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默:一个人的江湖李晓玲肥乡人窦默,在我心中的背影愈发清晰。
生于金朝1196年肥乡城西村的他,与我隔着八百年的时光。
也许,在波光粼粼的历史长河旁,遥想对面的古人,此时会让人分外感慨。
孤单的窦默站在外乡的月光下,想故乡城西村的家。
万斛之愁,纵然有多么温柔的怀抱,也掩不住内心伤痕。
因为连他也不能知道,从肥乡出发,从此铺就的是一个人的江湖。
一窦默生于肥乡名门望族,初名杰,字子声,又名汉卿,后人多喊他窦汉卿。
元祖窦融在汉代做相当于“工程部部长”的大司空;曾祖窦亨是金代专管汉人丁壮充军的签军;祖父窦荣,父亲窦思,在乡里德高望重。
窦默的叔叔窦旺在朝做军工方面的副官(军工曹掾)。
窦默大概知道叔叔对自己的喜欢,不然也不会主张他到衙门去做“公务员”。
他拒绝了叔叔的好意,固执地喜欢着他那半耕半读的悠闲生活。
风尘恶。
蒙、金烽火骤起。
公元1213年秋,成吉思汗的铁蹄第三次南下,试图代金。
金戈铁马之下,难有完巢。
蒙军破保定,过邯郸,攻安阳,掠平阳……攻城九十余座,中原十室九空,“杀戮几尽”。
窦默被俘,同俘的30人,都被金兵杀死了。
惟有窦默得以脱身回到了家乡。
到家的时候,家已经不“家”了,惟有母亲独在。
受了惊吓的母子俩,都生了重病。
不久,母亲竟然也弃窦默而去,死在了乱世烟云中!公元1216年,窦默只身南下,渡黄河,穿平原,投亲友,开始了一生的漂泊生涯,那年,他21岁。
此后24年间,窦默从此是路人。
公元1240年的时候,他才回到故乡肥乡,此时的窦默,已经45岁了。
二窦默从渡过黄河的第一站是河南舅舅吴氏家中。
在那里,好学的窦默虽寄人篱下仍不忘读书。
三年过去了,窦默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站河南。
陈州清流河。
即今天的淮阳。
不知道窦默为何去清流河,但这里一定是窦默人生以来最温暖的驿站。
在清流河,窦默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场“艳遇”——仪表堂堂的窦默娶到了清流河名医王氏的女儿。
王氏悉心传授窦默医术。
异乡成了家乡,清流河是窦默暂时的忘却。
八年过去的时候,可能有儿有女的他想仅凭一门医术过平静生活的梦想又被打破了。
那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份,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的第三年,蒙古出兵灭掉了西夏。
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做大汗,随即决定攻打金国。
1230年窝阔台亲自率兵南下,渡黄河、破凤翔、攻洛阳、抄汴梁、抵郑州,继而挥师陈州,将战火烧到了黄河南岸。
37岁的窦默不得不离开陈州,直奔蔡州(今河南汝南)。
这是他人生的第三站。
在蔡州,窦默遇到名医李浩是他一生的造化。
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很快俩人结为至交。
李浩把《铜人》针灸之法传授给了窦默。
几百年来,窦默成为一代针灸名医是站在李浩肩膀上的。
个体的不幸总与国家的不幸相连,当窦默弃蔡州而奔向他人生的第四站——湖北德安时,这是他人生意义上最具超越性的一站。
在这里,他结识了湖北孝感县令谢宪子。
谢宪子也喜欢读圣贤之书,并在理学方面有所研究。
两个人相见恨晚!谢县令把窦默全家留在自己家中,开馆授业,同时开始共同研究“伊洛程张义理之学”和儒学。
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和张载对理学研究已有很深的造诣,并提出很多朴素的辩证思想,各成体系。
此外儒学经典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理学和儒学之于窦默,是医术之外又一个崭新的、更加开阔的思想领域。
肥乡县原文教局副局长毕兴华,对窦默一直以来的研究颇为深刻。
他这样认为:“公元1233年初,窝阔台率军在攻克汴京,归德后即挥师攻打蔡州。
1234年正月,蔡州被攻破,金哀宗完颜守绪自杀,金朝灭亡。
窝阔台在征讨金和南宋时,得到汉人知识分子数十人,这些人在蒙古灭金的统一事业中起到了很重的作用。
所以,蒙灭金后,太宗窝阔台为巩固统治地位,实现统一,重文人,用汉法,采取以汉治汉的政策,录用有治国之才的汉人。
为笼络汉人知识分子,大赦天下,并于1236年委派行中书省,汉人杨惟中南下,召集释、道、儒之士。
