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剧场行业调查研究目录第一章剧院3一、剧院的基本概况31、概念32、发展现状3二、建筑设计规范31、剧院建筑规模32、物业要求4三、发展分析4第二章小剧场4一、小剧场的基本概况41、概念42、特质43、物业条件54、主要受众55、比较优势5二、北京知名小剧场简介5三、发展分析61、发展方向62、小剧场产业链63、经营状况分析64、目前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85、机会8第三章儿童剧场9一、儿童剧场的基本概况91、概念92、发展状况93、主要受众9二、北京知名儿童小剧场简介9三、发展分析11第四章黑匣子剧场11一、黑匣子剧场的基本概况111、概念112、黑匣子剧场的功能分析123、北京黑匣子剧场概况12二、建筑设计规范131、观众空间和演出空间的灵活多变设计132、平面设计模式143、观影厅面积和观众空间容量分析15三、发展分析151、专业化和精细化152、多元化153、社区化15第五章总结15一、研究样本的局限性15二、剧场与商业综合体的可适性分析151、剧院的可适性分析152、小剧场的可适性分析16第一章剧院一、剧院的基本概况:1、概念剧院为专门用来表演戏剧、话剧、歌剧、歌舞、曲艺、音乐等文娱的场所,通常分舞台和观众席,通过镜框式舞台设计,舞台台口高、与观众距离远,需要专业提音设备。
现在的剧院也兼有放映电影的功能。
2、发展现状(1)建造成本高,演出率和上座率低下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诸多城市特别是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剧院建设纷纷上马,不少城市动辄数亿元的剧院建设已成为风气。
而大剧院在我国的建造完全是政府性行为,是与政绩划等号的,故而各种剧场建造成本高昂,各种“标志性建筑”层出不穷,攀比之风也愈刮愈烈。
当然,这种风气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
而大型乃至巨型剧场建设的直接后果就是大批大剧院闲置,演出率和上座率不达标。
北京首都剧场一年的演出大约在180场,楼上观众席封闭,其上座率不会太高,而北京首都剧场已经是北京市演出率和上座率最好的大剧场了。
(2)从“院场合一制”、“保留剧目制”向“出租剧场”过度“院场合一制”指剧场都归属于某一个剧院(团),剧场只为本剧院服务,一般不向其它剧院开放,一年的300场都由本院演出,偶尔租给其它团体的不过是十场八场而已。
“院场合一制”剧场的经营特点是剧目的上演方式是上演“保留剧目”,即一个剧院有40-100多个经过千锤百炼的歌剧及舞剧保留剧目,每年从其中挑出25-30个本演出季要上演的,以短期更换节目的方式安排好全年上演日程。
而目前我国剧场99%采用的是“出租剧场”模式,只有北京人艺勉强算“院场合一”。
出租剧场指剧场与剧团是纯粹的场地租赁关系,剧场自身不保留剧目和演出团队,对剧目的管理采取市场方式。
正是目前国内剧院“出租剧场”的市场行为,决定了我国剧场建设的诸多建筑设计规范。
“出租剧场”将盈利放在第一位,故而观众座一定要多,剧场位置一定要放在热闹地段,舞台建设成本能省则省,通常台宽、台深普遍缩小。
而目前我过大剧院建设的误区在于,我们的剧场是出租制的,建设标准却是“院场合一制”,成本高企的建设之后所面对的上座率低下,是必然出现的尴尬现象。
二、建筑设计规范1、剧场建筑规模按观众容量可分为:特大型1601座以上;大型1201~1600座;中型801~1200座;小型300~800座。
话剧、戏曲剧场不宜超过1200座。
歌舞剧场不宜超过1800座。
2、物业要求净高满足最后排视线遮蔽低于40%;独立疏散通道及出入口;消防分区,800座以上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1500座以上设消防喷淋;声学设计,包含抗噪设备、扩声系统、混响设计;照明电压调节准备;等等。
