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读书笔记九月初的某天上午,老师把传播学这门课程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大概的布置了,其中一项就是读一本她推荐的一系列传播学著作之一并写一篇读书笔记。

恰巧当天中午我去了图书馆,便顺带找了找推荐书目,记得当时一共找到了五本,在思量了一番老师介绍书目时所说到一些作者生平、研究方向、学术圈声誉以及她个人的看法后,我挑出了这本《理解媒介》。

所谓不自知无畏,正是如此,我选了一本老师称之最难的,想看看有多难。

也就这样,我进入到了麦氏天马行空的思绪天地,开启了此次盲人摸象之旅。

翻开封页,我没有先看目录,直接跳到几位中译者的版序,有何道宽的,有特伦斯-戈登的,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里面提到的地球村、媒介即讯息等一系列媒介理论如何如何超前,如何如何对传播学、对社会有深远影响,而是何道宽说的这么一句话:“奇人怪杰,为人憎恨、为人不解,古今中外皆然。

”我当时不禁十分好奇,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一个奇才,究竟捣鼓出了什么样的想法让世人显示如此姿态。

于是,我就深吸一口气,仔细的从序目开始研读起来。

何为仔细研读,即为一字一词一句的搞清楚。

但事实哪里搞清楚了,单看一字一次一句,就这本而言,感觉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道理直到传播学课上老师讲到麦克卢汉是提及正确的阅读方法时我才顿悟。

难怪,难怪一直有一种读天书的感觉。

在顿悟之前读这本书就是煎熬,讲真是这样的,那一段时间每天都在读它,但结果却是昨天看的今天忘,今天看的明天忘,现在看来,当时是完全没有找到麦氏的行文思路以及他的逻辑路线,他不像一般的作者,一部著作提出一个观点,就这一个观点进行前后的推理论证。

麦不是的,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多个观点,麦克卢汉还不能正儿八经地给人解释他的理论,这是可气的,但是最可气的是,他的观点来源完全是由他个人作为一名文学家写作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多层面跳跃式的思维推理出并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式语言阐述,所以,坦白说,虽然前期读这本书每天都有不少问题,但是现在返回去看就觉得那些问题都没有什么价值,问得非常无厘头,比如对某个词的理解,比如,莎士比亚的某句话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

当时的自己看这本书的境界如同雾里看花。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就前期笔记做手写笔记的原因之一。

在慢慢看,加上老师课上的一些指导后,现在我觉得,对于《理解媒介》这本书,九牛,我也应该是拔下了一毛的。

以上是就本人读此书的经历做的一个总结,顺带提及读这本书的正确方法,接下来,我谈谈这本书以及对其一些观点的理解。

《理解媒介》书如其名,关注的是媒介,描述的是媒介自古至今的变化以及这种新旧更替的变化引起的媒介环境的更迭从而对人类产生的全面性的影响。

我想,就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不仅仅是新闻传播意义上的,更是包含了一切能够和人发生关系的元素。

所以就此可以得知:1、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诉观点,称之为理论篇,第二部分联系真实世界阐释其观点的应用,称之为实践篇。

2、《理解媒介》为何要加上一个“人的延伸”。

上面提到,理解媒介这本书不止一个观点,现在就来具体的看看麦氏的四大重要观点。

“媒介是人的延伸。

”这是麦氏开篇提出的我认为是全书立足根本的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包含两个名词:“媒介”和“人”。

“人”我们清楚,那么什么是“媒介”呢?一开始,我以为就是大众传媒的传播平台,其实不然,麦克卢汉是这么陈诉的:媒介于人如影随形,似乎无所不在,凡是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东西,都可称作媒介。

看了这个解释,我想,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从宏观上看也就是这个世界——人类的世界,那么人类世界任何技术的进步、任何工具的发展自然也就可以看做是媒介的发展,看作人类器官的延伸。

按照他的观点,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则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总之,人要同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就得通过媒介。

麦克卢汉的泛媒介和传统也就我个人理解的媒介概念的差异就在于此。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所延伸出来的特殊的媒介之一“游戏”。

麦克卢汉认为,与技术一样,游戏是社会中人类器官的延伸,正如技术是动物有机体的延伸一样。

游戏和技术都是抗刺激的媒介,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适应压力采取的专门化的行为;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适应压力的方式;任何社会群体中都必然出现专门化的方式。

