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抛锚策略试图创设有趣、真实的背景以激励学习 者的积极建构。因此“锚”往往是有情节的故事。
例如:
抛锚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的区别
抛锚式教学重在给学生一个锚,那个锚可以 是故事或主题,问题都可以,整个教学都围 绕着那个锚展开,比如引出问题,自主学习 等。
而情境式教学重在情境,是给学生一个情境 ,整个教学活动都紧紧联系着那个情境,例 如在上体育课时先跟显出小蝌蚪找妈妈的情 境故事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①支架式教学 把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
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 文化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 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进行,逐 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最 后完全撤去脚手架。
分为:互动式(学过程中)和非互动式(学前)
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2、生成性学习 (维特罗克提出) 在生成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已经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 接受的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主动 地选择和注意信息,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
制约建构过程的条件: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②学习者先前知识水平 ③学习者建构性加工活动
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
嘴里吃着青草,……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 知主义以后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基本主张:客观主义、环境主 义、强化。信息加工认知主义者也还是客观 主义的。
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奥苏贝尔的思想 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末, 维果斯基的思想被介绍到美国并极大推动了 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
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 获得的。
(4)教学观 ①不能无视背景经验,而要以其为基础和
起点促进新知识的“生长” ②应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在社会文化参与
下使学生内化相关知识 ③知识不能脱离情景抽象存在,教学应把
学习与情景化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
教学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建一个良好的、 有利于知识建构 的环境,以支持和帮助学生 建构知识。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学习不简单是个人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而 且需要学习者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以及通过学习 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探究不仅是一种认知活 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1)内化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 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 成自己一部分,从而有意识地指导掌握自己的各种 心理活动。(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知识) 活动理论——文化的内化是通过学习者参与某 种社会性活动而实现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 习者通过与比他们更成熟的成员合作可以完成他们 独自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最近发展区:通过合作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和 独自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之间的差距。
结构不良:知识应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知识。(衍生、具体) (2)
学习被分为:
初级或入门知识获得阶段:是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的学习,知 识领域的问题比较规则和确定,传统教学策略比较有效。 高级知识获得阶段: 是对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不能简单 套用原有的规则和解决方法。知识的学习不只在于学习者能够 背诵多少知识,更主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质量及是否能把知识灵 活地迁移运用到各种相关情景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促进 高级知识获得,其核心任务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自我实现人格观(自我实现为本观,人的成长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3.内在学习论
(自觉地、主动的、创造的学习模式,按我所想学我所学)
罗杰斯(自具求知向上潜力、只需创境)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即用情感和认知形式的“全人”)
有意义学习
(对人: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
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1、激进建构主义(格拉瑟斯菲尔德)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 (1)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
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四个认为:P137
激进建构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概念的形成、组 织和转变,其研究之深入是各家建构主义中独一无二的,但 这种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完全 陷入了“自我论”,对学习的社会性的一面则重视不够。
过程:预热(搭支架)
探索(进入情景)
独立探索(小组协作)
评价 (问题、测试)
②认知学徒制 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教导下参
与某种真实的活动,从而获得该活动有关的 知识技能。
按此思路,教师作为“师傅”在现场中对学 生的认知活动进行示范和引导,学生叫做 “徒弟”在实际活动中逐步更多地洞悉专家 所使用的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
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自主 选择,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研究与设计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思我国教育 实践中的新课程改革,尝试提供新课程实施 的有效策略。
情景性学习 合作学习与互动 师生互动 研究性学习
(2)学生观
①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 的主动建构者 ②学生的经验世界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
(3)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加工转换,概括解释、假设推论、反思和检验)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共同体、学习助者、交流、讨论)
③学习的情境性(在具体情境中)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 在 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 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 用必要
建构主义主要的取向是 建构主义的分类
P133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分为: 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
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比较
知识是客观的,知识是不依 赖认识者而独立存在的客观 实体,认识的目的在于发现 事物这种客观存在的本质。 如: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 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 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 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 新的解释和假设。
③情境性教学 学习应与情境化的活动结合起来,情景学习的具
体过程为: 1. 创设情境 2. 确定问题 3. 自主学习 4.合作学习 5.效果评价
④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有时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 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去感 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 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 内容和教学进行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 定一样)。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地学习、情境认知以 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只是该理 论主要强调以技术学为基础的学习。
促进建构的策略: (1)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不同知识成分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建构所学知识与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与知识深化(自学) (1)结构良好知识于结构不良知识
是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程度来分
结构良好: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和概念、规则、原理。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 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 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 知识获得的目标 。
宗旨:提高学习者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 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
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 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 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 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 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 力;
来访者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促进者:真诚一致、无
条件积极关注、同理心;(学生)学习者为主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 的情 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 界,达到自我实现
教学中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兴趣、 动机的发展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
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①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或最终答案,而
知识是一种解释或假设
②知识不能精确概括世界法则,具体问题中需 要有针对地再创造。 ③知识不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它的 外在形式在学习中由个体的经验背景重新建构起来, 形成内化的“思维中的具体”
第七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倾向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三、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情境案例:鱼牛童话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 说外面的世界好精 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 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兴起和发展: 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
学思潮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把人降低到“一只较
大的白鼠或一架较慢的计算机水平” 它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
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
代表人物及观点
马斯洛(自发、自决定和选择)
1.自然人性论(人来自于自然,是本性)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
他询问外面的情 况。青蛙告诉鱼,外
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
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
的 动物,它的身体很 大,头上长着两
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
相间 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
叫 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