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汾春节风俗

临汾春节风俗

临汾春节风俗篇一:临汾新春的民俗活动的实践调查新春的民俗活动的实践调查462卫卓君时间:寒假期间地点: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内容:有关春节民俗活动进行情况调查对象:民俗活动的表演者和观看者调查方法:访问调查上网查阅实践意义: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城乡人文新变化。

实践成果:民俗一: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民俗二:守岁是最主要的年俗之一。

由来已久,最早记载于西周处的的《风土志》。

民俗三:正月十五闹元宵。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今年,通过观看吉县元宵节文艺汇演,看到了许多的民俗节目,例如:舞狮子。

扭秧歌。

打鼓。

通过不同民俗,我深深感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

春节一系列的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凝聚这华夏人名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

而且历久千百年的积淀。

另一方面,这也折射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

实践感悟:作为一名新时代学生,应将民俗活动发扬光大!让中国节日走向世界!中国已慢慢强大,人民也逐渐富裕,也越来越幸福!篇二:临汾的民风民俗牛肉丸子面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由临汾回民白荣祥先生首创,丸子面由地道的牛肉,回民风味的特质丸子以及特质面条为剂,混和特有的香料,和中草药,在配以独特秘制的牛大骨熬成的高汤,口味独特,香醇,兴起于当地。

生在临汾,就不能不说牛肉丸子面。

在临汾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牛肉丸子面了,门面都不大,属于平价小吃。

很多临汾人从外地回来,第一时间就来吃牛肉丸子面,味道很棒,适合喜欢辣椒的人吃。

牛肉丸子面吃起来很辣很爽,辣中又透着麻麻的感觉,总是令人神往。

大家都吃的大汗淋漓的,尽管如此夏天吃的人也不少哦。

牛肉丸子面看上去它的做法很简单,面条好像是提前蒸好的,在大厅的最深处有一口大锅,里面是用大量的辣椒,配合牛骨等煮的老汤,使得老汤浓厚香醇,同时老汤也成为了牛肉丸子面的最大卖点。

汤里还炖着丸子,可以看到上面厚厚的一层辣椒油,吃的时候用滚烫的汤一次一次的把面条浇透浇热盛上丸子,再放几片牛肉和星点香菜就可以了。

有名的当数白老三家的面了,在临汾有好多分店。

它悄无生息地开遍了小小的临汾城。

没有花哨的广告,少见热烈的宣传,街坊邻居那就是最好的广告!不知是谁说的:民选的就是最好的。

在临汾市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牛肉丸子面馆,不过其中以创始人白家人开的面馆味道最为正宗同时也是生意最火(:临汾春节风俗)爆的几家店面。

最与众不同的是,牛肉丸子面这种小吃是地地道道的地方小吃,只有临汾市区可以买的到而且消费群体最庞大,扩散到周边的县,就很难买到正宗牛肉丸子面同时也很少有人去卖。

这个现象在当地可谓一种特色,为人们津津乐道。

临汾市李家丸子,是一种地方名吃,已是百年老字号。

是传统的民间风味小吃。

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河南温县,历史悠久,已有百年历史。

李家丸子,选用精细牛肉,食用淀粉及十几种精品原料烹制而成,营养丰富,香醇可口,益脾健胃,老少皆益。

多次在省市获奖,2000年获得“临汾名牌小吃”称号,20XX年获“山西省首届汾酒杯山西名吃”称号。

其不同于寻常丸子之处还在于做工精细,密度感洗漱而口感劲道,放入汤碗中其会浮于水面而不沉于碗底。

篇三:明清以来山西春节民俗(新修改)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整个社会风俗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

方志编纂的发展,并走向兴盛,是风俗史学向社会深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散布于各地的方志是我们了解明清春节习俗特征的主要来源。

从各种版本的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民间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二月初二结束,春节已成为一个有序的时间链稳定下来。

山西春节民俗事象基本定型与完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除前代已有的春节节点外,增加了新的时间节点。

明清时期出现的腊月二十四祭灶又是这一时期的新变化。

《长子县志》有载:“二十四日洒扫舍宇先后设饧果祭灶”2。

如添仓节的出现。

据《武乡县志》记载:“二十日曰小天仓杂黍蒸作团祭仓厢囷簏之神二十五日大天仓礼如小天仓”。

3添仓节要祭祀仓谷之神以佑来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这些新增加的春节时间节点表明了传统春节民俗在明清时达到发展的高峰,山西春节民俗逐渐定型下来。

其次,已有节日习俗更丰富,更具有娱乐化。

元旦喜庆特色增加,山西各地有热烈的庆贺仪式和娱乐活动。

《临汾县志》描述道:“元旦夙兴,燔柏叶或焚束薪,名曰兴旺火”4;“元旦夙兴燔柏叶或焚束薪,名曰兴旺火。

陈牲醴果羞祀天地祀神祀先家众以次跪拜称寿毕出拜尊长及戚里焉饮食相招十数日乃已”。

5立春现在已经单独分出或者消失,不过从当时地方志记载看,这些节日和春节节期相邻,往往也被作为春节活动记录下来,是春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立春日,既是一个农历节气,又是继元旦之后另一个重大日子,有十分盛大的迎春活动且娱乐性较强。

