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虚假司法鉴定探析肖天依(郑州大学 法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 要:鉴定人补充审判法官所缺乏之专门知识,使其易于行使正当之判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其出具的鉴定意见之中,而鉴定意见的可靠性就是鉴定的基本价值所在。
但在司法实践中,虚假司法鉴定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对如何避免虚假鉴定意见的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司法鉴定;虚假鉴定意见;原因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25-04一案例引发的思考在2008年的一起“存款及利息纠纷”案件中,某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A)起诉某银行支行(以下简称为B),诉请法院判令B支付其存款及利息,并承担 其他相关费用近2000万元人民币。
A称其于2006年6月在B处开设同业存款账户,并于当日及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数次向该账户中存入多笔款项,期间也有转账、取款行为。
然而之后双方对账时,A发现自己在B处的剩余存款1300余万元已不知去向。
B则称自A开设账户后,至2007年5月,该账户内的所有存款已经被A或转回其所在地银行账户中,或转给其他单位,已没有剩余存款。
究竟是如A所说,B 私自侵吞或挪用了A的存款,还是如B所说另有隐情呢?在双方争执过程中,A对几次转出存款的单据上的印章真实性提出了异议,于是双方以B的名义委托甲司法鉴定中心,对该账户转出的每笔资金的相关票据上的财务专用章和个人印章印文,与A预留印鉴中的同名印章印文是否为同一枚印章盖印进行鉴定,鉴定意见认为应为同一枚印章盖印。
后B就同一事项另行委托了乙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鉴定,其鉴定意见与甲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意见一致。
由于本案涉嫌挪用资金,数额巨大,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并委托丙司法鉴定中心对上述事项进行鉴定,而鉴定意见却认为票据上的印章印文是虚假的。
此案件在一审法院审理期间,法院委托的丁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意见与甲、乙两家鉴定中心的意见一致,认为印章印文真实,法院由此推定B主张的事实真实,并判决驳回A收稿日期:2011―09―25作者简介:肖天依(1987―),女,河南郑州人,河南郑州大学法学院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
的事实请求。
A上诉后,案件进入二审,二审法院委托的鉴定中心同样认为印章印文真实,A则向法院提交了重新鉴定的申请。
案件至此并无定论,我们无法断言孰是孰非,也无法判定近2000万元的损失向谁追讨。
原因就在于,面对本案的关键事实——即单据上的印章印文是否真实这一专门性问题的认定依赖于司法鉴定,而不同的鉴定中心,提供了相互矛盾的鉴定意见,使查清案件事实陷入困境。
鉴定意见不是对案件事实的客观记录或者描述,而是鉴定人运用一定科学知识,采用一定科学方法对案件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检验后得出的理性分析判断。
这种判断或虽然具有科学性,但并不能说是完全可靠。
从截然相反的鉴定结论的出现就能发现,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鉴定意见认定的事实与客观真实是有偏差的。
因此,依据鉴定意见做出对案件事实的判断,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诉讼中,这样的风险就是认定事实错误,做出的判决不公正。
如上述案件中,假设事实上确是银行或其他第三人伪造印鉴挪用了信用社在银行账户中的存款,但法官最终采信了甲、乙、丁等多家鉴定机构出具的错误的鉴定意见,认定印章印文真实,银行账户中的资金确实是由信用社分批转出或取走的,并因此驳回了信用社的诉讼请求,那么损失的将不仅仅是信用社的存款和利息,更是司法的公正和权威。
那么,虚假鉴定意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避免其产生呢?二出现虚假司法鉴定意见的原因分析“鉴定是以鉴定人已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大前提,以现有证据和事实为小前提的推断。
因此,鉴定也是以三段论形式出现的。
”[1]其中大前提通过对鉴定人资格的规范来实现,小前提通过对鉴定资料可靠性的要求来实现。
一份客观125真实的司法鉴定意见应当具备下列必要条件:第一,鉴定人必须具备实施鉴定的主体适格性。
第二,向鉴定人提供的送检材料必须真实有效。
这里的真实是指材料、物品本身不能使伪造的,有效是指材料、物品要与待鉴定事实密切相关。
第三,鉴定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科学程序进行。
据此,将形成虚假司法鉴定意见的原因进行一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鉴定人因素的原因鉴定人是司法鉴定的主体,在整个司法鉴定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鉴定意见依赖于鉴定人的专业知识、经验法则和职业素养。
鉴定人因素对鉴定意见真实与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鉴定人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否足以操作其所实施的鉴定活动,二是鉴定人职业素养的高低。
其中,与第一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是对鉴定主体资格的要求。
与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无固定资格原则”不同,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多通过法律明确地规定哪些人员或组织具有鉴定资格,或者明确规定取得和认证鉴定资格的程序。
[2]鉴定资格是鉴定人在诉讼中向法院提供鉴定意见的重要前提。
如果是不具备鉴定资格的鉴定人,或是具有虚假鉴定资格的鉴定人出具的鉴定意见,就从根本上丧失了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与第二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是对鉴定主体职业素养的要求。
