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发表时间:2019-12-25T11:42:20.3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4期作者:于玲[导读] 切断传播媒介等多个渠道,多管齐下,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即可有效提升寄生虫病的防控效果,保障大众健康安全。
(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寄生虫病防治科吉林 132001)【摘要】寄生虫病即寄生虫侵入人体导致的相关疾病,其具有发病迅速的特点,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较大;多因饮食感染所致,常见寄生虫包括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等。
同时存在因皮肤感染致病的情况,包括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
病情严重的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深入探讨其病症机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寄生虫病防治现状,分析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控内容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深入了解寄生虫病的发病机制,明确其对人体的危害,并采用相应的预控措施,通过驱虫、治疗性驱虫、预防性驱虫、清除外界环境虫源、切断传播媒介等多个渠道,多管齐下,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即可有效提升寄生虫病的防控效果,保障大众健康。
【关键词】寄生虫病;饮食感染;皮肤感染;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R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4-0040-02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common parasitic diseases in human bodyYu LingDepartment of Disinfection and Parasitic Diseases,Jilin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ilin 132001,China 【Abstract】Parasitic diseases,which are related diseases caused by parasites invading the human body,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onset and cause great harm to human health; mostly due to dietary infections,common parasites include tsutsugamushi and tsutsugamushi.Ascariasis,hookworm disease,etc.There are also cases of skin infection due to skin infections,including schistosomiasis, malaria,filariasis,and kala-azar.In severe cases,the patient's life health and safety can be directly threatened.Therefore,in-depth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disease,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arasitic diseases in China,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ntent of parasitic diseases has very positive clinical significance.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of parasitic diseases,clear its harm to the human body,and use appropriate pre-control measures,throughdeworming,therapeutic deworming,preventive deworming,clearing external environmental insect sources,cutting off themedia,etc.Channels,multi-pronged,adhere to the "prevention first,anti-heavy governance" principle,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arasitic diseases,to protect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Key words】Parasitic diseases; Dietary infections; Skin infection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寄生虫病为常见慢性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各异;寄生虫病在临床上具有复杂多样的病理表现,同时其疾病分布广泛,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内容可见,寄生虫病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体寄生虫为一类真核生物[1]。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寄生虫病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其复杂的生活史及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既不同于普通的经济动物,又不归属于微生物,因此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长期以来并不理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传染性疾病研究及热带病研究中的内容显示,2018年公布要求重点防治的 10 种热带疾病中,有7种为寄生虫病,虽然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医疗环境的改善,在生活环境好转的情况下寄生虫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我国仍然有多种寄生虫病流行[2]。