三、发展分析目前国内剧场大量闲置无用;剧场内舞台过大,租赁场地的剧团规模不足以支撑舞台,使剧目欣赏质量大降;剧场规模过大,对水电人力资源消耗严重,为收回成本,票价往往很高,令观众望而生畏。
综上,囿于剧院物业条件对层高、消防、声学、光学、承重、升降台等方面的需求限制,且目前国内剧场普遍存在建设、改造、维护费用高昂,受众面窄小,可替代性强等问题,导致投资回报率不高,故剧院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特此简略述过,不再赘叙。
第二章小剧场一、小剧场的基本概况:1、概念小剧场的概念最初来自法国的独立剧场和美国百老汇,源自无法在500座以上剧院演出的剧本的实验演出,多为实验话剧、独立话剧服务,后以英国式“小剧场”为正式命名。
小剧场常被误解为单纯的演出场地或观众人数的数量小,但其实际意义在于打破传统剧院的限制,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打破舞台与观众的藩篱,籍此达到表演意念的传达。
故而今日所称“小剧场”,在于让表演更自由,激荡出更多的可能性,要求演出更“单纯”,与观众的距离更近、互动更热烈。
2、特质场地剧团合一;表演空间要求小(一般300座以下);演员与观众的接近,没有明显的舞台与观众席的分割;剧目篇幅短,出场人物不多;剧场内部没有明显的建筑装饰设计,通常只是喷黑,具备最基础的功能性设计(黑匣子);思想先锋性;弱化甚至抛弃剧本,即兴表演;趋向于幽默和娱乐性;生活和工作之外的社交空间,能满足接受、表达、创造等精神需求;青年戏剧工作者的摇篮。
3、物业条件装修费用平均1000-3000元每平米;根据建设部和文化部共同批准的《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_700)文件,其中将剧院按照座位数量划分,300-800座为小型剧场。
最常见的小剧场约为200-300座,剧场面积500平方米左右,其中舞台面积约为50-150平方米。
4、主要受众主观众群为青年人、白领、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等渴望时尚和活力生活的群体,追求时尚靓丽、轻松活泼、让人笑中带泪,观后有思考的快乐戏剧的人群。
5、比较优势小剧场投入少、排演快、运作周期长。
一部小剧场话剧的平均制作成本在20-30万左右。
相对于剧院话剧4个月至半年的排演周期,小剧场一般只需20-30天。
一方面是由于小剧场演员少、剧目时间短,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小剧场剧目更新快,排演时间过长会增加成本。
小剧场的收入取决于票价和观众数量。
小剧场票价低廉,一般在100-280元不等,一些剧场推出学生优惠票在50元上下。
由于小剧场规模一般不超过500座,因此想要收回成本就要增加演出场次,一部戏要多轮演出。
二、北京知名小剧场简介人艺小剧场1994年落成的人艺小剧场,坐落于王府井大街22号院内首都剧场的南侧。
剧场使用面积为450平方米,最多可容纳260人,可根据艺术创作空间的需要任意调整表演区方向和座位的数量。
人艺小剧场音响、灯光设备齐全,配有计算机自动调光控制系统等,可安排在时空表现形式上灵活多变的中、小型剧目的演出,并适宜做现场电视艺术类节目的录像、拍摄制作MTV节目等。
北京人艺被誉为“中国话剧的典范”。
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的话剧事业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东方先锋小剧场先锋小剧场位于东方广场东侧,隶属于国家话剧院,可以说是目前北京几个小剧场里设施最完备、最先进的一个了。
小剧场舞台宽14米,进深10米。
剧场承办了众多的国内外演出,时尚气息浓郁,先锋性极强,是跨国交流的良好艺术平台。
中戏北剧场北剧场在北兵马司胡同里,紧挨着国家话剧院、中央戏剧学院。
