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伺服电机产业行动计划
伺服系统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坐标测量机等自动化制造、装配及测量设备中,应用非常广泛,伺服电机是电气伺服系统中的重要执行机构。
近年来,伺服电机控制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伺服系统将电力电子器件、控制、驱动及保护等集为一体,并随着数字脉宽调制技术、特种电机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及现代控制技术的进步,经历了从步进到直流,进而到交流的发展历程。
全行业实施“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为加快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一章规划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着力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推进一体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第二章发展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
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序发展。
2、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区域产业集中谋划,统筹产业
协同发展。
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打破市场壁垒,推动要素自由流动,
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3、开放融合。
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
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
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
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4、因地制宜,示范引领。
着眼区域实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逐步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能效标准。
制定合理技术路线,
采用适宜技术、产品和体系,总结经验,开展多种示范。
5、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
体行为,研究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
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6、坚持创新驱动。
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打造一批省级、国
家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通过
全面创新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章产业背景分析
伺服系统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坐标测量机等自动化制造、
装配及测量设备中,应用非常广泛,伺服电机是电气伺服系统中的重
要执行机构。
近年来,伺服电机控制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
向发展。
伺服系统将电力电子器件、控制、驱动及保护等集为一体,
并随着数字脉宽调制技术、特种电机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及现代控
制技术的进步,经历了从步进到直流,进而到交流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中国各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伺服电机也在各领
域中被广泛的应用起来,并且自身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2018年中国
伺服电机相关专利公开数量达到峰值,数量为24754项;2019年伺服
电机相关专利公开数量为8340项,较2018年减少了16414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伺服驱动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愈加明显。
高速加工技术和以高速、高精度为基础的其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伺服电机的快速发展,2014-2020年中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逐年增加,2019年中国伺服电机市场规模约为62.4亿元,预计2020年中
国伺服电机市场将达到65.78亿元。
由于我国伺服电机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被欧美和日本企业占据
了主要市场份额。
自2013年以来,得益于产业升级带来的积极影响,
国内伺服电机自主支撑能力已经形成,规模较大的内地伺服电机制造
商主要有微光股份、江特电机、宁波韵升等企业。
2018年微光股份、江特电机、宁波韵升营业收入分别为6.47亿元、30.17亿元、20.26亿元;2019年微光股份、江特电机、宁波韵升营业收入分别为7.94亿元、25.95亿元、19.46亿元。
第四章目标
到xx年,区域产业总产值达到xx亿元以上,累计完成投资xx亿
元以上。
xx年,产业预计新开工xx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xx亿元,其中:银行贷款xx亿元,企业自筹xx亿元,预计当年完成投资xx亿元。
第五章核心任务
(一)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产业的投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
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在规划期内培育若干家创新示范企业。
鼓励
和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原始创
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加强组织协调
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产业行业去产能、供给侧改革、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制定具体推进方案。
第六章保障方案
(一)加强市场监督管理
健全监管组织和法规政策体系,明确监管范围,完善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式,规范监管行为。
(二)加强人才智力支撑
打造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升级版,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聘用和激励机制,重点引进并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来本地创新创业。
深入推进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培育高素质劳动大军,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切实为发展先进产业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
(三)强化规划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