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十月革命简单的说就是爆发于俄历十月由布尔什维克党所领导的武装起义。

具体的可以说是俄国1917前后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斗争革命。

对于十月革命的特点有以下的认识。

首先:就是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可以说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是一次革命的两个阶段。

一个发生在二月,一个发生在十月。

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的一场民主革命,由于后来是资产阶级建立临时政府,可以说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可以说是一场偶然的事件,由于群众上街游行所引发的武装起义,起义过程中成立许多的苏维埃,有工人代表、士兵代表、农民代表等。

这就造成了二月革命一个突出的特点,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大资产阶级与大地主结合的产物,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相比,他有着完整的政府机构,因而是主要政权。

同时好得到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支持。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从刚产生起就以革命政权机关的身份发布命令管理国家事务。

它得到掌握武装力量的工人和士兵的支持。

十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所领导的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的武装起义,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这也是俄国革命的定型阶段。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是一场大革命下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即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它们两者之间相距几个月,说明十月革命所存在的一个特点: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时间很短。

但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次:就是十月革命的发生其存在着偶然因素,造成了俄国革命中的偶然性与必然的性相结合的。

这些造成了后面社会发展的失调。

偶然性,就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偶然,时间上的。

虽说在这场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党做出了一些宣传,但其并没有领导这场革命,是人民群众的的自觉作用的。

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这必然性。

俄国发生革命是必然的,发生十月革命也是必然的,当时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掌握了权力,但是其进行着与沙皇一样的事件就是进行,帝国主义
战争其必然会走上灭亡的道路。

而由于资产阶级的所为就将人民推向布尔什维克党一边,再加上布尔什维克党一直以来的宣传作用,资产阶级本身力量就弱,加之诸多因素,就形成了十月革命。

然而对于俄国来说社会主义革命过早的发生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当时的俄国缺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

其一,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物质基础。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民国家,带着严重的封建农奴制的残余。

虽经历了1861以及斯托雷平的改革,但并没有使俄国资本主义有大的发展,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加之帝国主义战争的急剧消耗俄国已经很是衰弱了。

要知道,直到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主义者还在进行俄国是否进入资本主义的争论,这个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二,就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准备不足。

从20 世纪开始,摆在这样一个国家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民主革命。

对于这一点列宁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之前都说的非常明确。

俄国经历了1905年的革命。

为准备和进行这场革命,列宁结合俄国的国情做了大量的研究,摆出了一系列的革命理论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列宁认识到俄国的民主革命任务尚未结束,未来的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俄国需要民主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必要的条件。

正因为俄国落后,所以甚至对俄国的民主革命,列宁也只把它看作欧洲革命的序幕。

列宁反对过托洛斯基的“不断革命论”,在大战期间也反对过布哈林的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

然而1917年俄国突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推翻沙皇专制的二月革命。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改变了方针,把社会主义革命提上了日程。

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不仅对党内绝大多数党员和领导人来说缺乏准备和思想准备。

因为从1905年以来列宁一直在做民主革命的文章,始终坚持革命分两步走,反对毕其功于一役。

二月革命后列宁呈现先后发表了许多关于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的文章,然而面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其显得尤为不足。

正因为十月革命前期的物质,理论上的不足而导致后期在实践中的不
力或错误。

如十月革命后进行的巩固苏维埃的卫国战争及其间乃至以后物质上的匮乏,导致其不得不实行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这也是其理论不足的体现,希望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

还有就是以后斯大林模式,这尤为显得理论的不足,直接导致十月革命的成果化为乌有。

在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的个人崇拜,“大清洗”等。

都是理论不足。

正所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再次,就是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

其一,就是路线上从最初的和平的斗争方式转变成暴力的斗争方式。

二月革命后列宁回国随后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新建的国家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

要做到这点,必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

因为这样做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发生对立,会脱离群众。

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只要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就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

然后再在苏维埃内部开展斗争,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然而革命的形势迅速发展临时政府一边进行欺骗人民,一边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导致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因而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也不复存在,政权完全落到临时政府手中。

面对新的革命形势,布尔什维克党做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随之爆发了以后的十月武装起义。

其二,就是整个革命过程中工人运动同“农民战争”相结合,和平合法斗争同武装起义相结合。

由于战争和面包两个原因迫使俄国工农走上革命的道路,面包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打倒战争”,“打倒地主私有制”是动员俄国工农一连两次推翻旧政权的共同口号。

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具体过程中,城市中的工人运动和农村中的农民运动造成了革命的形势,而且士兵由反革命的帮凶转变为革命的力量。

对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士兵绝大多数都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因此工人运动和士兵起义的结合也就是工人运动和“农民战争”的另一种形式。

在这过程中工人运动由和平合法的示威到武装起义。

其三,就
是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过程中,几乎是不流血的,在攻取冬宫时并不费事。

托洛斯基退出议会时痛骂临时政府,既责备它在帝国主义资本家指使下延长无意义的战争,又怪它卖国,有意将彼得格勒送给敌人,还高呼一切权力交付苏维埃,土地则给予人民,已等于一通宣战的文告。

事实上在科尔尼洛夫事件后,群众对临时政府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逐渐体现。

在各种选举时,布尔什维克各占优势,在彼得格勒及莫斯科的苏维埃中都成为多数党,又有列宁的鼓吹,暴动已是箭在弦上,最后几日,克伦斯基认为责任所在,只得和政府要员在冬宫日夜镇守。

而保卫这个地方的不过是女兵营、军校学生等总共不给千人。

布尔什维克党部队由水兵及其工厂内的赤卫队及芬兰调来的军队组成。

水上则由一艘巡洋舰和水雷艇数艘策应。

这种抵抗可谓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所表现的是革命领袖的魅力。

这场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显得尤为突出。

从二月革命后其提出《四月提纲》,就争取无产阶级的革命到最终的说服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方针。

在革命过程中从不缺乏关于理论的争论,列宁的观点一开始也并没有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如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斯基等,他们并不同意武装起义的观点。

甚至有人曾公然泄露将进行武装起义。

在之前也有些人并不希望过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如加米涅夫、斯大林等都不同意,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支持列宁《四月提纲》的人据说只有柯伦泰。

在进行是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否进行武装起义的争论上列宁最终都得到了大多数的支持,可谓领袖的魅力的作用。

总之,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曲响彻云霄的凯歌,其打破了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段阶段进行转变的理论。

在落后国家依靠武装起义取得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

社会发展学院
2010级历史系
彭传超
2010404101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