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卫生部人力发展规划

我国卫生部人力发展规划

根据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和《上海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本市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上海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改革坚持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相适应,通过宏观调控,优化配置,加大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基本保障了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到2005年底,全市卫生人员为132,000人(含民办医疗机构,不含驻沪部队医院),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1,700人,管理人员7,500人,工勤人员15,400人,其他技术人员6,200人,分别占全市卫生人员总数的77.76%、5.73%、11.77%和4.74%。

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40543人(含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师)38721人,按常住人口统计,每千人口执业医师2.5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师)2.19人。

执业医师本科及以上学历为53.4%。

注册护士(师)大专以上学历为23.5%。

"十五"期间,本市开展以临床医学中心为载体的卫生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学科、人才、项目、成果四位一体联动发展,启动了新一轮"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建设30个重点学科,30个重点专科和40个社区卫生服务重点项目。

实施了"百、千、?quot;人才培养工程,启动了"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

至"十五"末期,80%以上重点学科完成了新老学科带头人的交替,承担重点学科的中青年骨干中已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入选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5名。

选拔培养了101名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加快调整了人才队伍的年龄梯度和专业学科结构。

继续落实"医苑新星"培养计划和经费资助工作,运用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举办"银蛇奖论坛",组织获奖青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加强了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养。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入了良性发展时期。

全面启动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上海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实行以规范化培养为基础,岗位培训为主体,二、三级医院人才流动为补充的基本策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技能教育和"六位一体"的转型培训,加速形成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积极开展乡村医生的中专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乡村医师的业务素质。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坚持普及中医职后教育与专项培养并举,打造中医人才队伍。

现有获得"上海市名中医"荣誉称号的著名专家66名。

中医、中西医结合博士生导师70余名,硕士生导师近200名。

10名中青年优秀中医人才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45名入选全国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项目,培养上海市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50名,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人才30名,保持本市中医药的领先优势。

进一步扩大护理专业的培养规模和学历层次教育。

复旦大学等6所公立高等院校开办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专业,2005年护理专业招生数达到4856人,在校培养大专及以上学历约占56%,为推进本市护理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贯彻实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20名。

开展公共卫生、卫生监督人员的学历和业务教育,市、区(县)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学历由2000年的40%上升到7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0%左右。

开展全市医院医务人员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深化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促进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以改革用人机制为重点,通过合理设置岗位和调整结构比例等改革举措,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用工方式,实施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开,基本建立了以岗位聘用为核心的用人制度,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职工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明显增强。

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岗位要求,建立不同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确立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多元化分配形式,向优秀人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逐步建立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多元化分配机制。

二、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本市卫生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卫生体系,建设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的要求相比,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各类卫生人才发展不平衡。

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卫技人员主要集中在三级综合性医院(约50%),社区医疗机构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卫技人员偏少,农村基层卫生人才的短缺现象依然存在。

护理人员紧缺,流失严重。

目前本市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比为1:0.36,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卫生部所规定的不得低于1:0.4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二)公共卫生学科人才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历史原因,公共卫生领域的学科和人才建设相对滞后于临床学科,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专职卫生监督人员总量不足,学历结构、科研立项、人才培养入围的人数明显落后,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医学各领域的领军人才相对缺乏。

近年来上海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与建设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的要求相比,还缺少一批能够带领各学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领军人才,尤其是一些薄弱领域,仍然缺少"将帅型"的专家,领军效应还不够明显。

(四)人力资源建设投入总体不足。

虽然上海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经费投入的结构尚不合理,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情况较普遍,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仍相对不足,各类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大,还没有真正形成卫生人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五)人事人才管理和政策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目前,人事、财政、社保的部分政策还不配套,观念滞后、机制不活,不同程度影响了卫生人才的使用、培养、评价和流动。

围绕人才队伍建设的用人制度、流动制度、评价制度、分配制度、保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全行业管理还不够有力,难以形成行业管理的整体效应。

三、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本市卫生人力发展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科教兴医,人才强卫"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制度体系建设、人才计划、服务平台为抓手,壮大人才实力、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能力,形成人才发展工作的合力,大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为上海建设成"四个中心"、成功举办"世博会"、实现"四个率先",促进上海卫生事业发展,打造亚洲医疗中心城市之一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按照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卫生体系框架,初步建成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之一,初步实现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发展总目标,卫生人才发展实行合理控制总量,适度调整结构,加快形成一支中、西医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

积极培养一支优秀青年医学人才队伍。

大力建设具有较强业务能力,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共卫生、全科医学、卫生管理、护理、乡村医生人才队伍,促进各类卫生人才均衡发展。

预计到2010年,本市开放床位10万张,千人口床位数为5张,千人口在岗执业医师数2-2.5人,其中全科医师数占社区执业医师数的50%以上。

千人口在岗注册护士数不低于3人,医院床位与医院护士之比1:0.6,病房床位与护士之比不低于1:0.4,重症监护病房床位与护士之比1:2-2.5。

医护比1:1.2-1.5。

全市在岗执业医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65%,其中三级医院在岗执业医师全部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心城区二级医院在岗执业医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80%,郊区二级医院在岗执业医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7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执业医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

全市在岗注册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40%。

在岗医技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7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0%。

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80%,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50%;卫生监督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5%,其中本科学历达到60%;卫生医疗机构主要管理人员全部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

(三)主要任务1.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医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继续以临床医学中心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为载体,探索"将才+团队+平台"的人才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

启动新一轮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30名国内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启动实施新一轮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形成合理的年龄梯度和学科结构,构筑上海卫生人才新高地。

2.加强社区(郊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以规范化培养为基础,岗位培训为主体的方式,继续落实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全科医师培养期间的社会化管理新模式,拓展全科医师培养的新途径,加快培养一支能满足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全科医师队伍。

制定社区优秀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培养60名全科医学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实施定向培养农村卫生人才培养项目,着力解决农村卫生人力不足的局面。

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以建设10个全国中医重点专科项目,30个上海市中医优势专科为依托,重点培养一批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的著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其中中医学科带头人70名,中西医结合专家35名,急诊及小科紧缺专科人才50名,中医药对外交流人才20名。

培养中医全科医师200名。

4.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立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30名预防医学和卫生监督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100名优秀青年人才。

加快实施成人学历教育、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全员岗位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培养一支专职从事公共卫生的护理队伍。

5.加强护理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护理发展纲要,实施以培养为主和适度引进为辅的护理人才开发策略。

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求,调整护理教育规模,加快实施成人学历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