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郑汴一体化看开封的发展优势与前景

从郑汴一体化看开封的发展优势与前景

从郑汴一体化看开封的发展优势与前景李小改1,沙 爽2(1.开封教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郑汴一体化是河南省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的重大决策,是促进中原城市群崛起的突破口,为加快开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实施郑汴一体化可以使资源在更大的区域内共享,并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两市功能互补,加快两市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

认真分析开封在郑汴一体化中的发展优势,提出了开封市的发展前景,为开封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区域发展;郑汴一体化;开封市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7)05Ο0051Ο04收稿日期:2006-12-04;修回日期:2007-06-10作者简介:李小改(1959-),女,河南开封市人,高级讲师,学士,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E Οmail )wd19901015@yahoo 。

1 发展背景1.1 宏观背景2003年5~8月,在抗击“非典”的同时,温总理先后4次谈话提出:“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

东西互动,拉动中部”。

东北和中部发展,从战略层面进入中央领导的视野。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浮出水面,区域协调发展思想明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促进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从此,全国区域发展的四大板块格局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的主流思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作为五中全会精神的六大突出重点之一,“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首次进入中央层面的五年规划。

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发展方面的充分体现,标志着中国进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1]。

1.2 中原城市群建设伴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原崛起的思路日益清晰。

集中精力加快工业化步伐,历史性推进城镇化,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中原崛起的主旋律[2]。

为加快中原崛起战略中推进城镇化的步伐,2005年11月,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郑汴一体化”作为促进中原城市群崛起的突破口,作为河南省“十一五”期间重大战略举措付诸实施,使中原城市群建设拉开了新的帷幕。

2006年11月,备受关注的郑汴城际快速通道开通,标志着郑汴一体化和新一轮中原城市群建设正式启动。

根据《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郑汴一体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郑州和开封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即实现郑州和开封两地的功能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完成和实现两市六大功能对接:一是城市功能对接,即突出城市特点,实现郑汴两市功能互补。

二是城区对接,即加快郑汴城际交通建设,在郑汴之间形成以两条高速公路,一条一级快速公路,一条城市道路以及陇海铁路为基本骨架的便利快捷的交通通道。

三是空间对接,即郑汴两市相向发展,共同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居民居住区、产业集聚区和生态功能区。

四是产业对接,即统筹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逐步形成郑汴紧密相连的产业带。

五是服务对接,即率先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同城化,实现金融、票据同城清算,通信同城收费。

六是生态对接,即加强生态共建,在两市之间主要干道两侧建设绿色走廊,实现绿化观光的充分结合,从而在“十一五”末期初步形成两市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第26卷 第5期2007年 10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 AL RESE ARCH AND DE VE LOP ME NT Vol .26 No .5Oct .2007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郑汴一体化是河南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基础和先导。

目前,伴随郑汴城际快速通道打通,城市功能对接正在陆续展开。

根据《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和开封在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功能定位,实施郑汴一体化,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将建设成为中原城市群文化、旅游、教育中心;食品、纺织、专用设备制造和精细化工基地;中原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际文化城市[3]。

郑州和开封是河南两个特色非常鲜明的城市,彼此之间有着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郑汴一体化的实施将把两市的互补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郑汴一体化不仅可以加快两市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激发开封市的潜在活力,使开封市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出来。

2 开封市发展优势2.1 交通便利,地价较低开封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穿境而过,京广、京九两大铁路左右为邻。

大广、连霍、日南高速公路在开封交汇,301、106国道纵横交织,使开封成为国内少有的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密集的城市之一。

开封南距郑州国际机场50km,东距出海口连云港约400km,郑汴城际快速通道距郑州39.8km,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开封成为北上南下、西进东出十分便利的十字路口,并以运输半径短、综合运营成本低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理想之地。

根据2007年1月1日国家实施的新的《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全国划为15个等级。

