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集《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1000字三毛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三毛的作品曾经行销海峡两岸,感动了无数读者。
这是与她广读群书有着密切联系。
大量的中外书籍开阔了她的眼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她的文学修养,还有她那率性而为的性格,这些都在她的作品中有反映。
在国外的留学生涯,三毛是通过一种童心爱玩的角度去观察的,这使得她的作品生动有趣。
我觉得她的生活就像一场游戏,她在当中扮演了一个用自己的认知去截取其中有趣,美好部分的导游角色。
我说三毛是生活的艺术家。
以前读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的时候,她能把家打理得像艺术品,足见她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小时侯,三毛调皮好动,做许多亲近自然的事情,比如回家路上经过田地就好好贪玩,用她的话,她觉得现在的孩子是塑料儿童,其实,这是现在孩子的悲哀,用考试评测优良,不注重培养个性与对美得观察,我心里是极不赞同的。
试想如果三毛当初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整日在教室度过,每日与考试为伴,她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她还会有她后来感动许多人的作品吗?我觉得是不大可能的。
如果是考试读书,摒弃个性,那么失去了观察美好事物,领略生活的能力的孩子就是很不幸的。
从三毛身上我看到的是她坚持自己个性,善于发掘兴趣的优点,这启发了我,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想的是,对我的学生,以后的孩子,我想让他们拥有发现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能够快乐生活,发掘自己的能力。
我要他们有领略的能力,有自我的能力。
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感动了我,那就是父母之爱。
三毛把父母比做天使,是守望的天使。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在于你怎么去打理。
面对骗人的卖花女,三毛没有过多批评,她只说每次一知道卖花女将要来,便拉响警报防备,多么有意思的说法啊,她还把婆婆比做假想敌,多么有意思的生活片段啊。
我想生活无非是自编自导的。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目中的三毛就是这样子的。
第二篇: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稻草人手记》读书笔记之写景篇1.窗外,阳光普照,天蓝得好似一片平静的海。
2.我突然觉得车窗外的风景是如此的宜人和清新,空气里满满地都是希望。
3.路上的汽车,无声地流过,红男绿女,打扮地花枝招展的走过一群群地走过,偶尔夹杂着高昂的笑声。
4.窗外的哭柳被风拍打着,夜显得更加的无奈和空洞,廊外的灯光黯淡地透过照着冰冷的浅色的墙,又是一般的无奈。
5.这是一片黑色低矮平滑的灿沙砾造成的乐园,大地温柔地起伏着,放眼望去,但见黑色和铜锈红色。
甚而夹着深蓝色的平原,在无穷的苍穹下,静如一个沉睡的巨人,以它近乎厉冽的美,想你吹吐着温柔的气息。
6.这儿一切都是深色的,三百个火山口遍布全岛,宁静庄严如同月球,和风轻轻的刮过平原,山不高,一个连着一个,它是超现实画派中的梦境,没有人为的装饰,它的本身正向人呈现了荒凉诗意的梦魇,这是十分文学的梦,渺茫孤寂,不似在人间。
7.满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像迷雾似的笼罩这寂静的平原,一幢幢红瓦白墙的人家,零零落落地散布在绿得如同丝绒的草地上。
8.细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头吃草,有一个老婆婆在喂鸡,偶尔传来的狗叫声,更衬出了这个村落的宁静。
9.时间,在这里是静止了,好似千万年来,这个平原就是这个样子,而千万年后,它也不会改变。
10.天空突然飘起细细的小雨来,气候带着春天悦人的寒冷。
11.一样是临海建筑出来的城市,可是它却给人无尽优雅,高尚而殷实的印象。
这个小小的城镇有许许多多古老的建筑,木制的阳台窗口,家家户户摆满了怒放的鲜花,大教堂的广场上,成群纯白的格子飞上飞下,凌霄花爬满了古老的钟楼,虽然它一样的没有高楼大厦,可是在柔和的街灯下,一座座布置精美的橱窗。
使人在安静祥和里,嗅到了文化的芳香,连街上的女人走几步路都是风韵十足。
12.教堂林立,花开遍野,人情的祥和,散发在空气里,甚如花香。
13.在那幅画上,是一座碧绿的山谷,谷里填满了吃草的牛羊,农家,羊肠小径,喂鸡的老婆婆,还有无数棵开了白花的大树,那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致,使我钉在画前久久不忍离去。
第三篇:读书笔记1000字1000字读书笔记:《活着》读后感1000字作文早上泡在图书馆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读书笔记1000字。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
其实,福贵的人生代表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命途:从身为地主的浮华到败家后遭压迫;从被国民党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军回家团聚;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现在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镇长的女儿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
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
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憷。
其实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呢,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的美食。
画面一转,是老人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
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下午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
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
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今天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
”我不解,明明这里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
”呵,多么有趣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后,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会儿是少年时飞扬跋扈的少爷福贵,一会儿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会儿又是饿的撑死的苦根。
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这里流着谁的眼泪呢?原来,《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娘家。
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
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从此还是一个孩子的他,只得在社会上自谋生路……感想与感受: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
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
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
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
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
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
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
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
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忆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
也许你正在为妈妈没有带你去买你想要的东西而抱怨着,可如果你想象一下高尔基的童年,那么你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动帮助妈妈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竟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
高尔基从来不放弃可贵的光阴,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
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
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尔克病逝。
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美好!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实在是天大的错误。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
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吗?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握未来!每个人的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们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穷困,病痛的折磨,那种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过,大家记得书中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我想这就是对《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诠释!段落选抄:此时此刻,我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纯洁的、飘忽不定的思绪,但这种思绪是细腻的,像蛛网一样透明,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它们往往是突然爆发,马上就像陨星似的迅速消逝了,在你心中留下莫名的忧伤。
这有时会使你得到安慰,又令你惶恐不安。
这时你的生灵在沸腾,在融化,渐渐形成一种终生不变的形状,于是你的心灵的面孔就这样产生了,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1000字》。
读书笔记1000字《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000字《堂吉诃德》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绅,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识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小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
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
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伤的骑士,把酒囊当作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为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
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
他立下遗嘱,唯一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读《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
但是细细品读,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
人们的本质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
在现实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