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行力到公信力——写给学生会的全体同仁祝大家在自己的学生工作岗位上能够永远开心,将学生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的思想更加完善,缜密。
使自己的能力更加出众!李杰管理系学生会主席我的大学,最让我不能忘怀、最让我不得不提的是陪伴了我近三年的学生会。
从普通的一名委员成为部长、从部长晋升为副主席、从副主席过渡为主席,每一次前进的脚印,仿若昨日星辰,记忆犹新。
早就想给管理系学生会的兄弟姐妹们写点东西,却一直懒得动笔。
此刻,终究是忍不住长久以来一直被压抑的冲动,还是决定要写点什么。
一来是因为自己的感情所寄,如果说当年加入学生会是一见钟情,那么两年多的光阴更是让我对学生会日久生情,情到深处,就必然有话要说了;二来是对学生会的期望,因为它承担着为我系同学服务的大任,它的建设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写这篇作品的缘由,是因为在近期闲暇的时光感触到新同学们近日的一些工作感想,深受启发,从他们对学生会的一些认识中,也衍生出了我对学生会的5个忧患。
学生会经过数年的发展历程,有着优良的工作传统,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工作模式。
另一方面,我们的宗旨虽然一直都是“为同学服务”,并且一直都在做“为同学服务”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不够深入了解同学的需求,在解决同学遇到的实际困难之前做的还不够。
在此,我将就本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从5个方面提出我对管理系学生会的一些担忧。
第一个担忧源于“服务”,这是我们的宗旨,是我们做任何活动的出发点;第二个担忧源于“运作水准以及执行力”,它代表的是我们的硬实力,影响着我们在学生中的地位;第三个担忧源于“人才培养”,它是我们最重要的元素,所谓以人为本,人才就是一切,这也代表了我们的软实力;第四个忧患源于“活动项目”,这是我们的根本工具,一切的文化、宗旨、使命、目标都是通过它来完成的,它也是最能看得见的元素,最能反映我们的问题;第五个忧患源于“积极性”,它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直接影响着执行力,进而影响结果。
第一章:我对学生会的5个忧患多少年来,学生会都是一直平稳走过来的,一直都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大军。
然而,在这种平稳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平静中的危机,这也让我对学生会产生了忧患,我的5个忧患是:1.学生会为同学服务的模式是否存在缺陷?2.学生会是否已经达到了专业化的运作水准?3.学生会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存在问题?4.学生会活动项目是否同质化?5.学生会干部与干事的积极性如何?尽管这5个问题对于稍微接触过学生会的同学来说,可能也会有些许感触,毕竟从我们举办的活动可以反映出一定的问题。
对于学生会成员而言,甚至有更多的问题,都必须要有更深刻的感触和见解。
然而可怕的不是我们对这些问题没有感触,而是在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却不能提出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即使提出了,也不能很好的去执行。
从这5个问题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了学生会在一些时候的浮躁与脆弱,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在创新管理的新模式下,基础资源相对匮乏、流动资金不足、学生活动越来越难做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技巧来应对。
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一句话:“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时,回归基本面是最重要的”。
学生会的基本面,自然是两个字:服务。
第一个忧患:学生会为同学服务的模式是否存在缺陷?我从来都不会否认学生会在它存在以来为同学所付出的劳动以及它所做出的成绩。
即使在它将一场盛大活动办砸的时候,我依然是这么说,因为它所付出的努力,它所承担的责任,都显示出了它“为同学服务”宗旨的本分。
然而,即便这样,作为学生会领头羊的我,还是得揪出它在为同学服务模式上的缺陷。
理想状态的“为同学服务”的模式应该是这样的:同学需要什么,我们就为同学争取什么;同学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应该做什么。
当然,前提是这种需求必须是合法合理的。
但这种模式毕竟是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理由是学生会的自身资源十分有限,而同学的需求往往是无限的,我们的服务是义务性的,换句话说是无偿的,用无偿的服务满足无限的需求,这在目前任何一个市场都是行不通的。
这里的资源包括学生会的流动资金、学生会的人力资源以及学生会自身的制度文化;这里的需求既包括同学在学习上为了获取一定的学习资源所引起的需求,也包括了为了丰富的课余生活所引起的需求,还包括为了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所引起的需求。
总而言之,理想的服务模式在目前的形势下是不肯能行通,我们能采取的模式是:亚理想服务模式,即在学生会现有资源下,以同学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同学需要的资源,办同学想参与的活动项目。
当然,我在这里并非为了批判某种现象,学生会是在学院党委与学院团委、系党总支、团总支的领导下存在和发展的,必须听从于上级组织的指挥。
学生会的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的支持,同时经济来源决定组织运作。
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走到了理想服务模式的另一端,而且有加剧的趋势,在这个时侯,我们要回归于我们的基本面,回归于我们的办会宗旨,回归于我们的组织使命,回归于我们最原始的出发点。
再者,我们内部的干部与委员,在对待“服务”这两个字上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个不足就是服务的心态。
我们究竟有没有足够的服务心态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会干部与干事中,有相当一部份人仅仅是为了个人目标而加入学生会中。
当然,有自己的个人目标是一件好事,我向来都鼓励学生会的成员要有自己的个人目标,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潜在的位置。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没有将自己的个人目标融入到学生会的组织目标——为同学服务,是不可能具备良好的服务心态,这种现象也是及其不好的。
学生时代已然如此,他日踏入社会,步入自己的事业,很容易导致个人的目光短浅、自私自利。