由于环境的变化,窦默有了北归的机遇。
”公元1236年,漂泊了整整20年、年有41岁的窦默从德安北归,回到了离肥乡30多公里的大名(今河北大名),这是他人生的第五站。
在大名府,窦默结识了河内(今河南沁阳)人许衡、柳城(今河南省西华西)人姚枢。
许衡、姚枢二人都是当时名儒,对理学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对朱熹、周敦颐、程颢、程颐这些理学大家的理论研究颇深。
窦默与许衡、姚枢结识之后,由于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和爱好,很快成为知己。
在河南辉县太极学院,他们三人朝夕相处,共同研习理学,儒家经典,讲习经传、子史、礼乐,名扬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无所不学,无所不讲,广泛地涉猎,为他们成为元初三大理学家和日后出仕元廷辅佐忽必烈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
窦默在大名对儒家经典有进一步的研究,使他的儒学知识更为丰富。
特别是朱熹思想的渗透,更使他的儒学系统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点。
”公元1240年,窦默终于以24年的“出走”完成了他的“漂泊之旅”,回到了故乡肥乡!期间他辗转三省数县,开馆授业,设坛讲学,饱受离乡之苦,思家之难!但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也让这位饱学之士有了思想领域和医学领域的成熟收获,成为他人生的一笔财富。
踏进肥乡的土地,那黄色烟尘里的故土,走来窦默一袭疲惫的身影! 24载,暮然回首的刹那间,化作潮湿的相思,绝世的忘川,沧桑的走遍!他心中响起的是漳水的波涛?风干的故乡?还是亲人坟丘的凄凉?贴着故乡的呼吸,窦默还来不及悲喜一场,就一面设馆讲学,为家乡百姓子弟讲授理学经术,一面杏林办医,悬壶救世,为当地布衣百姓解除病痛。
三然而窦默最精彩的人生是伴着理学之风而来的。
理学在元代,是儒士们的推崇。
在儒、道与佛三教基础上,他们把反映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三纲五常加以理论化系统化,逐步形成了一套比汉唐儒学更加成熟的唯心主义体系。
从元代开始,理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几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说到底就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工具。
窦默结识了许衡和姚枢之后,三人在1236年-1241年的河南辉县苏门山太极书院,开设理学讲坛,闲瑕时鸣琴百泉之上。
在苏门,窦默是太极书院的“教授级别”的主讲,传授伊洛性理之学,教化一方。
并负责刊印《四书》。
其实这是元代版的“个人沙龙”活动,三人是至交好友,经常在一起讲习,涉猎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内容,“三星”辉映,史称“苏门三贤”。
蒙古贵族占领北方地区后,面临着如何来统治这个原来是封建机制运转下的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的问题。
胸怀大志的忽必烈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没有即位之前,就在身边招募了一大批汉族文人、名儒、理学家等,名噪一时的窦默也被列入了他的视野。
忽必烈是有预谋的,他想采取以汉制汉的政策,一统大业。
但凡有治国之才的汉人,都受到重用。
中书杨维中奉朝命招集释、道、儒士,窦汉卿应募北归,这才有机会回到故乡肥乡。
窦默与忽必烈谋面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窦默和忽必烈的两次相见,让忽必烈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第一次,1244年,和林(蒙古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壮)官邸。
忽必烈把窦默召来,问窦默怎样治国?窦默显然发挥了自己理学方面的专长,以“三纲五常”回答忽必烈。