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的病症机理,探究寄生虫病的防治方向,具体内容详见下文。
1.寄生虫的类型人体常见的寄生虫类型繁多,致病后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且根据不同条件,其分类标准也并不一致,常见类型包括螨虫、吸血虫、绦虫、钩虫、疥虫、蛲虫、弓形虫、蓝氏贾第虫等。
1.1 寄生时间分类根据寄生时间因素,可将其分为暂时性寄生虫与永久性寄生虫,顾名思义,暂时性寄生虫的治疗难度相对较低,多源于寄生虫在摄食过程中,短时间逗留于宿主体内的情况,通常此类症状,当寄生虫达到某种寄生目的后即会离开,常见类型包括昆虫类的雌蚊等,值得注意的是,暂时性寄生虫疾病存在定期寄生的概念,常见类型如马胃蝇幼虫,因其会定期寄生于马胃部而得名[3]。
另一方面,永久性寄生虫即寄生虫整个生活史都将寄生于宿主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日本吸血虫、猪旋毛虫等,此类症状通常较为严重,且治疗难度较高,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疾病类型之一。
1.2 寄生部位分类根据寄生时间分类的理论,临床上常根据寄生部位的差异对寄生虫病进行区分,即体内寄生与体外寄生,顾名思义,体内寄生即完全寄生于宿主体内寄生虫疾病,主要部位包括肾脏、肺、肝、肠道等,此类疾病也是导致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主要病因,常见日本吸血虫、姜片吸虫等类型。
同理,体位寄生即寄生于宿主体外的疾病类型,于人体而言,多寄生于皮肤表面、表皮内、头发内等部位,多见于虱、疥螨等。
2.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不同的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差异巨大,通常寄生虫分布于人体小肠里,如血吸虫,多源于饮食不洁,其幼虫囊虫多分布于肺部,阴道毛滴虫多分布于阴部,此类寄生虫病将直接导致其器官损伤,同时,寄生虫均有一定程度的营养掠夺能力,很容易导致炎症、血管阻塞等疾病。
蛔虫多源于摄食传播,孵化后刺穿人体内脏壁,随后进入血液,经血流进入肺部,若经咳出、吞咽,将再次回到内脏,很容易引发发烧、疲劳、过敏、皮疹、呕吐、腹泻及神经问题。
血吸虫将直接损害患者器官,成虫能寄生在人类宿主身上数十年,可能数年不显示任何症状,常见症状包括热、疼痛、咳嗽、腹泻、肿胀、昏睡。
绦虫多通过污染食品渠道传播,作用于人体容易造成恶心、呕吐、内脏发炎、腹泻等症状。
蛲虫可直接导致蛲虫病,其虽然不会进入血液,但可在体外产卵,因其肛周搔痒,引发炎症[4]。
3.寄生虫感染的防控措施3.1 驱虫驱虫是抑制寄生虫疾病最直接的防控措施之一,其主要通过消灭传染源切断感染风险,可强化流动人口监测,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输入和扩散,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和水源,强化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的管理,加强集体和个人防护工作,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保护易感者,另外可选择驱避剂涂抹皮肤,达到驱虫效果的最大化[5]。
3.2 治疗性驱虫治疗性驱虫多应用于已染病的患者,治疗性驱虫需结合寄生虫病的特点,开展对症治疗,控制相应的剂量,以求在杀灭寄生虫的同时,保持人体不受侵害,入针对血吸虫病可选择服用吡喹酮本药,蛲虫病可服用肠虫清,蛔虫疾病选择左旋咪唑、甲苯咪唑等,而在疾病早期或疑似感染前,同样可选择相关药物达到预防效果[6]。
3.3 预防性驱虫预防性驱虫范围可逐步扩大,针对人体进行预防管理后,可针对已感染寄生虫的家畜进行预防,采用药物预防与物理预防两方面,合理控制驱虫时间,如养殖场需保持2次/年的驱虫频率,在春夏两季加强对寄生虫病的关注与预防,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7]。
3.4 消除传播媒介寄生虫病在本质上属于传染病,通过切断传播媒介一直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措施,针对威胁人体的寄生虫病,需首先提升对无脊椎动物的关注,根据其染病情况,选择相应的灭杀方法,避免家禽、牲畜的感染,利用化学方法,如喷洒化学药品等生物学防控措施,同时强化饲养管理,提升牲畜、家禽的抵抗力,人在接触过程中,需做好防护措施,尽最大可能的降低寄生虫病的传播[8]。
4.结束语深入了解寄生虫病的发病机制,明确其对人体的危害,并采用相应的预控措施,通过驱虫、治疗性驱虫、预防性驱虫、清除外界环境虫源、切断传播媒介等多个渠道,多管齐下,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即可有效提升寄生虫病的防控效果,保障大众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1]陈邦征,巫敏,夏晨阳,等.福建省宁化县人体肠道寄生虫病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7,23(6):35-36.[2]许汴利,张红卫,邓艳,等.河南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分层抽样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3):322-328.[3] Chunli C,Jiagang G.Challenge and strategy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mportant parasitic disease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2018,30(2):111-116.[4]邓月娇,谢伦庚,黄春燕,等.2002-2016年始兴县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7,29(5):640-643.[5] Yao R,Li-Ying W,Ting-Jun Z,et al.Analysis of results of Assessment on National Parasitic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echniques in 2015[J].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2017,29(2):155-158.[6]冯晓伟,王健辉,耿英芝,等.辽宁省农村居民人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J].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8,37(8):632-635.[7]关博宇,梁柏年,郑南才,等.江门地区人群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7,28(7):520-521.[8]许坚锋,尹本康,吴尔明.2009-2014年江门市区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感染状况[J].热带医学杂志,2017,17(6):828-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