在很多外企中,我很推崇IBM,在它变形之后,它有着非常好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它的服务心态,因此IBM 也被很多专家称之为服务时代来临的标志。
我始终认为,人还是要有一点服务心态的,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所以,我非常希望学生会里边的成员能够有足够的服务意识和心态,真正做到心中有组织,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
在学生会里边,优秀从服务开始。
第二个忧患:学生会是否已经达到了专业化的运作水准?学生会要走向专业化,首先就要理解专业化的概念并遵从之,要掌握专业化的标准并达到之。
专业化的概念和标准包括工作效率、办事技巧、活动质量、活动流程等多个方面。
对于学生会而言,我们的专业化指的就是一流的工作效率和办事技巧,一流的活动质量和流程。
从全院的学生会发展趋势来看,学生会的竞争不仅仅存在于学院学生会下设的各系学生会之间的横向竞争,更是各高校之间的纵向较量。
比如我们的流程细化是否更符合规范了,我们的同类活动质量是不是一次比一次进步了,我们的效率是不是更高了。
目前,我们学生会在运作的时候,还存在许多的不专业。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专业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在执行力上出现了问题。
对于学生会,专业化关键在于执行力。
不光学生会,很多学生组织,甚至是社会上的企业,经常在执行力上打折扣。
比如最高领导要求100%完成一项任务时,到了第二领导变成了80%,到了第三领导可能就变成了64%,一直这样递减下去,到了执行层,折扣已经打得差不多了。
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断送组织的前途和命运。
判断学生会是否达到了专业化的运作标准,就看它是否达到了一流的工作效率和办事技巧,一流的活动质量和流程。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来衡量这个一流?这里的一流,必须根据每次不同的活动,量化到监控与考核规则上,对于学生会而言,有没有达到一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同学的综合评价。
专业化的建设一直是我们的焦点,同时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所以如何整合学生会的有效资源,加快学生会专业化进程之路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这需要几届甚至更多届学生会的不断努力和一路传承。
第三个忧患:学生会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存在问题?每年的九月,我们能够吸引到一大批新委员进来,他们当中大多人怀着自己的个人目标和对学生会的憧憬。
当他们进来之后,我们会通过讲座、交流会、户外拓展等各种形式给他们洗脑培训,让他们接受学生会的组织文化,了解学生会的规章制度,掌握学生会的办事流程。
年复一年,这些传统培训活动都将如期而至,因为这些都是所有委员必须学习的,人人都有机会接触的,而集体培训是最佳选择。
经过了这一个初级阶段,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能力提升。
这一个环节需要以部门或者相关部门组合为单位,通过部长或者部门核心技能掌门人口传亲授,因为其专业性较强。
坦诚地讲,这一个环节真正用心的人较少,而正是这为数不多的一些人,构成了今后学生会的潜在主力军。
学生会的干部们最关心的也往往是这些表现突出、有潜力的人才,因为他们的综合能力直接决定了未来学生会的运作水平与整体实力。
如此一来,表现良好的这些人,便在学生会拥有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包括与更加优秀的人接触、交流。
当然,我这里讲的优秀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因为并不是说一个人职位越高,能力就越强,人就更优秀。
对于学生会的成员而言,优秀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拥有较强的学生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潜在能力。
失去与更高层面的人(这里所讲的更高层面的人不一定都来自学生会内部,还可以从外边引进)交流、学习机会的人往往是大多数,这就造成了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并且对于失去这种机会的人来说,还涉及到一个公平问题。
因此,学生会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在于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和不公平分配。
作为学生会的过来人,尽管一直都有幸享受学生会良好的资源,但如今站在一把手的高度,有责任也有必要将我所看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改进的方法,这对于学生会的发展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培养人才也是学生会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
第四个忧患:学生会活动项目是否同质化?学生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为同学服务”的宗旨,那么,学生会靠什么来为同学服务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名词:活动项目。
没有活动项目,学生会的宗旨基本上是一句空话,不能落到实处。
在我看来,学生会的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组织建设和活动项目建设。
组织建设指的是学生会的内部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活动项目则包括学生会的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
常规活动经过了许多届学生会的积累,已经做得相当的成熟。
每年的特定时节,我们总能看到迎新晚会、送旧晚会、运动会、各类球赛等耳熟能详的常规活动如期而至。
由于投入过多的精力到我们的常规活动上,使得学生会之间的活动项目基本雷同,同一学生会每年所做的活动也相差不大,进而使得活动项目出现同质化。
所以,学生会必须要学会思变,学会创新,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受到外界的关注,这也符合我们学生“和谐,务实,高校,创新”的理念。
任何组织,无论盈利与否,要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远离竞争,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
对于学生会而言,那便是结束活动项目同质化的时代,推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第五个忧患:学生会干部与委员的积极性如何?对于学生会管理层干部而言,有两大难题:一个是如何让学生会达到专业化的运作水准,另一个就是如何提高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