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恩格斯说:“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
”1
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2
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3
“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性质,运动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4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随着每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7。
按照梁治平教授对习惯的理解,“习惯是一种属于民间法的一部分,并与国家法相对应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
习惯是这样一种知识传统:它生自民间,出于习惯,乃由乡民长时期生活、劳作、交往和利益冲突中显现,因而具有自发性和丰富的地方色彩。
由于这套知识主要是一种实用之物,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为实用理性所支配。
”[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1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