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所属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学时及学分:总学时36、理论课学时32考核对象: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考试目的: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了斛掌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总体状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教学水平。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参考书:[1] 《光荣与辉煌--中国共产党历程》(全三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2] 《世纪抉择—中国命运大论战》(第二卷),时事出版社。
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考核知识点1.军事侵略2.政治控制3.经济掠夺4.文化渗透二、考核要求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贫困原因。
应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考核知识点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二、考核要求了解:人民群众的风侵略斗争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掌握: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
应用: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考核知识点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2.民族意识的觉醒二、考核要求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掌握: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的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应用: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考核知识点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二、考核要求了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发展经过。
理解:中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
掌握: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应用: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考核知识点1.洋务事业的兴办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二、考核要求了解:洋务事业兴办的历史背景和洋务事业的主要成就运动。
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
掌握: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历史作用。
应用:仅仅依靠实业和技术,不能救国。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考核知识点1.戊戌维新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二、考核要求了解: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运动的活动,了解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理解: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
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应用:有先进的技术而无先进的制度,无法促进社会进步。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考核知识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3.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二、考核要求了解: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理解: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掌握: 三民主义学说、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应用:联系现代的社会热点问题,反驳社会发展过程中不需要革命的谬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封建帝制的覆灭2.中华民国的建立二、考核要求了解: 封建帝制的覆灭的历程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用: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考核知识点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二、考核要求了解: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理解: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掌握: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应用: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考核知识点1.北洋军阀的统治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考核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以及五四运动产生过程;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五四运动的意义及特点;掌握: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的意义。
应用: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一、考核知识点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二、考核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客观必然性。
应用: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考核知识点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了解: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以及发动工农运动的过程,国共合作及其掀起大革命高潮的过程;理解: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开天辟地”的关系应用: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考核知识点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考核要求了解: 了解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及推翻其统治的必要性与正义性;理解: 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与历史意义;掌握: 掌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内容;应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考核知识点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二、考核要求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成就;理解: 三次左倾错误的危害及其原因;掌握: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应用: 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加强理论建设。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考核知识点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二、考核要求了解: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历史以及日本在其战占领区的残暴统治;理解:残暴的殖民统治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掌握: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应用: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考核知识点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2.抗战与救亡运动3.停止内战,一致对外4.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了解: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原因和意义;掌握: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开始全国性抗战的意义;应用: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战的正面战场一、考核知识点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二、考核要求了解:防御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爱国将士表现出的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以及抗战成果;理解:防御阶段的国民党正面战场退却、失败的原因;掌握:掌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右消极由片面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的原因。
应用: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考核知识点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2.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二、考核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了解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理解: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的提出及其意义。
掌握: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2.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应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现实意义。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考核知识点1.抗日战争的胜利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二、考核要求了解: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迎来最后胜利。
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应用: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自卫战争一、考核知识点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2.国民对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了解: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理解: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重要性。
掌握:解放区军民赢得自卫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应用: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考核知识点1.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土地改革和农民的广泛发动3.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二、考核要求了解: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形势。
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和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促进了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掌握:土地制度改革及其意义。
应用: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考核知识点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3.第三点条道路的幻灭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二、考核要求了解: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了解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和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
理解: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采取的积极的争取和团结的政策,形成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理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之不可行。
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应用: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考核知识点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2.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二、考核要求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了解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进军和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历史必然性。
理解:人民政协会议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的重要性;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掌握:中国革命胜利的的基本经验。
应用: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考核知识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二、考核要求了解: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掌握: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应用: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考核知识点1.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二、考核要求了解: 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理解: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地提出。
掌握: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应用:工业化在近代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作用。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考核知识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二、考核要求了解: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