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课件之导航
【摘要】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
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课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为恰当运用好多媒体课件,构建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本人着重阐述了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学环节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方案与实例。
希望能与新上路的小学青年语文教师们有所启迪与共勉。
【关键词】激发兴趣重难点升华思维与创新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巧妙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扩大信息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会学、愿学和乐学”的境界。
从而内化学生的素养,使语文教学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促使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佳的效果。
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使课件发挥最佳作用阐述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一句教学精点名言。
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可以迅速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促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1)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
”依据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在教学时,我先利用实物、图画、活动、幻灯、录象等与相关的直观景象导入,给学生以美感,同时又把学生带进形象的情景中去学习,去体会。
例如:《小镇的早晨》以小镇的美为线索贯穿始终。
课文开头写小镇的早晨被木船的鲁声唤醒。
要让学生体会小镇早晨的美重要的是在教学开始就要吸引学生。
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以学生复习《忆江南》来激趣导入学习江南小镇的美,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随即教师让学生闭目倾听,教师引导:听,这是什么声音?与此同时“播放木船悠闲的摇鲁声”,然后再出示“木船的摇鲁的画面”,我接着问:“瞧,小镇的早晨被什么唤醒?”顿时小船悠闲的摇鲁声与形象的画面,即刻吸引了学生,学生恍然大悟并随之轻松地走进一个美丽的小镇,激发了学生对小镇浓厚的探究兴趣。
2)音乐激趣导入新授。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首先播放乐曲《月光曲》,让学生听一听,初步感受乐曲的优美迷人。
然后我适时提问:“你知道这首乐曲是怎样来的吗?是谁创作的呢?关于它,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此时此刻,无需多说,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了教学情境之中,产生了“愿闻其详”的迫切愿望和急于探究课文的学习心理。
沃德曾经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以上事例足以告诉我们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多媒体进行精彩的激趣导入,通过看图、听音、观看录象等手段把学生带进生动、形象的情景中,不仅能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能激发他们对课文浓厚的探究兴趣与欲望,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以提高学习的效益。
二、优化组合,突破重难点
1)情景再现,直接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教学的极大兴趣,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品读、感悟,有利于增强课堂实效性及便于课堂操作省时高效。
利用课件还有便于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等,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设疑启思,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接触语文重点内容,质疑问难、品读、感悟,从而达到突显重难点的作用,这还有利于长文短教呢。
如此教学省时高效,即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培养语感,更发展了学生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文化底蕴。
然而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只能是辅助于教学这一过程,譬如有时在遇到空间或时间上难以再现的场景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去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以《捞铁牛》一课为例:要明白和尚捞铁牛的经过与原理这个难点教师是否就播放的录象片,就算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了呢?对于一切教育者来说,回答都是否定的。
为了让学生明白和尚捞铁牛的经过与原理这个难点,教学中,我不仅把播放捞铁牛的过程的录象片,播放给学生观看,而且,还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抓住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比如:默读、引读、品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这条主线,不失时机地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以此达到了真正教出语文味的最佳境界,而不至于使教学“本末倒置”。
2)音乐渲染,突显重难点。
利用多媒体音乐渲染等形式辅助朗读来突破重、难点。
例如:在我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给学生配以轻音乐伴奏朗读体会《小镇的早晨》中小镇早晨的恬静;以略为哀沉、凄凉、而又扣人心弦的感人乐曲伴读体会《苏珊的帽子》中苏珊的低落心情,亦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课件点缀,总结升华
1)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升华主题及情感。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中。
运用好课件进行点缀,总结升华这是教学的一大高潮。
课堂结尾正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全课的中心内容得以凸显,从而使学生对新接触的知识理解更准确、更深入并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的牢固把握。
在教学终了之时,课件演示抓住课文重点句段,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及情感的共鸣,例如:我在执教《小竹子排在画中游》一文,总结时适时适度地播放江南玉米乡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品味“江南玉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江南美景的一幅幅生动、形象、有趣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对江南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2)课件辅助巧设悬念或习题。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受,为下一课的学习设下悬念,当然还可以设计一些发散性思考题等等。
如教学《匆匆》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及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如此,优美的音乐消除了学生的疲惫感,使教学自如地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四、开阔眼见,激发思维与创新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发射点”,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给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增添相关图片、录像场景等,引发思维让教学在课后不断地有效延伸、有效拓展。
例如:我在教学《小镇的早晨》接近尾声时,适时播放出街道散步的晨景,清洁工打扫街道的晨景、森林里鸟妈妈早起捉虫的情景图片或场景动画等之类的课件,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从中感知、想象,达到了意犹未尽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拓展部分,我出示小动物在雪地里画画的动画片及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留下的不同脚印的画面,让学生来看图仿照课文创编儿歌,结果发现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仿编能力特别强。
我想这都得归功于课件媒体发挥的神奇功效。
如此,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见,而且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须知
要顺利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是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要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尽量多地关注学生的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面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
3)优秀的课件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多媒体技术的巧妙结合。
4)特别注意牢牢把握好课堂节奏,重视学生的表情、语言等信息的反馈,张弛有度地调整教学进度,注意课堂互动,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总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不仅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润滑剂,而且还能给课堂增添不少美感。
教师应该善于灵活运用好课件,善于摄取、整合并挖掘文本资源,大胆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与素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主动参与的意识,使课堂活动的开展有声有色,真正达到“以人为本”,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宗旨,真正教出语文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素养,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
2、《教师美育概论》。
3、《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