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英语简答题(历年真题)汇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简答题知识点梳理作答要求1.标注序号2. 要点先行,再解释或举例3. 4-5点(按要求)4. 字迹工整,尽量不空常考要点一、语言知识教学二、语言技能教学三、教学实施四、教学评价五、教学法六、课程标准(一)语音教学1.句子重读的教学过程:(1)学生先听录音,后看书面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某些单词和句子需要重读。
(2)学生了解何时重读之后,进行重读训练(3)通过重读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知道重读可以表达重要信息(总结)2. 语音教学的原则(1)准确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趣味性原则(4)交际性原则(5)综合性原则(6)长期性原则(二)词汇教学•词汇呈现与讲解的方式(1)借助辅助工具,如:实物、手势、动作表演,利用图片、图表、简笔画、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和声光电多媒体。
(2)借助已学知识来呈现和讲解新词,常见的具体方法包括构词法、同义词法等。
2. 词汇记忆策略(1)语境中记忆(2)联想记忆(3)词典辅助记忆(4)谐音记忆法(5)repeat记忆法(6)搭配法(7)归类法(词根词缀记忆法)3. 词汇教学的原则•直观性与情境性•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相结合•文化性与交际性•循序渐进、逐步扩展•音形义相结合;词不离句;加强复习,巩固记忆。
(三)语法教学1. 语法的教学方法有哪些?•演绎法教师首先直接讲解语法规则并举例说明,然后让学生进行各种替换练习、句子练习等训练。
(2) 归纳法教师让学生首先接触含有语法规则的语境,然后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归纳出语法规则。
2.语法的练习方法(1)机械型练习强调语法的准确性。
常见练习形式:替换操练(简单的单个单词替换、多个单词替换)、转换操练(把主动语态换成被动语态)、并句操练(如把两个简单句合并成一个复合句)(2)意义型练习要求学生通过操练在一定情境中用英文达意。
常见形式:看图说话,根据提示翻译句子。
(3)交际型练习强调交际为目的的意义输出或理解。
常见形式:讲故事,情景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一)听力教学1. 听力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目的:听力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听的策略;培养语感。
能力:听关键信息;听懂并执行指示语;听懂大意和主题;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预测;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评价所听内容。
2. 听力的教学模式有哪些?•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交互式模式3. 听力的关键教学步骤及注意事项。
•听前介绍相关背景知识;预测听力内容(2) 听中泛听主旨和基本信息,精听细节。
(3) 听后在设计听力课时,教师要注意进行充足的“听力练习”,以便学生真正互动起来,达到交流、合作、发展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4. 训练学生听力的方法有哪些?•精听反复多次地听同一篇听力材料,除了掌握听力材料的中心大意、完成听力习以外,还要力求逐词逐句地听懂。
•泛听泛听指在听一遍听力材料的情况下,掌握听力材料的中心大意,听辨出关键词句,完成听力练习;大量广泛地选取听力材料进行听力练习。
5. 教师应如何选择听力材料?•真实性:接近真实语境中的话语;•可理解性: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语言水平相当。
•多样性:说话人的话语应尽量体现个性特征;•适度使用辅助的直观视觉材料;(二)口语教学1. 口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目的:就简单的话题提供和交流信息,乐于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逐步掌握倾听和呼应的技能,把握谈话线索和轮次,有效询问信息和澄清意思,获取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生活问题。
•能力:引出话题;维持交谈;插话;转移话题;话轮转换;引起注意;澄清意思;请求澄清;表示倾听和理解;预示和结束谈话;利用语音、语调表达意思。
2. 教师应如何选择口语材料?(1)与学生水平相当;(2)贴近学生生活;(3)话题具体,目的明确;(4)有利于学生参与、合作;(5)具有趣味性和真实性;(6)有利于口语交际和表达。
3. 口语教学中应当遵循哪些原则?(1)听力基础上培养说的能力(2)平衡准确性与流利性原则(3)注意得体性与连贯性原则(4)强调实践性与激励性原则(5)多方式循序渐进训练口语4.成功口语活动的注意事项(1)符合口语活动设计原则口语活动的人物与话题要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贴近生活;难度适当,内容有梯度(1)设计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2)口语活动要体现全员参与性(三)阅读教学1.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目的:乐于阅读,基本养成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基本掌握常用阅读策略, 初步形成语感。
•能力:略读; 扫读; 预测;理解大意;猜测词义; 推断;理解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理解逻辑关系。
2. 阅读教学应遵循哪些原则?•读写结合,以读带写•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分层阅读按照阅读策略,重复的读同一篇文章。
常见阅读策略有略读、扫读、细读。
3. 教师应如何选择阅读材料?(1)阅读内容积极向上;(2)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3)题材比较广泛,体裁、结构有变化;(4)具有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文化性和时代感(五)写作教学1. 写的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目的:乐于用书面语言表达意思,基本连贯地表述与表达事实、观点、情感,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
•能力:激活相关信息; 整理思路; 组织素材; 列出提纲;起草短文;组织语言;修改短文;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大小写。
2. 教师应如何选择写的材料?(1)与学生水平相当;(2)贴近学生生活;(3)话题具体,目的明确;(4)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5)有趣味性和一定的真实性。
