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江南春》课堂教学实录 双优课

部编版《江南春》课堂教学实录 双优课

《江南春》师: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张照片(P课件出示)P江南春色图师:仔细看一看,美不美?(美)再看看这组图,感受一下(课件出示)P南朝江南寺庙烟雨图师:美不美呢?(美)同样都是美,二者有何区别?(前者明艳,后者朦胧)(B板书:明艳之美朦胧之美)师:你们喜欢哪一种美呢?(生答,师随评)师:前者,更直接,更有视觉冲击力;后者更委婉,更有联想空间。

这两种美都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的意境。

江南春色到底有多美?这朦胧的烟雨图中又蕴含哪些不为人知的情感呢?想知道吗?(想)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春天的古诗。

(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课件出示)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字(音)师:(课件出示)P全诗师:根据课前预习,这首诗,你们你都了解过什么?(生答,师随评)生1:我知道了《江南春》的作者杜牧是晚唐的著名诗人,与另外一位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生2:我还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个朝代,是宋、齐、梁、陈。

生3:我知道了南朝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的都是和这首诗有关系的一些背景资料。

生字也学过了,难词也解决了。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齐读)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不过,老师的读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哦,请大家仔细听,然后告诉我,老师的读法不同在哪里。

(师范读,生听)生1:读得有快有慢,有轻有重。

生2:有时候,前面两个字停一停再读后面的,有时候前面的字连在一起,后面读得慢了。

师:听得真仔细,刚才,很多同学关注到了朗读停顿。

你们平时读诗时是怎么停顿的?(四个字或三个字这样停顿)刚才老师是这样停顿吗?(不是)师:对呀,读古诗要注意停顿。

(B板书:停顿)我们可以怎么停顿呢,有好几种方法,老师这里介绍一种,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B板书:2221)专业名称叫做“平仄”。

(B板书:平仄)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也叫格律诗,它在声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

(课件出示)P在古诗当中,把现在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称为“平声”,它们比较舒展、平缓,当然也有极个别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发生变化,这个暂时不详谈。

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叫“仄声”,它们比较短促、有力,要读得快一点。

在停顿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如果它们是平声,要读得长一些;如果它们是仄声,就要读得短一些。

师:好,同学们,想学一学这样的读法吗?谁能第一个来试试看,注意停顿时换气。

读读第一句(生读,齐读,师指导:千--里/莺/啼---绿/映--红---)师:真好~第二句谁愿意试试看,(生读,齐读,师指导:水/村---山/郭---酒/旗--风---)师:不过,渐入佳境了!师:后面两句谁愿意一起来。

(生读,齐读,师指导朗读: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师:我们一起来,边读边看老师的手势。

(师做手势,生按照平仄齐读)师:很好,给自己掌声。

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好。

老师配上音乐,再给大家读一遍。

(P配乐古筝曲) (师配乐范读)师:有感觉了吗?(有)诗和音乐乃良配。

伴着这样的古韵,你们也来读一读吧!(生配乐齐读)师:同学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我们把这首诗读通、读顺了。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生答,师随评)(课件逐次出示)P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P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P昔日,到处香烟缭绕的寺庙。

P如今只剩亭台楼阁,矗立在蒙蒙烟雨之中。

师:怎一个美字了得。

从诗的内容来看,诗的前两句是写什么?(写景)(B板书:写景)那么后两句呢?(感叹)(B板书:感叹)师:你们已经把这首诗读通、读顺、读懂了。

老师相信,现在再潜入诗中,你们一定会学得更好!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好好品味这首诗。

(课件出示)P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黄莺、村庄、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靠山而建的城、亭台楼阁、佛教寺院、雨……)师:色彩多么鲜艳。

黄莺在歌唱,还有很多鲜花和树木。

一首小诗居然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的东西~这就是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但是到了明朝,有一个读书人,他读出了一些问题。

