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5)心电图(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2、回药治疗(根据骨折三期回药内服、外用辨证施治),3、康复治疗,4、并发症的防治,5、护理
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2、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标准住院日为≤21天
适用对象
1、回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TCD编码:BNV09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病诊治指南》。
2、疾病分期:(1)早期 (2)中期 (3)晚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GG000骨折病;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的新鲜骨折患者。
2、X线片检查显示椎体压缩小于30%。
3、单纯压缩骨折及爆裂骨折骨块后移位不超过椎管1/3。
4、除外病理性骨折。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踝关节骨折(疾病编码:ICD-10:S82.80)。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踝部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无移位型及病理性骨折。
4、除外以下情况:(1)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2)局部肿胀严重者;(3)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4)内翻型骨折,内踝骨折块较大,波及胫骨下关节面1/2以上者。(5)外旋型骨折,内踝撕脱骨折,尤其是内踝中部骨折,骨折整复不良或有软组织(骨膜或韧带)夹在骨折线之间,可引起骨折纤维愈合或不愈合。有条件时,可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6)足强度背屈所造成胫骨下关节面前缘大块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需作切开复位内固定。(7)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
因,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或退出本路径。
2、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踝部骨折回医临床路径
5、需住院治疗者;
6、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7、患者同意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回医证候学观察
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入院检查项目
1、血常规;2、尿常规;3、肝肾功能; 4、凝血功能;5、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CT);6、胸片、心电图;7、感染性疾病筛查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回医证候学观察
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沉、凝血功能;(3)C-反应蛋白;(4)膝关节X线片;(5)心电图;(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代谢指标、ASO、类风湿因子、血脂、膝关节MRI、关节液检查等。
2、证候分型:踝部骨折较复杂,根据暴力作用的方向、程度以及骨折移位的情况,临床上可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外旋(外转)型骨折:
第一度:腓骨下段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第二度:腓骨下段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合并内踝骨折和距骨向外侧移位。
第三度:内、外、后三踝骨折合并距骨向后、外侧移位或脱位。
(2)外翻型骨折
第一度:内踝骨折。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回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2)中期:伤后2周~4周。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常见证候:(1)气结血阻证;(2)气血虚弱证;(3)阳力虚弱,阴寒滞络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为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患者适合并接受回医治疗。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痹病(TCD编码:BNV090)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ICD-10编码:M17.901)的患者。
标准住院日为≤30天
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踝部骨折(ICD-10:S82.80);
2、行踝部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
3、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予以诊断。
1、疾病诊断:(1)病史:外伤史。(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3)辅助检查:踝关节X线片显示踝关节骨折。
治疗方法
入院后尽快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术麻醉;病情许可也可不采用麻醉;
2、治疗方法: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
3、复位后X线片;
4、辨证运用回药制剂(根据骨折三期回药内服、外用辨证施治,早期以清血道、除恶血、消肿止痛为主治疗);
5、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出院标准
4、并发症:出现张力性水泡、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症等,轻者会导致延期治疗,重者退出本路径。
5、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回医临床路径
标准住院日为≤35天
适用对象
1、回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TCD编码为:BGG00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ICD-10编码为:S32·001腰椎骨折;S22·001胸椎骨折)。
1、病情稳定,局部无明显肿痛,X线片复查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出院后治疗
1、出院后每3天左右门诊复查1次,持续3-5次。复诊时更换回药外用制剂,调整夹板外固定;
2、伤后14天内门诊复查时需检查X线片,了解骨折对位情况,如有移位及时再次复位并调整夹板外固定;
出院标准
1、膝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障碍等明显好转或消失。
2、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或合并症等。
出院后治疗
1、出院后根据患者情况,每1—2天门诊治疗1次,持续5-7次。复诊时继续进行上述综合治疗。2、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项目。3、出院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4、治疗期间及拆除外固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复位后关节面塌陷仍大于2mm,或稳定性差,复位后桡骨长度、生理角度等仍有持续丢失者,需行手术治疗,退出本路径。
3、合并症:本病老年人多见,常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第二度:内、外踝骨折合并距骨向外侧移位。
第三度:内踝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脱位,腓骨下段骨折及距骨向外侧脱位。
(3)内翻型骨折
第一度:外踝撕脱骨折或内踝斜形骨折。
第二度:内、外踝骨折合并距骨向内侧移位或脱位。
第三度:三踝骨折。
(4)垂直压缩型骨折(5)直接暴力型骨折
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为单纯新鲜闭合性踝部骨折;2、全身或局部状况允许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3、稳定性骨折,无手术适应证。4、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临床常见证候:
(1)早期:气滞血瘀证(2)中期:营血不调证(3)后期:气血两虚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单纯性胸腰椎骨折。2、患者适合并接受回医治疗。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诊断标准(TCD:BGG000、ICD10:S52.501)桡骨远端骨折。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症。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无移位者;(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3)局部肿胀严重者;(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患者同意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
回医证候学观察
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2)尿常规(3)凝血功能(4)肝功能、肾功能
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回医证候学观察
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凝血功能;(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6)脊柱X线片;(7)CT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型、胸腰椎MRI等。
(2)西医诊断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