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15.哲学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第十五章
•创造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 观。宇宙至大无外。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 切。
第十五章
•对宇宙创化流行的信念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创造 能力的信念。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下人类可以创造富 有日新之盛得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开 物成务、创造美好的世界。人们效法天地的就是这 种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 •儒家有诗教、礼教、理学的传统。 •道家讲超越的价值。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 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第十五章
•中国佛学以双道对破等解构方法来消除人们心灵上 的执着,使其自知限制,自空其说,以求容纳别人。 •它让人们反观自身心灵的无明,对治贪、瞋、痴、 慢、疑、恶见,扩展自己的心灵,从种种狭隘的偏 见中解脱出来,使自己日进于高明之境。
第十五章
•中国佛学各宗派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运思模型。 •天台宗 •运思是圆融的慧思,采取层层圆而无偏、遍而无漏 的辩正综合方式,其“三谛圆融”说把一心同时观照 的表象世界之空无、假有、非空非有等各方向,互 不妨碍、彼此圆融地统一起来;
第十五章
•中国哲学儒、道、释诸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 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
•道家的艺术直觉
•佛家的宗教直觉 •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至极。
第十五章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第十五章
•儒家强调扬弃知觉思维,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 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 法。
第十五章
•
•
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涌现出 许多如孔子、墨子、老子等重要思想家,形成儒、 墨、道、名、法、阴阳、兵、农家等学派。
第十五章
•
•
东汉
印度佛教传入,经过改造而成为中国佛教,中国佛 教哲学包含了很多的哲学思想传统。
主承儒家学说,吸取道、释家之 思辨,形成了以程(颢、颐)朱(熹)理学和 陆(九渊)王(阳明)心学。
•第十五章
•原始儒学提出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强调“天 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视“天”“地”“人”的三才思 想,通过“正德、利用、厚生”去“立德、立功、 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完成人之生命。 •吾十有五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距.
第十五章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
•"仁"是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 的具体含义 是"爱人(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仁"是生命 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 系和互相滋养润泽,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 孔子所说的"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
•第十五章
•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 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 合一”之境。
第十五章
•后期墨家比较重视逻辑分析方法. •《墨经》显示出了墨家分析思维的光辉成就。
第十五章
•惠施的“历物”十事,既表现了辩证思维,也表现 了分析思维。 •公孙龙的“离坚白”,其“离”即分别之意,取分类 定性分析之法。 •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
第十五章
•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理性分析。
第十五章
•孔子倡导“默而识之”。 •孟子要求“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
第十五章
•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 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 契,
•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 •都要求在思维上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 界或方法。
•道家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
•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槃(自由)”境 界。禅宗简单直截、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 我即佛的超越之境。
•第十五章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 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虽然有时人具有多重人格与境界差别,但在其理想 中都以期达到“至人之境”。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
•儒、道、释三家所共通的、最高的智慧与境界, 即是通过直觉体悟的方法来彻悟最高的存在。
三、知行动态综合
第十五章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 知行关系问题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 一。 •中国哲学家们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言行一 致,知行统一。他们要求按照哲学信条,身体力行, 集知识和美德于一身,不断地把自己修行到"无我" 的境界。
第十五章
•禅宗
•采用自识本心、开悟心灵的运思,主张不立文字、 自性是佛、平常即道,一旦见到自己的真性和本有 心灵,就了解了终极的实在和得到了菩提(智慧)。
五、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第十五章
•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 元、明时期新的综合,以儒学为主干,融摄道、 佛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学中理气 论的主要思想观点。 •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宋明理 学中心性论的主要思想观点。
第十五章
•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有着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和与 之相联系的行为方式。 •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们欣赏整体动态、辩正综 合和自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并且一般都采用与此相 联系的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
•逻辑分析,辩正综合 •儒家倡导“学思并重”。 •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 •《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的为学五步骤。 •荀子及其后学则比较推崇"名辨"之学即逻辑之学, 荀子主张形式逻辑的类推原则,有实证分析的认知 倾向。
第十五章
•佛家更是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 心性之本原。
第十五章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 分析、推理等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 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 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也是一种思维方 式。 •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主体对于最高本体的 把握,不是站在现实生活之外作理智分析,而是投 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感性体验,以动态的直接 透视来体察生动活泼的宇宙生命和人的生命以及二 者之融会。
第十五章
•
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哲学中有“天人合一” 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提法。 •从中国哲学传统的主导倾向看,儒、道、释三家 大体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 的生命贯通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 这也是人类生命的价值和归宿。
•
三、人生境界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思考题:
•1、何谓宋明理学(道学)?其哲学思想上有何 特点? •2、中国古代哲学的人生境界是怎样的?儒、道、 释三家各有何特征? •3、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怎 样的?
•儒家学说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 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第十五章
• • • • •
古代哲学的萌芽与发展 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 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西周初年《尚书· 洪范》提出“五行”学说,以水、火、 木、金、土为构成世界的基本事物。 《周易》古经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所谓“境界” 是中国哲人追求的理想人格之至极的一种精神状态、 精神天地。 •境界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儒家追求的道德宇宙、 道家追求的艺术天地、佛家追求的宗教世界,表明 各学派、人物所追求的精神意境并非完全一致。
•第十五章
•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 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自我 实现。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 •分析方法的薄弱。 •中国儒、道、释诸家所推崇的整体、流动、当下 体悟的方法,是悟道的方法,与面对现象层面的 方法确实有很大区别。 •中国哲学传统的辩正思维方式 •所强调的是整体、对待、过程、流动、动态平衡。
第十五章
•直觉体悟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 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向、立象尽意的思 维方式。 •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 •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的命题。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哲学
1、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的思想及 方法。
• 2、儒、道、释诸家的宇宙观念、人生境 界。 • 3、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 4、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影响和借鉴、改 造。
•第十五章
•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代表人物 •孔(丘)子、颜(回)子、曾(参)子、子思、 孟(轲)子、荀(况)子等 •经典 •《诗》《书》《礼》(《乐》,失传)《易》 《春秋》的“五经”, •《论语》《孟子》《荀子》和《礼记》中的《中 庸》《大学》等。
第十五章
•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的讨论渐趋成熟, 广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难易、轻重、分合以及格 物致知的方法与判断真、善、美的标准等方面的问 题。 •明请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批判地继承朱(熹)王 (阳明),把"知行统一"建立在"行"的基础上,反 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较为辩正 地解决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