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做一顶帽子教科版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做一顶帽子教科版

《做一顶帽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
◆同种物品可以选择同种材料制作,也可以用不同种材料制作。

◆不同的材料制作同种物品,它们的功能和用途不一样。

2、探究目标
◆选择材料、利用工具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

◆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对他人作品提出
改进意见。

3、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为了满足更好的需求,会用多种材料制作物品。

◆在生产、生活中要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用途选择材料。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材料及工具。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一顶帽子并画出草图。

教学准备:
剪刀、皮尺、针线、胶条、彩笔、彩色卡纸及废旧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启发谈话,直接导入课题。

图片出示几种常见的帽子。

(设计意图:在视觉,上让学生感受到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为
后面的设计帽子作下铺垫。


你认识它们吗?这些都是什么帽子?
这几种帽子所用的材料相同吗?
那它们的用途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思考:我想做什么用途的帽子、选择什么材料实现。

)今天我们就一起做一顶帽子。

(出示课题)
(二)引导启发,了解帽子的形状及制作帽子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不同用途的帽子它的形状和所用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材料。

出示材料图(环保材料和辅助工具)
说一下这些材料功能,工具的用处。

(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关键的科学词汇:长度、周长。

这样便于学生描述的设计意图和制作过程。


问:你想做一顶什么形状的帽子?
帽子有什么用途?
你打算选用什么材料?
你打算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你打算怎样装饰你的帽子?
你需要什么工具?
你的帽子舒服吗?
(这些问题设计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帽子提供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
性。


(三)自主探究做一顶帽子
一是各组根据自己组帽子的功能选材、设计并画出草图,并进行交流;
大胆设计帽子的制作过程并画出草图,让教学的难点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得到解决。

二是提示如何量头围确定尺寸,把材料裁剪成不同形状,再选择粘合工具将这些不同形状的材料拼接完整。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如何量头围确定尺寸:测量使用皮尺立姿或坐姿,用皮尺从前额头的发根部位量起,通过后头部隆起点以下2CM处绕着头围一周,再加放1到2CM测量两耳上方水平所得的头部最大维度,测量时头发也是要包含再内的,因为测量是测在戴帽子时的情况,在测量的过程中适度的拉紧卷尺,但不要让头部受到皮尺的压迫,将皮尺对的末端来看对应到的的尺度。

讲解示范完毕后出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1.小组内分工合作。

2.制作帽子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到他人。

3.制作时要注意安全,注意剪刀、针的正确用法,一旦受伤马上告诉老师。

学生开始制作,学生进行制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教学辅导,同时老师更应该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对其他的同学起榜样示范作用。

做完后组内自我交流。

三是研讨活动。

开帽子展示会,介绍设计想法、制作的材料及其功能、最具创意之处、仍需改进之处等。

(这一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反思预设的功能是否得以实现,将材料性能与帽子用途结合起来。

二是引导学生关住帽子的改进和完善,开展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活动,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对不足之处可以研讨解决方案。

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信,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小结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即将结束了,在这节课里你快乐吗?把你的快乐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
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学生会从创作、合作、欣赏,甚至从老师和同学的评语中获得快乐。

这一-环节加深了整个教堂过程的印象,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
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五)课外拓展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顶帽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