作为鉴定人,专业学识是必备的,但是敬业和道德也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埃尔曼所言:“一种制度的功能如何须取决于操作者的素质。
”[3]面对当今社会的各种诱惑,如果鉴定人在司法鉴定活动中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道德行为水准,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就极易为图一己之利,出具与事实相悖的司法鉴定意见,从而误导法官对案件事实作出错误认定,并最终导致其作出不公正的判决。
(二)送检材料因素的原因鉴定资料是鉴定人依靠必要的仪器设备,通过科学的方式方法作出鉴定结论的原始依据,是整个司法鉴定活动的重要基础。
因此,送检人提供的送检材料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司法鉴定意见的准确程度和真实程度。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对需进行司法鉴定的资料或物品并不进行实质审查,而仅由双方当事人进行确认后送交鉴定机构。
当事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就在于希望法院认定己方主张的事实,并作出有利于己方的判决,在趋利避害的本性驱使下,当事人完全有可能隐瞒不利的鉴定材料,甚至伪造有利的鉴定材料。
当鉴定人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技术问题进行科学鉴别和判定时,所依据的材料不足或是伪造的,要求其出具与客观事实相符的鉴定意见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三)司法鉴定程序因素的原因先进的科学方法,高新的仪器设备,优良的工作条件,是做好司法鉴定工作、保证鉴定正确的物质保障。
[4]而鉴定人在鉴定过程中检验、实验的程序或者其检验方法和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是做好司法鉴定工作、保证鉴定正确的程序保障。
事实上,司法鉴定程序就是一种科学发现程序,是要将处于纷争之中的案件事实还原到它本来的客观状态。
但就像麦考密克说的那样,“因为没有人能够客观地、准确地知道什么是公正,而且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公正也无法得到证明”[5]。
案件的事实是否被客观地还原也是无法得到证明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司法鉴定程序也不能保证是公正的、合规范的,出现虚假司法鉴定意见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三两大法系避免虚假司法鉴定意见产生的途径之比较世界各国都针对特定问题对司法鉴定活动进行了规范,但由于两大法系司法制度的不同,其规范的制度和措施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就对两大法系如何避免产生虚假司法鉴定意见做比较分析。
(一)对鉴定人资格的审查英美法系国家在鉴定人资格问题上采取的是“无固定资格”原则。
英美法系国家所称专家,其内容非常广泛,并不限于高学历、高职称,取得特定资质的专业人员,还包括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具有专门知识或特殊才能的人。
由于鉴定人资格并不被明确授予某些人,为避免因不符合“具有专业知识”或具有“基于经验的特殊技能或知识”这一要求的人作为专家证人向法官提供专业意见,英美法系国家多在庭审中对专家证人的资格予以审查。
这种庭中确认的审查方式属于“事后审查”,即在法庭上由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对专家进行质询,并得到法官的确认。
这样的审查在专家证人每次出庭作证时都要进行。
通常情况下,专家证人一方面要接受聘请他的当事人及其律师的审查,另一方面还要接受对方当事人及其律师的审查,且以对方审查为主。
在对抗制诉讼模式下,双方为了最大程度削弱对方专家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和可采性,在交叉询问时往往使出浑身解数,以达到法官和陪审团对该专家证人的资格,乃至其出具的专家证言产生怀疑。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专家证人的资格除了必须经得起对方律师质证以外,最终是否有资格以专家证人的身份作证,还要经过法官的审查”[6]。
法官主要从专家是否具备相应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是否被其他法官确定过有专家证人的资格,及是否出现过错误的、虚假的鉴定等方面进行审查。
可见,英美法系国家对专家证人资格的审查是十分严格的。
在如此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不具有相应资格的证人出席法庭并提供虚假的专家证言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由于大陆法系国家采取“鉴定权主义”原则,或者说,大陆法系国家实行的是鉴定人名册制,即由专门机构通过特定的考评和登录程序,将全国具有司法鉴定资格的专家,根据专业分别登记造册,供委托人从中选择。
[7]因此大陆法系对鉴定资格的审查采用“事前审查的方式”。
这种庭前审查126的方式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有鉴定权的机构对其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审查,第二种情况是由授予鉴定权或确定鉴定人资格名单的机关负责进行审查,第三种情况是由法官或其他负责办案的司法官员在鉴定人进行鉴定工作之前对其资格进行审查。
这种审查方式节省了耗费在资格审查上的司法资源,但弊端在于易使伪造鉴定人资格的人钻了空子,从而使其出具的虚假司法鉴定意见流入法庭,影响审判结果。
(二)鉴定人法律责任的规定在提高鉴定人素质这一方面,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采取的举措是相对一致的。
要提高鉴定人的职业素养,从外部规范来说,最行之有效的,是对鉴定人在司法鉴定活动中的义务及法律责任的规定。
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都无一例外的明文规定了鉴定人(专家证人)有如实提供鉴定意见(专家证言)的义务,英美法系国家还规定,专家证人有宣誓的义务。
但在鉴定人(专家证人)的法律责任方面,两大法系的规定存在差异。
英美法系国家规定专家证人的法律责任是豁免责任,即由于专家证人的过失(不区分一般过失或重大过失)、故意及其他主客观原因导致一方当事人权益受到损害的,其享有豁免权。
“专家证人在今天是罕有的例子——专业人士可在拟定专家报告与开庭审理中犯错误仍享有豁免权;其他例子仅是法官和仲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