如《浮山县志》载:“先期一月,用乐户假之冠带日春官,春吏又装春婆,一人叩谒于官长及合邑荐绅之门,颂吉语四句以报春。

至期,先一日集优人妓女及幼童扮故事谓之演春,次日率僚属朝衣朝冠侈仪从迎春于东郊,归则鼓吹道前,土牛芒神居后,之公堂而宴之至五更,礼毕。

鞭牛使碎名曰打春。

是日人家取春牛土书吉利字于门,并食萝葡数片,名曰咬春,取荐辛也。

”6上元灯节本在唐宋时期就已十分盛大,进入明清达到极盛。

山西各地方志对此均有记载,如“元宵张灯挂彩燃火墖放花炮,火树银花,炫照街市,自十四日起十六日止。

”7再如“元宵,城市陈立灯架彼此衔接通街彻巷蝉聊不断上列小油盏晚间遍燃之金光灿烂望之如万点明星扮社火唱秧歌耍龙灯跑旱船者不二而足穿街度巷锣鼓喧天夜半方罢乡村以小九盏点油灯遍列门室而已。

”8二月二在唐代被称为“中和节”,到了明清时期,民间传说这一日是龙抬头,因此则叫“龙抬头”,这一节日1 2.徐杰舜主编.周耀明著.汉族风俗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XX.18..清光緒八年(1882).豫谦.杨笃.长子县志.卷二·风俗[m].17.3.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高鉷.武乡县志[m].卷二·风俗.16.4.清雍正八年(1730).徐三俊.临汾县志[m].卷四·风俗.52.5.清雍正八年(1730).徐三俊,陈献可.临汾县志[m].53.6.清光绪六年(1880).鹿学典.浮山县志[m].卷二十六·风俗.6—7.7.民国四年.李钟珩.王之哲.新修岳阳县志[m].卷四·风俗.14.8.民国十二年.李世佑.刘师亮.襄陵县志[m].卷三·节序.134页.更加丰富多姿。

不仅要禳瘟避灾,还要吃龙食。

《翼城县志》有载:“二月初二日,俗谓龙抬头,是日,人睡起时,俗忌不敢呼起,恐一切毒虫应声而起也。

人家有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壁间,谓之禁百虫。

亦有集合村众抬神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以米羹,门前街以石□名曰禳瘟。

谓将瘟疫禳而散之也。

”1最后,明清时山西春节展现出“官民同乐”的特点,不仅广大底层民众参与到春节习俗活动当中,官方也积极加入。

如《汾西县志》载:“上元夜富贵家及市肆间悬灯放花火妇女入署谒县君清明。

”2民间妇女在春节期间要进县衙拜谒县官,官方与民间形成互动。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知,明清时期的山西春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细节,颇为隆重,伴随着封建社会的繁盛发展为一个十分成熟的民间节日。

此外,明清时期山西春节特色还体现在晋商文化的融入和祭祀神灵的盛行。

这一时期,山西商业获得了很大发展,我国社会向来重本轻末,且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

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逐渐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消费需求增长,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社会风俗渐趋“重末轻本”,各种社会活动也愈来愈染上商业色彩。

3“重利之名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

”4晋商迅速崛起,山西部分城市开始繁荣起来,因此山西春节民俗不可避免地带有商业的烙印。

晋南霍县秧歌的形成,据说与外地客商在霍州过元宵节时,共同排演秧歌曲目有关,这种社火文艺形式流传至今。

5商业文化的繁荣为山西春节民俗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是山西春节民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另一方面,春节期间,民间百姓对宗教诸神会进行专门的祭祀仪式。

有腊月二十三祭灶、正月初一祭祀祖先、正月初二迎喜神、正月初五送穷神、二月初二祀龙王等,春节期间的每一日几乎都要祭祀各路神灵以保来年吉祥平安。

明清时期的山西春节是历代春节节俗的结晶体,又融入了商业元素,春节民俗进入定型与完备期。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晚清政府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

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处处洋溢着新时代的气息。

但是这次革命并未彻底改变传统风俗文化,春节习俗特别是在乡村生活中大多保持传统特色,但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中可以发觉鲜明的时代内容。

首先是新旧年的共存。

中华民国改阳历1月1日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命名为“春节”,但百姓依然把农历正月初一看作是真正的过新年,“庆贺元旦佳节,人皆休息一日,不相往来,亦不出门办事,官廷虽不以为新年,而民间则以为新年也。

”6甚至出现了“一年二岁的特12.民国十八年(1929).马继桢.邢翙桐.吉廷彦.马毓琛.翼城县志[m]卷十六·礼俗.9.清光緒八年(1882).曹宪.周桐轩.汾西縣誌[m].卷七·风俗.3.3.徐杰舜主编.周耀明著.汉族风俗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XX.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