响到宗教习俗、宗教禁忌、宗教思想、甚至对一种宗教的起源直接发生作用。

1.地理环境对综合教信仰的影响在原始宗教与民间崇拜中尤其突出,成为人与自然的媒介。

2.宗教社会存在许多禁忌,这些禁忌或影响环境,或与环境有相应的关系。

3.宗教中有对工作时间和工作种类的禁忌。

4.宗教的禁忌很多,即使教会的力量消弱之后,有些宗教仍然习惯性的实行一些禁忌。

5.有些宗教往往有选择性的将本地区的某种环境要素神圣化。

6.地理环境在一些宗教观念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7.在一些宗教中各类礼仪,特别是节日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又重要的关系。

8.宗教圣地与地理环境并不一定有完全的对应关系,但自身却形成了特殊的宗教景观,同时由于这些宗教景观的存在,既增强了宗教的凝聚力,也加大了人们对宗教的实体感觉,这一切又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9.更多的宗教圣地并不取决于环境,尤其是在原始宗教中。

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比斯山。

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地域性,大众性,综合性,直观性,季节性。

论述题: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有哪些方面?答:1.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⑴旅游也业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一种零散的综合产业,一种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⑵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政治地理结构分为哪两类:政治空间结构(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等)。

政治实力结构(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技、国民士气、政府能力。

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的变化。

国家权力要素。

1.领土空间(地理位置,领土面积)2.自然资源3.人口规模4.经济水平5.军事力量6.科学技术7.国民士气8.政府的质量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1.马汉的“海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4.柯恩的“多级世界”模型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

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影响地理物象的距离主要有三种: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

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包括人类直接、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时空棱柱体模式,其限制因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能力限制因素、共轭限制因素、权威限制因素。

中部六省崛起:河南、湖北、湖南人、安徽、山西、江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