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术报告厅音视频设计方案

学术报告厅音视频设计方案

100~8000Hz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8dB
100Hz时小于或等于10dB;1000Hz时小于或等于6dB;8000Hz时小于或等于+8dB
500~2000Hz内1/1倍频带分析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3dB
NR-20
图1 学术报告类一级传输频率特性范围
1.3.2.
报告厅视频显示系统是整个会议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满足全场看得看得见、看得清楚、无死角观看,达到或优于GB/T28181-2011《数字高清视频系统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其中在系统的基本要求中采用SVAC、ITU-TH.264或MPEG-4视频编码标准中的一种或多种,并应根据需要支持ITU-TG.711/G.723.1/G.729音频编解码标准。网络型数字视频系统的设备接口协议宜符合GB/T28181-2011标准要求。根据传输、构成模式不同,系统兼容性宜满足设备互换要求,系统可扩展性应满足简单扩容和集成的要求。
表1 学术报告类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
等级
最大声压级(dB)
传输频率特性
传声增益(dB)
稳态声场
不均匀度(dB)
早后期声能比(可选项(dB)
系统总噪声级
一级
额定通带0.08~8kHz内:大于或等于106dB
以80~8000Hz的平均声压级为0dB,在此频带内允许范围:-4dB~+4dB:40~80Hz和8000~16000Hz允许范围见图1
(11)AES11 供数字伴音工程在演播中使用的数字伴音设备的同步规格
(12)平衡式模拟音频格式及相关的接口及电气特性要求
(13)国家关于电器设备使用的其他有关标准
(14)LED显示屏通用规范 SJ/T 11141-2003
(15)LED显示屏检测方法 SJ/T 11281-2003
(16)发光二极管固体显示器总规范 GJB2146-1994
① 主备辅系统采用模拟、数字并行同步冗余热备份的方案设计,一旦发生灾难性事故,要求系统转换及时、精确,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② 整个系统全部设备选用世界著名品牌产品,性能稳定,质量可靠。
1.4.3.
学术报告厅的各种音视频设备除了满足会议系统配置的技术要求外,同时还应考虑设备的以下通用性与适应性原则:
2.1.1.
主扩声扬声器
(1)扩声形式
在本报告厅中采用常规扬声器LR二声道主扩声形式,形成分布式集中扩声。观众厅主扩声设左(L)、右(R)二个声道,每个声道基本独立覆盖全场。根据报告厅节目的形式,使得整个扩声系统能够兼顾单声道扩声、双声道立体声等扩声形式。
(2)扬声器设备选用原则
在主扩声系统设计的音箱选用上,严格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6)GB/T 14476-93 《客观评价厅堂语言可懂度的“RASTI”法》
(7)GB/T 14197-93 《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
(8)ITU-R BT. 601-2 供演播室使用的数字电视编码标准
(9)ITU-R BT. 711 供分量数字演播室使用的同步基准信号
(10)AES3 供数字伴音工程线性表示数字伴音数据的串行传输格式
XXXX
学术报告厅
设计方案
二〇一八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 概 论- 4 -
1.1. 工程概况- 4 -
1.2. 设计依据- 4 -
1.3. 设计指标- 6 -
1.3.1. 报告厅扩声系统设计指标- 6 -
1.3.2. 报告厅视频系统设计指标- 7 -
1.4. 设计理念- 7 -
1.4.1. 先进性原则- 7 -
(3)调音控制系统的先进性
选用世界著名品牌专业现场模拟调音台和现场数字调音台,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质量稳定可靠。
(4)声音还原系统的先进性
扩声系统具有精确的声场控制能力、良好的声场覆盖能力和良好的音质。
(5)视频显示系统的先进性
视频显示系统具有高清显示,清晰明亮,色彩还原度高,质量稳定。
1.4.2.
(11)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12)GB/T1454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13)GB/T126661/6/90电缆的耐燃性考核标准
(14)GB50217/94电缆设计规范
(15)GB50258/96电缆敷设规范
(16)《LED显示屏通用规范》SJ/T 11141-2003
2.2.1.7. 工作原理- 21 -
2.2.2. 显示屏特点- 22 -
第三章 音视频系统配置清单- 25 -
第四章 后续配套系统可扩展系统- 30 -
4.1. 中央控制系统- 30 -
4.2. 数字会议系统- 31 -
4.3. 无纸化会议系统- 33 -
4.4. 同声传译设备- 38 -
第五章 工程案例- 39 -
(1)学术报告内部设备的通用性
提高本报告厅的设备互换性,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操作管理的难度。
(2)适应国内外学术报告领域音视频系统通用性
充分考虑国内外学术报告音视频系统的专业性和通用性要求,系统设计采用主流音视频系统及专业设备,以适应各种环境下对音视频系统扩声和显示的要求。
(3)方案还应对报告厅将来的经营使用做以下充分考虑
1.4.2. 可靠性原则- 9 -
1.4.3. 通用性与适应性原则- 9 -
1.4.4. 安全性、标准性原则- 10 -
第二章 报告厅扩声、视频系统- 11 -
2.1. 扩声系统组成- 11 -
2.1.1. 扩声系统- 11 -
2.1.1.1. 扬声器系统布置原则- 12 -
2.1.1.2. 扬声器布局主要技术特点- 13 -
1.4.4.