它的前身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小剧场,2005年被中央戏剧学院成功收购,便成为了中戏的北剧场。
北剧场别看地方小且地点隐蔽,但是这一切都掩藏不了它的名气。
从这里,走出了众多中戏的名人;上演了众多大剧院都看不到的著名戏剧。
每一年,中戏的毕业演出在这里举行,因此,北剧场也被称为“青年戏剧导演的梦工场”。
蜂巢剧场蜂巢剧场里的一切设计都是为《恋爱的犀牛》设计的,整个剧场约有300个座位。
国内著名青年剧作家孟京辉想既然观众爱看,我们就让他们看个够。
因此花了500万元为《恋爱的犀牛》打造一个剧场,希望它能长期演下去。
这个剧场将来还可能演孟京辉其他的戏。
木马剧场木马剧场位于北京朝阳区CBD中心,国贸往南百子湾路苹果社区北区,著名的22艺术院街内,与今日美术馆毗邻。
该剧场2010年9月15日正式营业,内设235个座位,整体设计极富个性,以原木为墙体,构筑出一个特洛伊木马的腹腔,让身处其中的人感觉亲切、安全而富有生命力的感受。
木马剧场致力于推动新的戏剧形式发展,融合和打破多种艺术形式间的差异与隔阂,打造一个全新的跨界的艺术平台。
8点空间8点空间创建于2011年9月,位于东郊记忆(原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中央大道3号楼2楼,是西南地区首个无台口小剧场,内设可收缩座位席,含座椅282个。
8点空间建立了成都第一个小剧场戏剧集创作、制作、演出、运营为一体的戏剧平台。
演出项目涵盖了小剧场话剧、小剧场音乐剧及现场音乐会。
三、发展分析1、发展方向目前戏剧界大剧院演出模式不景气、话剧剧目危机情况下,小剧场通过调整和培育观众,拉近演员和观众距离,探索小众、特色剧种等方式,吸引观众重新回到剧场。
以角色随意变换,夸张的舞台和艺术呈现,不沉重、不教条的时尚作品来打造其吸引力。
2、小剧场产业链小剧场产业链已形成“投融资——制作——营销——演出——后剧场产品”的格局,其中剧目的制作生产、营销、演出是内部环节,而前期的投融资和后期的后剧场产品是外部环节。
而内部环节是小剧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基础是剧目,核心是剧团、小剧场和观众,运营顺序为生产、推广、演出。
小剧场产业的上游产业为投融资、剧团等演艺团体和个人,是小剧场诞生的源泉。
小剧场产业的中游产业为票务机构、经纪机构、宣传策划推广等中介机构,是小剧场走向市场的中间环节。
小剧场产业的下游产业为演出场所、终端消费市场,是实现演出价值的最终环节。
3、经营状况分析自2005年始,我国小剧场开始了规模化商业运作的尝试,以北京的小剧场为例,无论演出剧目数量还是演出场次,小剧场都远远超过大剧院。
2012年北京营业性演出21000余场,其中小剧场演出约占33%。
下表以北京地区10家人气小剧场进行统计,以说明小剧场的经营情况:由上表可知,每间小剧场每年平均场次300场左右,演出量十分可观。
从票价来看,各小剧场票价基本维持在50-300元之间,由于近年来制作费、运营成本的增加,小剧场面临票房压力。
除票房收入外,一半以上的小剧场拥有餐饮、衍生品销售等经营项目,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小剧场发展的趋势,也为其盈利增加更多空间。
从剧场规模看,一些集群式小剧场,比如“9剧场”、“繁星剧场”、“麻雀瓦舍”,表现为空间集群化,即一家小剧场是由多间小剧场组成,类似电影院的放映厅。
这种方式利于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层次需求,有利于规模化。
从上表可知,小剧场在规模和管理手段上,也逐渐适应市场化、规模化的发展,10间人气小剧场在目标受众和演出类型上有一定共性。
其次,小剧场位置也逐渐呈现中心化趋势,多选择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地段,这也是小剧场迎合消费者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