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件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动态融合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作用日益凸显。
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将几何图形的变化、运动过程等模拟演示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得到刺激,有效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然而,新课标的实施,却反映出一个特殊的问题:固定了的课件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开展,一些突发的课堂教学事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本文就多媒体课件的固定性作以分析,为解决新课程的教学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固定性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课堂教学必须注重“生成性”,已经成为课改教师的一种共识。
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精髓应体现为差异性的师生互动,体现为课堂的动态生成,而固定了的课件很难在课堂中顺应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事实上,尽管多媒体课件有着强大的信息容量,但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制作好的,是教师基于对教材和学情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预设的物化形态,具有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一旦确定,整个课堂往往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
其所具有的线性播放的特点,固定了教学的内容和策略,甚至固定了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式,也因此固定了教学流程。
多媒体课件的固定性特点,导致部分教师淡化了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矛盾的辩证认识,造成了多媒体教学的一些误区:1.过于强化并突出了课件的教学功能,教师的主导性被淡化;2.过于注重课件的完美性,教师备课多关注了课件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成性学习;3.课件太全,将课堂知识的有关材料尽数罗列,让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思维空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4.用课件代替了板书,冲淡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关注等。
二、由于课件的固定性而致使课件教学走入误区的原因探析1. 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错位造成多媒体课件的固定性而淡化对课堂教学生成性认识的根源,是教师的传统思维通常是习惯于在如何“教”上下功夫,即较多的以“教”为主进行教学设计,而缺少对学生“学”的策略研究,造成课件的辅助性作用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角色关系错位。
2. 教师对课件的作用无限放大教师因为过于关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预设,于是把教学课件制作的十分“完美”,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进去,在这样的课件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程序的流畅性,教师便会想方设法甚或生拉硬拽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尽可能的将教学活动约束在既定的课件流程中。
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和“优质课”中,这种迹象尤为明显,仿佛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句话都在课件的预设之中。
3. 教师忽略教学互动活动设计多媒体课件从教学辅助手段上升为师生的“中枢神经”,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以电脑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课件的作用便取代了教师的地位,教师变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者”和“解说员”。
4. 教师无形限制了学生的生成性学习因为教师根据课件的既定流程严格“控制”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只需按照课件播放下来,便可以体现整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因此,这种课件设计的初衷,似乎在潜意识里排斥了师生的相互作用和课堂教学的丰富生动性。
在这样的课堂中,特别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性问题,如许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未能考虑到的,但又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难得的契机,这种在教学过程中临时出现的亮点也就随着课件的固定性、局限性而被抹杀了。
三、解决多媒体课件固定性的对策探究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效果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而不是媒体技术。
因此,应把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作为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由此解决课件的固定性和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之间的矛盾。
1.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正确认识常规课堂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和辅助手段。
因此,在课件的设计、制作和使用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它的教学性,要符合教学目标,实现最优化,注重实用性。
这是课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它的生命线。
多媒体课件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学为乐学等作用,决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充分备课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基础,制作课件时要紧扣教学大纲,熟悉教学内容,要注意层次结构的把握,演示文稿要为教学精华的显示,要突点突出,恰当、合理地使用动画及声效,不要喧宾夺主。
2.注重课件的辅助功能,摆正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互补关系尽管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强大功能是传统手段无法匹敌,但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过程与方法全盘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手段,其实是不恰当地夸大课件的作用,势必会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向反面。
多媒体课件教学使课堂知识信息输送过多、过快,学生在听课时常有目不暇接,耳不暇听之感。
一节课结束,师生均感疲惫不堪。
由于教学内容过多,信息量过大,播放过快,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明确,无效信息“泛滥”,致使学生课上听、记顾此失彼,没有思考的余地,课后脑海中一片空白,如同过眼烟云,不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次造成了“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局面。
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认传统的教学手段,应适时、适量、适当的使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体现优势互补。
相对有些题目而言,教师在黑板上的分析演示远比多媒体课件运用的效果好。
3.注重教学课件的灵活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中真正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应该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语言的表述能力和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而这些因素更多的则表现在教师的板书,黑板的解题演算过程等环节,这些是固定的课件流程所无法代替的。
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人机对话。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固定化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之所以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能适应于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人机交互的固定性,所以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态变化,从学生的反映中获得对教学情境的认识,适时顺势的调整演示的步骤和速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情感上的默契。
期间教师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甚至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使得学生灵动的思想、智慧的火花不被固定的课件所禁锢,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就能代替的。
比如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通过建立多维的链接,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流程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随意调度和灵活交互。
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能接受学生对指定问题的回答,并对回答给予判断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增强启发性、交互性、针对性以及反馈的多样性,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实现自主学习创造环境。
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抓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精髓。
4.注重学生的生成性学习,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其中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
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从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中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教师要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原设计方案,这个过程是教师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
而一般守旧、落后,缺乏功底的教师办不到这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接近自然,亲历生活,那是无字的书。
为了与同学们增进感情,也为了寻找写作教学素材,笔者参加了班级春游活动。
出发前我提醒同学们带上本子和笔,有什么发现和按捺不住的情感就记下来,写点抒情诗,记点美景。
笔者自己也记了不少,当晚便写下了三千字的“春游八记”,次日拿给学生阅读。
在我的影响与启发下,同学们把这次快乐的春游,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有情。
同时,以组为单位,出了四张手抄报《黄鹂新韵报》。
写作需要生活、情感,有了亲身体验,就不需要搜索枯肠,无病呻吟了;教师的下海作文又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和启发。
课件制作既要注意美学原则,使课件具有观赏性,又要避免过于花藻,给学生过多的感官刺激。
画面格式、背景颜色、动画效果等外在形式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点的学习。
花样太多反而容易冲淡讲授内容,影响学生思维,分散学生注意力。
例如:标题飞入飞出、背景颜色变换频繁、一些图像旋转小停,形式过于浮躁,这样的形式是不可取的。
因此,课件的精美或简单,不能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有时反而越是看似精美的课件,越是抑制课堂的生动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学情境顺应课件的既定流程而展开,而是课件能否应对教学情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度,要避免多媒体课件的信息传输量太大,播放速度过快。
要适当地留有时间、空间给学乍思考、消化,避免因信息量太大产生“电灌效应”。
在课件制作中要设计互动教学,不要剥夺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允分考虑学牛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适时穿插提问、布置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开发积件是解决多媒体教学课件固化性缺陷的新方向积件是新一代教学软件系统和教学媒体理论,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该系统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平台的简单叠加,而且是从课件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教材建设的重要观念转变。
其中积件库中的多媒体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网上环境积件资源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和多种有效途径;灵活易用的积件组合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师生创造性的有力工具。
积件思想是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准备、检索、设计、组合、使用、管理、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
积件因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从而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成为教师和学生突破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固定性局限,充分发挥个性与创造性的技术保障。
例如,一段下雨的素材(图片、动画、视频),语文教师可用来讲散文、古诗或作文意境;生物教师可用来讲生态;地理教师可插入气候的课程演示中;物理课可讲水的状态变化和落体运动。
如果让学生来发表意见,则可以提出上百种创意,甚至教师和专家们也意想不到。
因此,积件素材应选取最基本的事实性、过程性的内容,不进行更多地加工,以保持它的基元性。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把素材进行组合,体现了可积性。
积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将教育活动中的人(教师、学生等)、教学活动等也看作“积件”的元素,从整个教学活动的系统来看这些基元的组合与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