系统的音视频设备、连接器件及电源供应设备均应满足安全性、标准性原则,所有设备均要求按产品产地通过以下相关认证和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1UL(美国)
2CE(欧洲)
3TUV(德国)
4BS(英国)
5JIS(日本)
63C(中国)
7CISPR(国际无线电干扰)
第2章
2.1.
报告厅扩声系统主要由供观众的主扩声系统、服务于舞台演职人员的舞台返听系统、具体包括:各类舞台及现场音源信号的采集、信号分配、A/D/A转换与数字传输、主备调音控制、主备辅信号切换以及DSP数字处理、主扩声扬声器组等。
基于现场学术报告的实时性这个基本特点,报告厅音视频系统的主要设备与信号流程充分考虑其部件及路由的安全及自动备份功能,设计方案应从音箱功放系统、控制设备、视频显示单元和控制系统、信号传输系统以及周边设备均选用性能可靠、配置合理、品质卓越的专业设备,整个系统控制和传输采用足够的备份,确保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性。
2.1.1.1.
① 保证利用扬声器的指向特性来覆盖观众席,扬声器的布置应满足LR(左右)二声道扩声布置要求,二路同时能够覆盖全场,所有听众接收到均匀的声能;
② 扬声器的安装位置应避免声反馈和产生回声干扰以提高传声增益和克服声缺陷;
(1)音视频信号网络传输系统设计的先进性
音视频频信号采用数字信号传输方式时,要求系统音频信号链路从信号采集、传输到扩声全过程,只经过一次A/D/A转换,信号信噪比高,传输品质优良;音频信号采用传统模拟信号传输方式时,要求技术成熟、简洁可靠、性能优异。
(2)扬声器系统的先进性:
首选集功率放大、远程监测、控制技术为一体的世界著名品牌扬声器系统。
第1章
1.1.
XXX是一所工科类本科院校,学术报告厅一座现代化的、多功能的文化设施场所,以专家讲座、学术报告、视频会议,同时兼顾召开大型会议。报告厅长约18米,宽约为20米。舞台宽约20米,深约12米,净高约4.5米。
1.2.
设计主要依据包括:
1.XXX学术报告、会议系统需求;
2.XXX的建筑图纸;
3.国家的相关标准及规范:
(1)GB/T50371-2006《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
(2)JGJ 57-2000/J 67-2001《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3)GB 4959-95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4)GBJ 76-84 《厅堂混响时间测量方法》
(5)JGJ/T 16-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① 考虑到报告厅出租的需要,系统设计应为外来团体的流动设备接入提供多种信号接入方式,包括: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等多种符合专业规范的接口;
② 系统中选用的专业设备均为目前国际文化交流中音视频师惯用的主流产品,系统通用性和兼容性强;
③ 系统应预留有足够的扩展空间,可满足将来系统功能扩充的需要;
④ 为满足今后实际使用的需要,在舞台和现场调音位应设计布线网络及预留相关接口,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术报告以及电视转播等实际使用需要,同时考虑今后系统的扩展需要;
4.通用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1)JGJ-57-2000/J67-2001《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2)GBJ 16-92(95年修订)《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4)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5)GB/T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① 体积小、功率大、频带宽;
② 频率及相位响应平坦,极低的失真,音质优美;
③ 远投音箱的指向性强、Q值高、束宽特性平坦,有良好的声场覆盖控制能力;
④ 具有良好的国际品牌认同度。
(3)主扩声扬声器系统的布置
扬声器系统(简称扬声器,以下同),是扩声系统最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对音质有高要求的报告厅,扬声器质量更是整个扩声系统中关键。
1.4.
1.4.1.
基于XXX报告厅总体建设水平,实现学术报告、会议、远程视频会议、数字电影还音系统功能,报告厅作为观听的两个基本功能,即达到观听的舒适性效果,要达到国内同级、同类文化设施的先进水平。对于音视频系统而言主要体现在音频信号的数字化、网络化传输,分配与集中控制技术,扬声器系统的高品质以及其精确控制与功率放大器的远程监测技术等。视频系统而言主要体现在视频信号的数字化、网络化传输,分配与集中控制技术,视频系统的高品质以及其精确控制与视频处理器的远程监测技术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