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人物画
厘 米 汉 横 臣 绢 本 设 色
苏
•
《秋 庭 戏 婴 图
厘 米
108.7 108.7
197.5
两 宋 人 物 画
• 此轴画风活泼清丽,表现庭院中,两孩在 湖石花丛下嬉戏,用笔极为细致,精到而 刚劲。设色艳丽,与画面气氛浑然一体, 信息传达恰到好处。画的左上方有几行题 , 画 有, 传此画 , 画面 , 体,用笔 到, 为 的 。 两孩 如 , 有 , “ ” 笔。
两宋人物画家--李公麟 李公麟
两 宋 人 物 画
两 宋 人 物 画
李公麟〈五馬圖〉 李公麟〈五馬圖〉
两宋人物画家--苏汉臣 苏汉臣
两 宋 人 物 画 • 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 跟随宋室,迁居钱塘。详细生卒年已经不 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十一世纪末至十 二世纪中期。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 年间 画 。 画 人 物, 中 题材 为人 。画 , 人物, 画 。
两 宋 人 物 画
宋代 绘画
两宋人物画代表
两 宋 人 物 画
• 李公麟:白描画法,淡毫轻墨, 开一代人物画的新风格,贡献 • : 墨 新 , 人物画, 画
僧 道
两 宋 人 物 画
仕 女 、
戏 、 、 村 历 史 故 实 旅 、 婴 行 、 牧
田 家 、 渔 户 、 山 樵
•
• 圣 贤 、
人物画 题材
• 117.2 56
《
罗
汉
图
• 此图又题《猿猴献果图》,为《十六罗汉图》 (现仅存三幅)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 际上已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 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 两 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 宋 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 树上有两只活 的猿猴在 果 ,树 一 人 的小 双 接 中一只猿猴 物 的果 。 极 生活 的 , 化 。画中罗汉 小 的 画 作品的 教 的 在 化中 。
两宋人物画家--梁楷 梁楷
两 宋 人 物 画
• 64
26.6
《
八
高
僧
故
事
•
两 宋 人 物 画
此图绘古代名僧故事。一,达摩面壁; 二,弘忍逢杖叟;三,白居易谒乌窠禅师; 四,智间竹林拥帚;五,李源、圆泽遇汲 水女子;六,灌溪索饮;七,船子拜参; 八,孤蓬芦岸,僧倚钓车。数段有梁楷款 字。画法不同于“减笔”,是比较精细工整 一 , , , 有 有 , 画 , 。 此图 材 有 画 , 绘 朴 。
• • 90
27
《采
薇
图
• • 58.7
68.8
《村
医
图
• 《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 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不 两 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 宋 者有着对生活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人 物 画
• 横 李 唐 绢 本 设 色
58.7
《村 医 图
68.8
两 宋 人 物 画
•民族矛盾--爱国诗画
两 宋 人 物 画
•
• 《画继 杂说》 画继.杂说 杂说》
两 宋 人 物 画
• 画一殿廊,金壁熀耀,朱门半 开,一宫女露半身于户外,以 果,如 枝 板 栗 ,一 一
• 宋代人物画比以前一时期有所提高,不仅 在于形象结构上的进步,还在于对人物内 两 心刻画的深刻上。 宋 •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提出:“今之画者, 姱 之 , 于 ,不 画 人 之 。 物 画
元代风俗故实画—李肖岩
元 代 人 物 画
• 陈鉴如,《图绘宝鉴》评为“国朝 第一手” 元 代 • 张翁,年81,“神清眼壁”犹能传 神 人 物• 朱 年 , 画
传神写照—王绎
元 代 人 物 画
•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人,寓 居杭州,生卒不详,是生活于元末的著名肖像画 家。据载,其十二、三岁时已“能丹青,亦能写真”, 画像“非惟貌人之形似,亦具得人之神气。”著有 《写像秘诀》一文,总结其实际经验。其存世作 作的《杨 像》, 于 。 画 本 ,王绎画像, 。 有 , 有元 家题 ,是 传有 的 作。画元末 , 的 杨 肖像。人 勾 , 极 的 , 传神, 的 不 。
• 李唐 绢本墨笔 纵27厘米 横 9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两 宋 人 物 画
《采薇图》描绘殷商贵族伯夷、叔齐在商 亡后不愿投降周朝,以吃周朝土地长出的粮食 为耻,而隐居首阳山靠采集野菜充饥,最后双 双饿死。画面上伯夷、叔齐对坐石壁下,四周 老树环绕,采野菜用的小锄、竹筐置于地上。 正中的伯夷双手抱膝而坐,面带忧愤,静听左 叔齐 。 松,面 , , 、姿 。 伯夷 的面 上 出 不 的 ,双 , 出 在 的 环 中 出的 、 的 。 用 劲 , 助于 。
元 代 人 物 画
• “一管笔、一锭墨、一张纸、一片山”便 能过“一生”
