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论文课程名称:《经济法》专业年级:2008级会计学(双学位)学号:学生姓名:论文题目:从3.15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成绩:指导教师:2009年 5 月31 日目录摘要................................................................1 引言................................................................1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回顾............................................1 1.1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消费者..........................................11.2消费者的权利......................................................11.3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成就...........................................2 1.3.1 《消法》带来的变化............................................2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3 2.1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状况调查......................................32.1.1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缺陷和不足.............................3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33.1完善消费者法律保护的几点建议......................................33.2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若干问题的思考................................4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展望............................................5 4.1未来与展望:《消法》的走向...........................................5参考文献............................................................5摘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
该法因消费者问题的出现而出台,确立了倾斜保护的理念,创设了一系列崭新的制度与新型的权利,推动了我国法治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当然,由于经济、技术、社会的变迁,该法也呈现出一些缺陷,需要与时俱进加以完善。
《消法》的制定与实施,其成就不仅在于对消费者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消费者利益的有力保护、对消费者运动的强力推动,更在于对我国法律制度与法治建设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利成就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是随着消费者问题的日益严重而产生和发展的,我国自1993年颁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更好的去完善它,让它更好的为我们消费者服务。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回顾1.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人们通常理解的消费者,是按照消费的含义来理解,即只要使用和消耗了物质就是消费者,所谓“人人都是消费者”。
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的规定,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市场主体。
具体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界定:第一、消费者的目的是生活消费从理论上说,经济活动由四个最重要的流程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组成,其中的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属于同一阶次的概念;从实践上看,生产流程中对物质的使用和消耗是生产自身的一部分。
因此,消费者仅仅指为生活而消费的人,不包含生产消费者。
第二、消费者本体是普通的个人(自然人)虽然由集体、组织统一购买的情形屡见不鲜,但是生活消费最终会落实在个人身上。
因此,消费者的消费是个人的最终消费,不包含社会消费。
所以,我认为消费者是普通个人。
第三、消费者的对象是合法的交换领域的商品和服务不言自明,消费品应具有合法性,同时,不包含自产自用的各种产品。
那么,为什么人类在文明地“消费”了数千年后才有“消费者”? 我们认为,“消费者”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结果。
1.2消费者的权利[1]知情权是指消费者所享有的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自由选择权即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服务的权利。
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商品的品种、服务及其提供者应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二是对于选择商品、服务及其提供者应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受强制。
安全权即消费者享有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公平变易的权利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情况、价格合理、计量准确等公平交易条件。
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
求偿权是指消费者凼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有要求经营青依法予以赔偿的权利。
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即消费者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接受消费教育的权利即消费者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建立消费者组织的权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有权要求国家建立代表消费者利益的职能机构;二是有权建立自己的组织,维护自身的台法权益。
1.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成就1.3.1 《消法》带来变化消法的制定与实施,其成就不仅在于对消费者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消费者利益的有力保护、对消费者运动的强力推动,更在于对我国法律制度与法治建设的重大贡献。
确立和推动了倾斜保护的基本理念消法的制定,其理论依据在于消费者弱者地位,其价值目标在于实质正义,其立法政策在于倾斜保护。
而消法的实践,进一步强化与推动了这些基本的理念,并直接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法律界、法学界与社会各界的观念和认识,进而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确立了一系列新型的法律制度在倾斜保护的理念下,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现实需要,消法突破了原有法律体系与法学理论的局限,确立了一系列新型的法律制度如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和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制度,对我国的法律思想和公民权利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民法理论与实务中,对于赔偿制度一直坚持着以填补损害为基本原则。
但基于惩罚违法经营者、激励消费者与违法经营者作斗争的目的,消法首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建立了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即该法第49条所规定的加倍赔偿制度。
在“王海现象”的推动下,加倍赔偿制度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议论,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并对我国的法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知识产权和竞争法领域,学者们关于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讨论,除了国外特别是美国法律制度的影响外,何尝没有消法及其实践所产生的影响?[3]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2.1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状况调查2.1.1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缺陷和不足考察我国《消法》的有关法规体系,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加人世贸组织以后,这些缺陷和不足更加急切的摆在我们面前。
以下试作列举,以为下文提出完善的措施提出依据。
关于赔偿制度的问题欧美国家在关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
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死亡或者财产损害的赔偿范围和赔偿项目的规定上。
均切实体现了对消费者的特殊保护,欧美国家所确立的赔偿范围一般包括三大项目:一是人身伤害赔偿,其中包括精神遭受的痛苦、损失的收入和赚钱能力的补偿,以及将来必须的合理的医疗费;二是财产的损失赔偿,包括重置或者修理被损失的财产的合理费用,甚至包括修理期间不能使用该项财产损失;三是惩罚性损害赔偿。
每一大项中.赔偿的数额都是非常惊人的。
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确立的赔偿制度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明显偏轻。
虽然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欧美模式,但结合中国经济文化生活的实水平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具体实践,在赔偿范围上,是可以从支持消费者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和间接损失赔偿的主张来加大对消费的保护力度。
关于法规的具体设定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存在部分条款的设计不合理、表述不缜密的疏漏。
第三十六条存在的问题比较典型。
该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
该规定有两个疏漏:其一,企业发生了分立、合并,从法律上讲,分立、合并后的企业的对原企业的权利义务具有承继性,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由于原企业已发生分立、合并,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别无选择。
只能向分立、合并后的企业要求赔偿。
条文中使用“可以”显然不科学应改为“应当”。
其二经营者包括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公民,经营者采用的形式也并非企业一种形式.如果是企业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经营者发生了分立、合并。
消费者自然不能向“企业”要求赔偿。
条文中使用“企业”也显然不规范,应改为“经营者”。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3.1完善消费者法律保护的几点建议从消费者法律保护的社会渊源、基本精神和宗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消法》存在过于原则化、具体规定较少、操作性较差等问题,需要法律从组织力度上、配套法规上、执法要求上不断完善,使消费领域更加顺畅,并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一、法律应把消费源头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核心在市场经济及其法治实践中,法律找到了三个“直接约束”:一是政府对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管,设立种种政府机构,制定各种监管法;二是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约束,形成竞争法;三是消费者对生产经营者的约束,在他们的关系中把砝码偏向消费者一边,就是《消法》。
首先由政府对经营者这个主体进行监管,然后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管,如果能够管理到位,则消费者已有了很大的保障;《消法》的作用就是锦上添花,只需要对最终商品或服务把关了。
因此,对经营者的管理、对经营行为的监控是保证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最有预见性的有效手段。
第二、法律应对经营者责任的认定和举证的承担重新进行分配。
当经营者与消费者发生纠纷时,我国对归责原则是将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混合运用,而发达国家早已将产品责任从合同责任发展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也发展为无过错责任,加大了经营者的责任成本因此,我认为我国法律可以实行以严格责仟为丰、过错责任为辅的归责原则以约束经营者。
同时,在司法适用中现行的“谁丰张谁举证”的原则对消费者来说负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