(6)可读性、规范性、条理性、整体性(一)课堂管理•简述课堂提问的作用。
•提示学习重点•启发学生思维•获得教学反馈•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2. 课堂提问的策略有哪些?(1)适时性——课中提问:启发学生获取新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末提问:消除听课疲乏,巩固知识。
(2)针对性——紧绕课堂内容、精心设计、考虑难度。
(3)趣味性——多种方式灵活运用,增加新鲜感。
(4)启发性——循循善诱。
(5)探究性——问题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持续学习。
(6)广泛性——面向全体教学。
(7)激励性——教师给予恰当反馈,适当鼓励。
3.课堂纠错方法有哪些?(1)直接纠错(2) 间接纠错①重复法②重述法③强调暗示法4. 简述课堂中教师的角色。
Instructor(指导者)——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教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2.尊重学生的不同,给予平等机会,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评价自身的发展。
Facilitator(促进者)——教师为学生学习创造环境,运用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策略。
Controller(控制者)——1.对课堂活动的进度、时间控制;2.活动中给予学生平等操练的机会。
3.活动中学生不偏离主题;4.维护纪律。
Organizer(组织者)——做任务时,明确交代任务、宣布活动形式、准确发出指令、进行必要示范、活动结束后及时反馈。
Participant(参与者)——任务型活动中,参与到学生中去。
Promoter(提示者)——学生发言时,提供帮助信息;学生不知如何回答问题或回答过于简略时,使用“Anything else?”提示学生补充。
Assessor(评价者)——1.反馈;2.纠错Resource-provider(资源提供者)——提供教学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范例等。
Researcher(研究者)——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听课、评课、赛课等。
5. 教师课堂在课堂中的语言应注意什么?•注意准确性•注意连续指令语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语音、语速、语调6. 课堂给予指令的原则•时机原则:不要再学生未进入听课状态或未完成手里的任务时给予指令。
•清晰原则:指令简洁明了,不要让学生猜测。
•演示原则:解释活动的时候配以演示。
•先行组织原则:交代活动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指令完备原则:告知学生活动的目的、步骤等具体要求•起止清楚原则:明确活动开始、结束时间。
7. 课堂互动形式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教师+全体学生;教师+学生小组;教师+学生个体;学生个体+学生个体;小组+小组;学生个体+全体学生;学生个体与小组;学生小组+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我检测•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交际能力(二)教学设计1. 教案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原则•体现认知规律的原则•体现形成性评价的原则2. 简述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符合课程标准•符合教学规律•全面性•阶段性•可测性3. 课堂导入有何意义?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心里准备和知识准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运用正确的方法进入导入,可以:创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安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制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中来。
4. 导入原则和要求•用声、像、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创造英语氛围;•方式力求新奇多变,引人入胜,避免刻板单调•迅速抑制与英语教学无关或对对其有害的其他活动•尽量不用母语•复习内容和形式要有针对性,照顾大多数(6)重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不要过多纠错(7)交际性强(8)时间适量(9)根据新的语言材料来确定导入的内容和形式,使之能够自然过度到呈现阶段5. 作业的布置的要求有哪些?•目的明确•适量•作业分层设计•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及时反馈6. 简述英语课板书的类型。
•线索式板书——根据教学内容,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书写板书。
•提纲式板书——对具有提纲作用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点板书。
•表格式板书——用表格呈现文章重点内容和篇章结构。
•流程式板书——用文字、线条、框图将分散的知识按流程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7. 教学反思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述。
(1)教学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并对教学计划主要内容进行反思:①重难点是否准确。
②设计活动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③教学内容深度、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等。
(2)教学中①对教学中不可预测情况进行反思:教师应因势利导,不受学生牵制。
②在教学互动中,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3)教学后①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是否符合教学内容。
②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执行是否顺畅,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会更加有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设定目标等。
③在教学策略上,寻求自身在教学上的问题;比较教学预期和实际教学结果,明确问题根源;重新审视,寻求新策略;验证新方案、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