这个大鼻子的蒙古人显然也很满意。
不然不会时隔6年后又一次召见窦默。
第二次,公元1250年,内蒙古开平(今锡林格勒盟正兰旗东50里)。
忽必烈在再次召见窦默时,进一步访求治国安邦之道。
窦默用儒学的“诚意正心”回答忽必烈的提问,说:“作为帝王,要成就帝业,做好一国之君,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心正意诚。
只有心正意诚朝廷上下,臣子百姓就不敢不归顺帝王,臣服于帝王,也只有心正意诚,天下才能一统,四方才能归一。
”忽必烈真的就舍不得窦默走了,他把窦默留在了自己身边,共商国是。
同时,让太子真金拜窦默为师,并在大名、把珍贵的玉带钩赐给窦默。
1260年3月,忽必烈废掉选举大汗的忽里勒台制度,在开平自行即位,称薛禅汗。
事实上蒙古帝国具有十分包容和开放的民族性格。
1264年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从哈拉和林迁都大都,即今天的北京。
而最早来到首都的欧洲人是两位威尼斯商人,一个叫尼克拉•波罗,一个叫马费奥•波罗。
忽必烈还叫他们写信给欧洲朝廷,派遣100名传教士来大都。
可以想象,元代社会的开放和繁荣,也为大儒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元世祖忽必烈提出欧洲传教士来元大都,并不代表他对基督教的热情,很有一种可能,就是刚刚征服中国的元世祖,既要为自己的官僚机构收罗人才,又十分注重各部分人之间的势力平衡。
因而忽必烈问窦默要人才,窦默举荐志朋好友姚枢、许衡也在情理之中了。
忽必烈与窦默有过一段精彩的君臣问答。
忽必烈问:“当今之明治道者为谁?”窦默说:“东平路宣抚使姚枢当此,他饱读诗书,胸怀经伦,有五佐之才。
”于是,忽必烈召姚枢,问姚枢治国之道。
理学压身的姚枢陈述千言,从儒家传统的帝王之学,到时弊针砭,最后指出如何让国家兴旺的道理。
忽必烈一听,自然高兴,遂委姚枢以重任¬¬——先大司农,后中书右丞,昭文馆大学士,后来弃官专门研习理学。
元世祖还向窦默要唐朝时期李世民身边像魏征那样的直谏之人。
窦默说:“犯颜诤谏,刚毅不挠,许衡即其人也。
若识深农远,有宰相之才大用者,则万户候史天泽即其人也。
许衡学识深博,刚直不阿。
吏天泽不居动、不骄傲,为官上无疑而不无怨,可与唐朝的郭子仪,宋朝的曹彬相比,二人均可为朝廷重用。
”忽必烈采纳了窦默的建议,不久任许衡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史天泽升任中书右丞相,后改任中书右丞相。
同时任窦默为翰林待讲学士。
窦默在元朝任职三十余年,慧眼识人,举贤荐能,被称为佳话。
除了他举荐的姚枢、许衡、史天泽外,还有好多人被举荐后得以重用,他们成为元朝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元朝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窦默为元朝服务的举止,今天的肥乡人有两种派别:赞同派和反对派。
反对派对窦默的举止不甚赞同,说元兵把你的亲人杀了精光,你还为元朝出力,实在是不能让人理解,看人家元好问就于金亡之后就不仕于蒙古。
赞同派说,窦默是为了保护更多的儒士才去为元朝服务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北渡后,金末名士们流寓失所,一些汉族世候招揽儒士,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他们的作用。
“如依附史天泽的还有张德辉、杨果等;宋子贞、商挺、王磐、刘肃、徐世隆、李昶等则投奔严实,王鹗等投奔张柔。
那些儒士在经遭战乱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尤其是严实父子与宋子贞、徐世隆等于太宗年间在东平兴学,行科举,制礼乐,既保护、起用了一批来依的名儒如商挺、王磬、李昶、刘肃等等,又从东平选拨、培养了一批后来成为中统、至元间名臣的儒生如李谦、孟祺、阎复、王构、王恽等等,在山东地方透露出北方地区生机渐复、文治渐兴的消息。
”(魏崇武:金元之际北方儒学继承和发展)有一点是肥乡人不打“嘴官司”的,就是他们对窦默为人刚直不阿、敢于犯颜诤谏的个性一致赞同。
窦默曾多次上书忽必烈,王文统不是什么“好鸟”,屡向王室进贡奇珍异宝,继而费尽心机,粉饰太平,结党营私,操持大权,有不可告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