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一、基本信息《新闻传播学》黄旦著,199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二、作者介绍:黄旦,男,1954年生。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原主任张国良教授调离复旦后,黄旦即接手这一“211”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讲座教授(鹏城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2001、7-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
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现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目前担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思想史论、世界传播学说史、传播学研究。
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先后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次参加国际传播学学术研讨会。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黄旦教授,无疑是中国中年学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标竿性人物。
三、内容简介本书是在对论题进行了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
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自己,从而显示出无限生命力。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主要着眼于作为社会交往的新闻传播活动,试图勾勒出其起源、演变、发展以及与社会之关系、作用等等。
下编则把新闻传播置于传、收双方获取新闻、达到共享的过程中加以认识,逐次讨论构成新闻传播的诸个要素,力图尽力突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与人交往的特点和规律。
四、目录上编: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二章新闻传播的发展第三章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第四章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第六章控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作用第七章新闻自由第八章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下编:作为传播过程的新闻传播第九章什么叫新闻传播过程第十章新闻第十一章新闻价值第十二章新闻传播者第十三章大众媒介第十四章新闻接收者第十五章新闻传播过程规律第十六章新闻真实理论附编:第十六章新闻真实理论第十七章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第十八章新闻传播的指导性附录:本书主要参考书目五、重点篇章上编:第七章新闻自由1、含义:所谓的新闻自由,就是指公民传收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具体包括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发表意见与评论的自由、2、关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几个问题(1)、可能与现实(2)、相对与绝对(3)、目的与手段下编:第十一章新闻价值1、含义:(1)、新闻价值是一个功利性的概念(2)、新闻价值是一个有关关系的概念、(3)、新闻价值以社会为归宿(4)、新闻价值是客观的2、新闻价值的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附编:第十六章:新闻真实理论含义:(1)、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真实(2)、新闻报道的总体必须真实六、与《新闻理论》、《传播学教程》的对比新闻理论侧重于新闻学方面的问题研究,包括新闻的起源,定义,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等传播学教程则侧重于有关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传播学对象和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过程,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技术与传播制度,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
《新闻传播学》将新闻学和传播学有效融合,它参考了国内外新闻学和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大量吸收了新闻传播业界的新经验,以期保持内容上的实用性和新鲜感。
它最大特点是将传播分为社会活动现象和人际传播过程两个维度来考察。
观点对比:七、阅读感受这本书介绍了新闻传播过程,新闻价值,新闻传播者,新闻接收者等内容,虽然是本很古老的书,但逻辑性很好,其中的经典观点至今适用,它将新闻学和传播学有效融合,而不是强行糅合。
这本书思路清晰,观点新颖,分析细微,逻辑严密,材料丰富,例证有力,九十年代初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充分显示了作者黄旦的理论功底!它参考了国内外新闻学和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大量吸收了新闻传播业界的新经验,以期保持内容上的实用性和新鲜感。
它最大特点是将传播分为社会活动现象和人际传播过程两个维度来考察。
个人认为读完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的基础上再读这本书的效果会更好。
更能体会到本书的系统性。
对于学新闻的我们来说,它是很好的一本入门的书籍。
在写作上,作者对问题钻的深,道理想的透,理顺而后又文畅,今昔皆然。
过去总有人说,新闻理论论著是最难吸引人看的,而这本书却将一些看来抽象枯燥的问题,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让人读的兴致盎然。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新闻学界,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活跃了研究空气。
但也出现一种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偏向。
有的更是满纸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意旨不明,读懂也困难,而这本书却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它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自己,从而显示出无限生命力。
本书还有专章论述近年来新闻学界所讨论的一些热问题,很有启发性。
我也很爱读。
其中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我思考得特别多。
尤其关于本质真实论,书中的有关评析,我很是赞同。
作者考虑的十分周全,不愧为复旦大学知名教授。
不过我认为,新闻真实性确是颇为复杂的论题,要完全讲清楚实也不易,看来讨论还会继续下去。
我想,如果确立一个可以建议的真实性的标准,再说明一下新闻真实性的根本含意是什么,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也许是有帮助的。
读过这本书,促使我把平日一些零星进行思考归纳,这里分别加以论述。
首先是微观与宏观任何事物,可以说都是由宏观与微观两种空间所构成的全息变量的组合系统,因此,也就往往使人以两种不同的视域来认识事物。
比如整个社会是一个系统,新闻传播活动自身也是一个系统。
研究客观社会诸因素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这是一种视域;探索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结构因素及其彼此间相互作用,这是另一种视域。
两种视域间自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前者着眼于“宏观”,后者则着眼于q微观”,它们的研究内容或重点就各不相同。
宏观视域将新闻传播这一“子系统”放在整个社会的“母系统”中考察,重在发现新闻传播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尤其是认识新闻传播是怎样与社会诸因素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其次有一个观点让我反复回味,作者提出任何事物都是自我肯定而后自我修正的过程,我一直觉得当年黄旦赞成的,后来他又在不自觉地自我否定。
但是这本书却阐释的很好。
它融会了国内外新闻传播学教程的有点,虽然简薄,但思维缜密,充满洞见。
黄旦老先生在谈他当时为什么要创作这本书时说,20年来我一直呆在高校,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学术无涯”,个人总是很渺小的,要真正做好学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当时我是一直在考虑写一本新闻学的教材,因为从83年进入这个领域,到那时已经有十多年了。
但我对当时已有的新闻理论框架都不太满意,固有的模式就是一块新闻、一块新闻事业、一块新闻工作,但彼此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联。
而我一直又苦于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把新闻理论整合起来。
想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读了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对我很有帮助。
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既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
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不新鲜,但在当时对我很有启发。
我就在想,新闻传播是否也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一方面把它看作社会体制中的一部分,考察新闻事业如何与社会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看作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按照传播学的不同要素对它进行分析,这样书的基本框架就出来了。
后来有一段时间一直想修改,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其实现在看来,新闻传播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社会层面考察新闻与社会的关系;二是考察它本身作为一个组织机构,有哪些规律和特点、如何进行新闻生产等;三是从传播过程来看,考察新闻如何与受众发生关系。
所以,我感觉这本书的长处可能就是框架比较新一些,另外,尽管书中用了一些传播学的东西,但并不是一张皮,而是融入了我自己从新闻学角度对传播学的思考、理解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套用。
如果要说长处,大概就是这些吧。
他还表示学界在1995年前后的研究基本就是按照拉斯维尔5W的套路展开,大部分是套用几个概念进行演绎,译作也不多,只有零星的几本,总体状况不是很让人满意。
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像社科院陈崇山的受众调查做得就不错。
但高校中的研究大多处于编写概论式教材的层面,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就是简单的把新闻传播和其他学科嫁接在一起,总体研究状况是比较让人失望的,无法和国外对话、接轨。
1997年曾在杭州开过一次传播学年会,我就感觉文章质量普遍偏低,把它们比喻为传播学研究中的“泡沫”。
研究可以是某一个点、某一个问题,但一定要有一个总体的逻辑框架,而不能放到篮子里就是菜。
如果每个人对此都能有清晰的认识,相信传播学研究会更深入。
总之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无论是备战考研,还是用于论文写作,学术研究,都是很好的一本入门书。
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读这本书。
新闻2班第六组《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新闻2班第六组小组成员:张竹溪朱鸿慈张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