河南最高为郑州市五区用地标准为5等,每平方米地价为384元。

省内洛阳市次之为6等;安阳市四区、平顶山市三区、新乡市三区为7等;开封市五区用地为8等,每平方米252元,低于上述各市,仅为省会郑州地价的2/3。

另外,根据河南最低劳动工资标准,郑州市为全省最高,开封市最低。

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加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使开封市成为省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具竞争力的投资之地。

近几年来,泰国正大集团、新加坡亚太集团、日本太阳化学株式会社、北京汇源集团、南京雨润集团、山西晋煤集团、长春皓月集团、辅仁药业、河南平煤集团等国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已经投资开封,郑州纺织行业也开始向开封转移。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市地价相对低廉。

2.2 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开封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是国家奶山羊、细毛羊、淡水鱼生产基地。

市属五县均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为河南小麦、棉花、花生、瓜菜的重要产区。

常年种植各类作物面积73.33多万hm2,粮食产量达203万t。

其中,“汴梁西瓜”全国驰名,畅销大江南北。

杞县大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花生产量居全省首位。

尉氏县贾鲁河鱼鸭混养,年产蛋鸭400多万只,相关产业收入达7亿元,是中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

近代以来,中原民族工业最先在开封兴起。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开封已经形成了以机械、纺织、食品、化工、医药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其中,炭素、空分设备、阀门、仪表、农用拖拉机制造等大型企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是全国14个精细化工城之一。

2006年,全市超亿元企业已达60家,民营企业40196家(2005年),营业收入达470亿元。

开封在电力、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2002~2006年,开封累计引进市外资金323亿元,引进境外资金9446万美元[4]。

外资出口产品已达400多种,进出口总值4.1亿美元,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3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名胜古迹众多开封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悠久,古都风貌浓郁,文物古迹众多,北方水城独具特色,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目前,开封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

以“古、人、文、水、食、花”为内涵的旅游资源优势,使开封成为河南“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中的重要旅游城市和中原旅游区中旅游景区开发最多、最为集中的城市。

其中,龙亭风景区已成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区。

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龙亭公园、包公祠、开封府、中国翰园碑林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全市拥有星级酒店26家,旅行社42家。

2006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189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60.5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5.2%和19.6%[5],跨入了中国旅游城市先进行列。

截至2006年底,开封已拥有城市公园12处,城市广场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以下森林公园2处,AAAA级旅游风景区7处,其他非A 级旅游区11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处。

丰富的旅游景区蕴含了多种文化内涵,不仅创造了直接经济收益,更提升了开封的知名度,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2.4 文化积淀深厚,教育基础良好开封地处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浑厚。

早在黄帝时代仓颉就在这里造字,开华夏文明之先河。

历史上开封曾涌现出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历史文化名人。

诸如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蔡邕,蔡文姬父女,汉魏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咸,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北宋时期・25・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6卷的包公、杨家将,著名文学家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等都在开封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足迹。

在近代,开封又哺育了范文澜、冯友兰、邓拓、马可、姚雪垠、稽文甫等文化名人。

开封还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和著名的书画之乡。

历史上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

如今,实力雄厚的书法家协会拥有国家级会员102人,省级会员212人,级别之高、国家级会员之多,超过了国内许多城市。

从北宋流传至今的饮食文化久传不衰。

有中华一绝之称的“第一楼小笼包子”,“马豫兴桶子鸡”等传统风味小吃,广受欢迎。

2006年,开封第一楼再次入选中华传统老字号,饮食文化已成为产业优势,使第一楼在全国拥有30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成为中原饮食的著名品牌。

开封的菊花花会、盘鼓、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在中原民间文化领域中都独树一帜。

2006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6]。

截至2006年,开封已查明的历史文化遗址有167处,历史名镇4个,博物馆4家,古建筑保护维修单位90处。

除此之外,开封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已成为开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产。

2006年,开封有社会文化团体机构315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机构78家,艺术表演场馆14家,民俗活动场所208处,民俗展示286种,民间艺术展演团队、戏团53家、曲艺92家、杂技魔术40家、武术表演15家、音乐舞蹈队102家、民间传统表演团队106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