(出示课件)P他说:“千里莺啼谁能听得,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阁、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师:你理解它的意思吗?(生答,师随评)师:如果让说这两句话的人改一下,要怎么改啊?(把“千里”改成“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见,也能听得到了)师:你们觉得“千里”和“十里”哪一个好?生1:“千里”好,我觉得这个“千里”是指整个“千里”范围都有鸟在叫,有柳树发芽桃花开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话,就感觉很近,不怎么美了。

师:你是从美的角度去体会的。

生2:如果改成“十里”的话,读起来也不怎么顺。

因为“千”是一个平声字,读起来很舒展,感觉很远,地方很大。

“十”在古代是个仄声字,读上去很局促。

师:厉害,孩子们多聪明啊。

老师之前说过很多遍。

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

“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什么?(很大的范围);所以,它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呜叫)。

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

师:在古诗中,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

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诗中所写的鸟叫涉及人的听觉,还动用了哪些感觉?(视觉)(B 板书:视觉、听觉)师:动用感官,听到的是动听的莺啼,看到的是千里绿映红。

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招摇的酒旗……共同勾画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江南春色图。

从诗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B板书:喜爱、赞美)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看。

读出那地方的辽阔,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

(生读,齐读,师指导朗读) 师: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

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

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

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师随评)师:你听到什么了?(生答,师随评)你闻到什么了?(生答,师随评)师:我们一起来读,带着自己的感觉 (女生齐读)师:真的是四百八十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不是,这是一个虚数)师:这是一个虚数,它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寺庙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袅绕。

(男生齐读) 师:老师有个疑问(师指板书)前面两行还是写什么时候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当下)(B板书:写今)后两句是感叹,感叹什么?(南朝寺庙破败)而作者是唐朝诗人。

杜牧(803-853),南朝(420-589)。

二者相差几百年!所以诗人是感叹过去还是将来?(过去)故而,诗人此时是在(B板书:怀古)师:为什么这首诗的前两句在写景,而后两句却写到了南朝呢?他到底在想什么呢?现在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又想到南朝修建了那么多的寺院?(生沉默)没事!我们来看两份资料,也许你们就会明白诗人的用意(课件出示)P南朝兴盛佛教。

那时候的皇帝和大官都特别相信佛教。

于是,他们修建了许多寺院。

他们以为寺院可以保佑他们的江山永远坚固。

可是,历史不会因为信仰而改变。

南朝的皇帝空有信仰,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所以,从420年到583年这短短的163年间光朝代就换了四个(宋,齐,梁,陈)。

师:所以,诗人支持南朝君主的做法吗?(不)你猜猜,如果诗人生在南朝,他会如何劝诫君王?(生答,师随评)师:再来看一份资料(课件出示)P唐朝(618-917)诗人杜牧(803-853)身处晚唐。

唐朝后期皇帝无能,内耗严重,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各地爆发农民起义。

朱温以镇压起义军起势,逐渐成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最终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自此唐朝灭亡。

师:结合这两份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谁来解答刚才老师的问题?(诗人想借南朝寺庙的衰败来告诫唐朝的君王好好治理国家)师: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可是,他的力量是渺小的!他的声音只会消弭在君王的纸醉金迷声中。

所以,他只能通过这句诗委婉地告诫君王,切勿步南朝的后尘。

同学们,这是一种什么感叹?(兴亡之叹)师:所以,这首诗作者除了要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外,还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呢?(对朝代衰亡的隐忧之情)(B板书:隐忧)师:让我们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

(P配乐:古筝曲)(男女齐读)师:同学们,这样美妙的春景,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离我们又很近。

老师找到了几张关于春天的照片。

(P课件出示图片)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如果你能够用到今天学的某句诗或者诗意,那就更好了。

自己准备一下。

(生自由轻声试说,师巡视)(生答,师随评)师:真了不起,三幅照片合在一起说,并且围绕我们今天所提到的这些春景来讲。

我们看到了颜色,看到了动与静。

同学们的表现让我太惊讶!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来唱这首诗的吗?我来唱给大家听一听。

(师吟唱《江南春》)师:很有意思吧,其实古诗就是这样有趣。

希望大家都能与古诗为友,活出诗味人生。

下课。

P总结、板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