游戏正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因而成为一种文化准确可靠的模式。

在社会中,游戏是人为设计和控制的情景,是群体感知的延伸,它们容许人从惯常的模式中得到休整。

因为游戏是人的延伸,但不是我们个体的延伸,而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

所以游戏是传播媒介。

在这里,麦克卢汉把游戏也看作一种媒介,是作为一种间接的媒介,它是‚社会中人类器官的延伸,是我们社会肢体的延伸,并认为‚游戏是一种传播媒介。

所以在他看来,人类器官的延伸都是传播媒介。

虽然把游戏作为传播媒介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是不容易接受的,但正是把人的延伸作为一个新的标准,许多工具和活动方式称为了传播媒介,因此产生了新的观念,这也正是麦克卢汉思想的独特之处。

接下来看麦克卢汉的第二个观点:媒介即讯息。

“媒介”刚刚上面讲到了,看看何为“讯息”。

讯息的基本词意是权威信息、信息、最新消息、消息。

中国古典中没有出现“讯息”一词,但也不是舶来品。

对应英语是"message"。

"message"在1300年前后进入英语,直接源自古法语的"message";最初源自古典拉丁语的"mittere",意为传递。

这是百度的解释。

当时我看到这个就纳闷了,不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吗,而人类器官延伸出的是一切工具和技术,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工具。

这么说工具等于讯息?显然不是,事实上应该这样理解。

麦克卢汉是这么说的:“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

”“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简单的理解就是该媒介的内容。

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无论它传递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在麦氏看来,媒介带给人类社会的信息,在一个方面表现为媒介“在人类事务中引入的规模或速率或形式(pattern)的变化。

”这里提一下,麦克卢汉是一个泛媒介论者,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媒介理解方式提出者,所以他论著中的“媒介”一词,概念比其他传播学者使用的媒介概念宽泛得多。

在他的笔下,各种技术性的工具、发明,如电灯、车轮、铁路、飞机等都是媒介。

就这个观点,在第二部分,他为数不多的以铁路、飞机为例论证道:“铁路并未给人类社会引入流动或交通运输或公路,但却是人类先前的功能加速,并扩大了其规模,开创了全新类型的城市和新型的工作与休闲。

这一切的发生,不管铁路是在热带环境中还是在北部环境中运转都一般无异,且与铁路媒介所运货物或所含之物无关。

而飞机通过加快交通运输的速率,倾向于使铁路形式基础上的城市、政治和交往解体,这也与飞机被用于干什么无关。

”铁路、飞机都是交通工具,按理说和讯息的关系八竿子打不到一处,但是世人又何尝想过它们虽然不是讯息,但是讯息的搬运工呢?仔细想一想,其实任何一种媒介的内容必然包含着文字,符号或者是其他一些可以传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又是一种媒介。

比如:文字的内容是语言,印刷的内容是文字等等。

正如麦克卢汉在该书中写到:“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因为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而讯息也是一种媒介,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讯息也是一种媒介呢?我的答案是:当然可以。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媒介即是讯息是显然成立的,另外,因为一种媒介注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那么讯息也是一种媒介,反之自然也成立。

在这里又有个问题,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作用的究竟是媒介本身还是媒介的内容呢?我个人觉得是媒介本身。

人类是因为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相关的传播和其他社会的活动,因此,再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所以我认为根本的作用来源于媒介本身。

我们一直说到的一个词——地球村,出处便是此书。

地球村,就是麦克卢汉提出的提出的第三个观点。

麦克卢汉看来,“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

而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到个人对个人的交往。

“城市不复存在,惟有作为吸引游客的文化幽灵。

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

”这句是麦克卢汉于1964年说的一句原话,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正常,但是在当时,才刚出来电视,网络还未发展的时代,想想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看到这部分我心中曾揣测过他是不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不然这比星爷电影的搞笑片段还无厘头的推断从何而来?言归正传,当今时代,我们已经离不开媒介,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原始社会开始,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在原始社会,口头传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限制,人们必需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之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这时期为部落化。

而当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以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线性的视觉价值和分割意识取代了整体、深刻、公关、的互动,人们的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接近性为前提,人类可以分散到广阔的地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这时期称之为非部落化。

现当代时期,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随着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和外化,使得人们的社会和心理生存的一切侧面都发生变化,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也不复存在,它们以接近实事的传播速度将遥远的世界拉的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新的“地球村”。

麦克卢汉觉得将来的这个时候时间和空间会变得多余。

这种新兴的感知模式将人类带入了一种极其融洽的环境之中,消除了人类地域的界限和文化的差异,把人类大家庭结为一体,开创一种新的和谐与和平。

现如今,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溃,新的体系已经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环球村已经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