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婉约派
代表诗人: 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李煜、 欧阳修等。
代表作: 柳永:《雨霖铃》、《蝶恋花》 宴殊:《浣溪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 李煜:《虞美人》、《相见欢》 周邦彦:《兰陵王》、《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 等。
正当南宋诗人在浅吟低唱祸慷慨悲歌的 时候,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喜爱的胡乐 与中原地区的里巷之歌相结合,形成了 词以后的又一种变体诗歌形式-------“ 曲”。 曲萌生于金,繁盛于元,故称 “元曲”。
继《诗经》之后,《楚辞》成为了中国 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二个丰碑。它由汉代 刘向编著战国时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作 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而成,为 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借对神 话传说的描写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其 中广为人知的章节有:《离骚》、《九 歌》、《天问》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楚辞· 离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 离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辞· 渔父》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 极千里兮,伤心悲。魂兮归来,哀江南。 ——宋玉《楚辞· 招魂》
综上所述,中国诗词歌曲均源于民间,它们虽然各自尽经历 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血脉 相通,都是借客观事物抒发主观情感。
而中国诗歌的发展史大致是: 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衍至清末,梁起超等人倡导的“诗界 革命”,又预示着新的诗歌体式即将形成。 五四新文学运动如星如日的光芒已经照亮了 现代新诗的“诗国天空”。
中 国 古 诗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
一曲《伐檀》自潇潇碧水河畔,飘扬而 出,回荡在如画江山间,婉转、低沉、悠扬 ............... 中国最早的诗歌也在这浩渺的歌声中悄 然拉开了序幕..................
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距今三千 年左右的西周时期,《诗经》作 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所 收录的多为此时期诗歌的主要表 现形式。此时的诗歌都是配乐的 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 又分为风、雅、颂三类,形式较 为单一,主要为叙事诗、恋歌、 时令歌。但其中也不乏流传千古 的名句:
在经历了三国、两晋与南北朝的几百 年的蓄势待发后,中国诗歌终于攀上 了她的艺术巅峰,如一场绚烂的烟花
绽放在盛唐的盛世欢歌、赞扬至圣大 道永昌的璀璨夜幕下...............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 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 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 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 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 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 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 ——《诗经· 周南· 关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 周南· 桃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 老。 ——《诗经· 邶风· 击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 ——《诗经· 小雅· 采薇》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诗经· 小雅· 白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诗人 厌倦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纷纷归隐 田园,寄情于山水,并藉此创作, “山水田园诗”也就因此应运而生了 .........
“山水田园诗”最初分为“山水诗” 和“田园诗”两种,后将其统称为“山 水田园诗”其中山水诗源于南朝(宋) 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 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 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 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 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山居秋暝 》、《岁宴行》等..........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 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楚辞· 九歌· 国殇》
汉乐府
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 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代表作:

《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东门行》、《十 五从军征》、《病妇行》等,
魏晋南北朝
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
建安风骨: “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 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建安 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 富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 缚,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 是表现的慷慨激昂。建安风骨主要指的是建安 诗文所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
启示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 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 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 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 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 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 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 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 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 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 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性。
高二10班文学组作品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 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 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 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而源于唐代的词,却鼎盛于宋代。并逐渐分化出 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
豪放派
代表诗人:
辛弃疾、苏轼、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 过等
代表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 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 、《永遇乐》 张元干:《贺新郎》 张孝祥:《六州歌头》等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 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 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 (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 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 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 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 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 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