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事务所驻外地分所之浅见
外地律师事务所,在东南大都市,纷纷上马,也时有落马者.进而打道回府。
这令分所及主所颇为尴尬。
也使律师事业在拓展视野,安定律师队伍和为当地驻外事业受到检验。
为了使这些律师事务所能够更好的发展,壮大。
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供其讨论。
结构合理,是当今各个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一个核心性的体制。
1、概论:
有的律师事务所,在结构上,采取了品牌性结构,即以地域品牌表现。
有的,采取方向性品牌,如在律师的公示宣传中,以主要特长为品牌,有的,采取名人品牌。
介绍本所有哪些全国大律师等等。
有的,采取机制性结构,如部门分类化、人员规模化,知识精确化,方向单一化。
集中突出了个性的展示。
虽然在这一点上,与当前有关律师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再认识的课题,然而。
也不失为一个律师事务所的社会需求性结构特点。
2、人员结构:
律师事务所分所,主要在派出地区执业,面临的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律师环境。
主要律师人员,还面临着对当地民情,社情和经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现状,因此,在开展律师业务中,有一定的难度。
而律师分所一般人员结构为,全部由当地律师组成,于本地再行执业,另行注册。
其中,多为本所律师组成。
这是律师法的要求,也是组成合伙人的法定条件之一。
这样,对于律师事务所的的起步和发展,有一定的难度。
在法律允许之下,是否可以进行多方位的人员组合,也成了律师事务所分所建构的一个课题。
3、资源结构:
外地律师事务所具有一定的当地资源强势,主要是为当地派出机构与本地的经济机构具以法律服务。
从而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渐而开拓驻地的自身律师业务。
在这些资源中,我们暂可理解为狭义资源。
这是一种物化的资源,包括当地人际资源、可以推动驻地简洁的了解当地民情,社情,风情。
从而为派出地利益服务,也更好的为驻地或者更大范围的群体服务。
从而壮大了自己。
4、认识结构:
认识,是分所对于驻地的一个重要的观念性活动。
所谓了解情况,熟悉过程。
这一点,在没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储备中。
认识当地,了解当地,十分重要。
在认识方面,具有多重的要义。
有对于自己的再认识,也有对于驻地的新认识。
达到互相认识中的新的认识。
5、心理结构:
律师活动是一种以心理认识为主要活动行为的职业活动。
分所人员,一般初到驻地,除部分人员具有驻地人际,业务,地域关系外,有的不具有这些优势。
因此,相比较在原地,案源的减少,人际关系的陌生,家庭亲情的远隔,或者多种原因,心理强度和平衡是律师工作者的一次适应过程。
6、业务结构:
“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音”。
每一个地方,有不同的人文,历史,现状的特色。
律师对于这一点,认知度较高。
但是,业务的开展,不是认识就能开展的。
因为地理不同,经济不同,民风不同,环境不同,心理不同等。
律师在拓展业务中,业务的适应期不同,也是必然的。
对于不同地区的业务,有不同的特征。
有的特征,不是所有的律师可以开展的。
高科技发展地区与传统诉讼业务地区不同,经济发达观念不同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有异,司法管理体系的程序法则不同。
语言使用频率不同,审美意识不同,边缘习惯不同,宗教基础不同,都需要分所地的律师重新认识,重新调整观念。
7、内部结构
向心力,是分所人员的主要生存力。
表现在团结,友好,关心,利益,分配等方面。
进而,扩大后,合伙人,主要业务,行政、财务人员的重新组合,也离不开内部的结构性行为。
8、行为结构:
行为是人类与生物不同的一个心理表现状态。
律师的行为,是自我生存的心态表现。
往往,律师在职业中,染着了许多的傲慢与偏见,随着时间的流转,慢慢成熟了,变成了一个社会工作者,和知本家,资本家,也可能成为思想家。
进而,体现了律师是一种神圣而为法律对象进行思想表现的职业。
在中国,没有一个与世界意义相同内涵的律师,也没有真正的对律师进行科学而逻辑的定义。
这在许多方面,使得律师这个职业,仅仅成为了知识,关系,金钱,邪辩的代名词。
中国律师要走进律师这个概念,总体上来说,还需要八十年,从个体上说,需要一百年。
然而,现实需要律师这个职业。
以为当事人提供与国家法律执行机构与公民之间利益相争的服务。
这一点,大多数律师不以为然。
但是,却不得不承认。
每一个律师自身的思想贫乏、苍白,浅薄与习性随处可见。
作为一个外地入驻的律师机构。
这一点认识,应该具有。
从而更好的规范自己,在市场经济,政治体制异同,习惯意识异同中的地域生存,才能体现出动物的本能性初级阶段:“生存需要”。
9、活力结构:
律师的职业决定了律师的行为,职业,必须与社会交流,社会是由无数的现象和实体溶合的。
在交流中,律师,没有故作高深,神秘,权威和物质,利益观的推波助澜人。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世界需要什么,律师应该完全服务什么。
没有正确与错误的思想约束,才是一个严格履行法律意义的律师思想。
在现实中,自有规范调整。
因此,要生存的外地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应该心中活力四现。
不应该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不应该怀疑驻地法官和社会的素质。
你有多少能力、知识、水平和素质,社会的评价是公允的,也是最公平的。
这一点,一个年青的律师,和一个资深律师相比较,一个有品牌效应的律师,与一个新成立的所,公众效应也不同,一个知识结构丰富,与一个知识单一的律师名头,社会效应截然不同。
一个自私自利且唯利是图的律师,与一个道德品行良好,乐于助人的律师,人格魅力大相庭径。
有一句商家的话说“不是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套用之,不怕想不到,只怕悟不到。
不怕悟不到,只怕做不到。
10、精神结构。
这一点,应该具有一种大精神世界。
一个律师,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与法制、法治结构的象征。
做为律师,应该维护国家,民族,他人和自身的利益。
这种利益是有形物。
也是无形物。
包括了人格素质结构。
这种人格素质,可以是单体的,也可以是群体的。
信心,愿望,行动,是精神的面貌。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精神面前,人人平等。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一切。
结果重要,过程同样重要。
11 文化结构:
律师,一般不太注重文化这个概念的理念.常常有人认为,当今社会,文化已经不挣钱了,谈即文人如何如何.文化不能当饭吃.云云.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文化与文人不是一个概念.现代企业,注重的产品中,有一项目指标,便是企业文化.律师越来越多的为自己,律师事务所为本所进行的宣传,应该是一种文化意识.但是,文化不同于宣传.是一个形式的内在表现.这在西方现代社会和中国内地大中型企业中,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了企业的思想中,便是向社会展示出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和思想体系,通过文字,内外媒体,和员工人精神,对于制度的理解,落实来完成的.
因此,一个没有文化意识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现代人.一个律师如果没有一种个性的,服务的,远见的,务虚的态度.便是一个没有文化意识的俗人.不可能在律师这个行业中,能够成为一个法律规定,或者社会期望的律师.
一个律师事务所,如果没有文化意识,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生命力.
做为一个从事司法工作三十年,律师生涯二十多年的中年律师。
以上说的,不尽同行认可。
只在于讨论。
希望能够得到同仁们的自修认识,和认真思考一些相关的自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