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插管前评估
气管插管前应重视病人的气道评估。
评估应结合病史(包括既往有困难气道病史以及病人是否有反流误吸的危险等)、体格检查和临床相关实验检查综合判断。
此外,还应格外重视病人是否存在困难通气的危险因素,如:病态肥胖,鼾症,大胡子,缺齿或牙齿畸形等。
二、物品准备
气管插管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特殊手术或预计有插管困难的病人更应有应急预案。
1、常规手术
气管导管(5.0-6.0)
Bougie Introducer
光棒
喉罩
2、特殊手术
(1)口咽颌面部特殊手术
经口异形气管导管或经鼻异形气管导管
气管导管(5.0-7.0)
插管钳
(2)颅脑外科手术
带钢丝的气管导管(男 7.0-8.0、女 6.5-7.0)
(3)骨科手术
俯卧位脊柱手术:带钢丝的气管导管(男7.0-8.0 、女 6.5-7.0)
三、气管插管步骤
1、常规气管插管步骤
⑴常规术前用药;
⑵给氧去氮(新鲜气体流量8L/min,呼气活瓣开放)3-5分钟;
⑶静脉或吸入诱导;
⑷静脉注射肌肉松弛药;
⑸插入气管导管后,气囊充气,连接麻醉机;
⑹手控呼吸下双肺听诊,听诊部位为双侧腋下、肺尖和胃部,确认气管导管的位置;
⑺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和数值;
⑻设置机械通气,调整呼吸机参数,新鲜气体(氧气、空气和氧化亚氮)比例和流量,常规吸入氧浓度>30%;
⑼插管困难的病员允许使用喉镜试插三次。
若三次试插失败,则保持呼吸道通畅,放弃插管;
四、气管导管拔管
1、拔管指征
⑴意识已经恢复(深麻醉下拔管除外);
⑵循环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稳定;
⑶咳嗽和吞咽反射活跃;
⑷肌肉松弛药的残余作用已经被逆转,表现为握力恢复,抬头时间超过5秒;
⑸麻醉性镇痛药的呼吸抑制作用已经基本消失;
⑹自主呼吸气体交换量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2、以下情形需要谨慎拔管
⑴困难气道的病员;
⑵估计在拔管后无法用麻醉面罩或呼吸囊施行有效辅助通气者;
⑶饱胃病员;
⑷对颌面、鼻腔、口腔和颈部手术,有可能造成上呼吸道水肿和梗阻,必须等待病员彻底清醒,呼吸交换量满意后才予拔管;
⑸长时间俯卧位的病员;
⑹术中大量出血,伴有大量输液和输血的病员;
⑺高位截瘫,行颈椎手术后颈椎固定或颈椎不稳定的病员;
⑻病态肥胖的病员;
⑼术后严重意识改变、意识紊乱,病员完全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
对于上述病员,拔管前应充分评估其拔管后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的可能性,并做气管导管漏气试验。
比较安全的做法是拔管前首先放置气管交换管,以便一旦拔管后病员出现上呼吸道梗阻或通气不足,可以立即重新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