• 赵孟頫(评者谓其有过宋代的李公麟) • 其他:钱选、刘贯道、颜辉、张渥、王振 元 鹏、朱玉、王绎、卫九鼎、李肖岩、刘元、 代 王景升、叶可观等 人• 道 物 画
赵孟頫
元 代 人 物 画
•紅衣天竺僧 –趙孟頫
元 代 人 物 画
• • 31.3 24.5
《布
袋
和
尚
图
• 此画绘布袋和尚半身像,构图简明而有力, 用笔简练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为 突出,寥寥数笔,神态活现,有如画山石一 样雄浑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随意,笔意 两 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 不看,其构图仿佛是一座雄健的远山,稳健 宋 而广阔,而绘布袋和尚的圆颅硕躯时,转而 人用 的笔 ,以 笔绘 , ,其 而又 的神态 现 物 , 有一 的态 , 又 画 出其 的 一 , 是 的 态 的一 。
两 宋 人 物 画
经济带动文化的发展
两宋风俗画
两 宋 人 物 画 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及群众的爱好和兴趣 反映社会生活 的 杂 姓 勇 的 及
许道宁
两 宋 人 物 画
• 许道宁喜欢画“市井往来者”,从 侧面反映了当时风俗画的流行。 • , 许道宁 时, 到 者, 。
有的作品,赞美对反抗统治者的英雄人物。 例如:李嵩,画宋江等36像。 两 宋 人 物 画
• 李唐(约1050—1130),南宋画家。字希古,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朝入画 院, 后南渡流亡至临安, 任画院待诏。擅绘 山水,兼工人物, 并以画牛著称。《村医图》 术 ,人物 绘 劲 , 染 , , , 入 。
元朝的历史背景
元 代 人 物 画
• 蒙古于13世纪初兴起于塞北,由成 吉思汗领导,统一了蒙古族。此后 逐渐强盛,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 , 127 年, 了 族 的 朝 , 了 的 , 势, 大 。
宋元人物画
白永忠 2010.12.31
两宋的历史背景
• 10世纪中叶后,宋代统一全国, 两 结束了五代50多年来军阀割据 宋 的局面。 人 • 宋代的民族矛盾,自北宋初期 物 至南宋灭亡,一直复杂又尖锐
画
地存在着。
两宋的经济
•
两 宋 人 物 画
宋初,在农业政策上采取各种措 施,缓和了一个时期的阶级矛盾,使 农业和手工业都恢复到唐代原有的水 准,甚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的 业经济, 在 时 的 。到了 宋, 的经济和 上 , 时 的 , 一种有 的 。
元代风俗故实画--刘贯道
元 代 人 物 画
元代风俗故实画—颜辉
• 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 元 详。擅画道释人物,亦工山水。笔法 粗犷,有梁楷遗法,以水墨画居多。 代 有故 物 水月 人 李 , 物 物 山水 。 画李 , 画 , 。
元代风俗故实画—张渥 张渥
元 代 人 物 画 •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祖籍淮 南,居杭州,生卒不详,大约活动于元代至正 年间。张渥多才多艺,但屡试不第,遂专心于 诗画,以白描人物著称于世。画法师李公麟, 世 称。 人物画不 元 代, 。 世 世 本, 于 林 物 , 海 物 物 , 张渥 题 李公麟本。 人物 不 ,但 法 , ,人物 生动 , 张渥人物画 。
两 宋 人 物 画
•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 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 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 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 石高高耸立。 • 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 的 , 的 不 。 上 画的 ,极 、 , 北 的 院画 。 ,推 的 , 是 的 画 院 。
两宋人物画家--刘松年 刘松年
•
两 宋 人 物 画
刘松年,浙江杭州人。南宋淳熙画院学生, 光宗绍熙间(约1190—1194)为画院待诏,宁宗 时(1194—1224)曾画《耕织图》。擅山水,兼 精人物。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 家”。此图中天女手捧花篮,边舞边散,对面 , , 天女 舞 ,面 。图中 , , , 中人 来, 生 果。
• 在元朝将近一个世纪的统治期间,政治、经 元 济及文化方面,一度陷于衰敝状态,文学艺 代 术发生较大的变化。 人 物 画
元代人物画的进展
• 元代人物画的进展,不如花鸟,更不如 山水画。文人画家的精力与兴趣都专注 元 在山水、梅、竹的创作上。当时的一般 代 画家,特别是士大夫画家,对人生抱一 人 的 。 物• 的 画 ,不 画人 , 画 画 不 人 ,是 人 。
• 31.8 31.8
73
《六
祖
斫
竹
图
• 两 宋 人 物 画
此两种笔法,工细与粗放,虽看似悬 殊,但却被梁楷所协调而显得和谐别致, 新奇又有神韵。此图描绘六祖慧能斫竹的 故事。慧能,俗姓卢,世居范阳,曾为樵 。为 的 。图 的六祖 树 , , 竹 , 竹。 笔, 六祖的 神 , 慧能有 的 世 。
两 宋 人 物 画
《天女献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