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进退有序、松紧结合”。
按照首都功能定位的要求,积极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研究探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综合运用产业、财政、规划等政策措施,建立“松紧结合”的政策引导体系,促进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
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
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产业融合、功能提升”。
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
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明确定位,协调发展”。
首都功能核心区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科技研发、体育休闲、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总部经济规模;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为生产、生活配套的服务业,发展高端农产品和都市型农业;生态涵养发展区着重发展生态农业、特殊林果、旅游休闲和都市型工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第二章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第四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巩固和加强服务业的优势地位,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和综合辐射力。
大力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优势服务业。
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加快金融机构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产权交易和资本市场发展。
围绕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两大核心环节,加快发展以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广告和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文化旅游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提高旅游会展业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旅游会展品牌,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
着力培育商务服务、体育休闲等新兴服务业。
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优化商务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着重发展高端商务和各类专业化商务服务。
以促进体育产业化和提高市民健康素质为重点,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
深度开发奥运资源,积极引进专业经纪人,策划组织好国际重大体育赛事。
稳步提升物流、商贸、房地产等基础服务业。
以建成现代化物流体系为切入点,构建国际物流、市域物流、城市物流配送一体化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生产型物流。
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引导相关产业发展为出发点,改进提升传统商业区,适度建设大型综合性商业区和若干特色商业街,鼓励发展电子商务,调整发展商贸服务业。
以“稳步发展、优化结构、稳定价格”为目标,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培育住房二级市场,合理安排房地产开发布局,优化发展房地产业。
第五条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相互融合支撑,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软件、研发、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
以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数字多媒体软件等关键和新兴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大力支持在京企业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加强与国外软件企业的合作,促进软件产业国际化。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产业国际化,以改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为重点,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发展研发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重点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手机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无线宽带等一批关键技术的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上教育培训、数字娱乐等新型信息服务业态。
重点发展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生物产业等高技术制造业。
以新一代技术标准产业化为契机,支持关键技术标准研发和自有核心技术项目的产业化,重点发展基于SCDMA、TD—SCDMA标准的系统设备和终端,进一步推动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建设。
鼓励大型计算机企业跨国并购重组,加快基于闪联标准3C产品的产业化步伐,支持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和产业化。
强化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搭建应用示范平台,打造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链。
加快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完善半导体材料和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检测共同发展的产业链。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光电显示产业链的形成,重点发展LCD、OLED、LED显示产品,加快建设光电显示产业基地。
加强转基因技术、重大传染病防治等战略高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产业领域。
第六条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提升汽车、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潜力产业,优化发展都市工业、石化新材料等基础产业,发挥工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汽车产业以理顺体制、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加快汽车产业重组,积极培育民族轿车品牌,着重发展中高档轿车、卡车、越野车以及汽车电子、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产品。
装备制造业以先进自动化技术研发应用和系统集成为重点,依托重点企业打造产业链,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智能仪表与自控系统、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印刷机械以及电子信息产业专用设备等产品。
新能源和环保产业要以推广示范、培育市场为手段,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设备和资源综合处理等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以促进原创技术产业化为切入点,推动化学药、中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协调发展。
都市工业以培育名优品牌为导向,积极发展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印刷包装等主要领域。
石化新材料产业以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型化工材料。
第七条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
着力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和绿色附加值。
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着力创造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深度开发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
第八条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布局要求的产业。
旗帜鲜明地退出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产业,下大力气退出现有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人文生态环境的行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
制定禁止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严格控制劣势产业增量。
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部分产业升级。
制定资源开采地区产业转型援助政策,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
抓好首钢搬迁及新项目建设,关闭、改造城市中心区小商品集散交易市场。
第九条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能源。
建立以电为主,煤、气、油为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符合首都功能需求,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优质化能源结构。
加大电力、天然气、成品油的引进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电、天然气、成品油等优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
交通。
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为基础,以公共运输为主导,初步建设“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安全便捷、高效环保,城乡一体、统筹城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信息。
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安全稳定、公平公开、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
第十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快循环生产、绿色消费和综合保障三大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实施产业项目综合评价,完善项目筛选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严把项目准入关。
建立健全资源消耗管理制度,加强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对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
重点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节能环保型汽车、节电照明设备、节水生活用品和无害化农产品。
抓好再生资源利用试点,完善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各种废旧资源再利用和产业化。
第十一条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促进产业重组升级。
利用产业间的关联发展效应,向研发设计和服务贸易环节延伸制造业产业链,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北京的技术、人才、信息等比较优势,着力推进信息、汽车、医药、创意四大产业集群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与发展。
第十二条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加速发展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鼓励企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和投资的多元化,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优势明显、产业链条较长、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加大为中央在京企业服务与支持力度,为中央企业在京发展创造优质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加速发展。
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重点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型的中小企业。
加大中小企业创业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强服务和创业辅导,优化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