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
“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止:使之止(使愚公止)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二、名词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凄、寒:使神骨凄寒。
为动用法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例如:(1)夫人将启之----夫人姜氏将为他们打开城门《触龙说赵太后》(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陈涉世家》(3)祭祀必祝之----祝,祈祷,动词的为动用法,翻译为:为……祈祷《左传•成公十三年》(4)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哭泣《病梅馆记》(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为……而哀《阿房宫赋》(6)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丧,为……治丧《史记滑稽列传》(7)文嬴请三帅。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秦晋崤之战》(8)邴夏御齐侯。
御齐侯:给齐侯御(驾车)《左传•成公二年》(9)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
脉,为……诊脉《三国志•华佗传》(10)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为了名而死。
死利:为了利而死。
《庄子•骈拇》(11)君子死知己。
死,为……而死陶渊明《咏荆柯》把字句用介词“把”或“将”,把动词支配的成分,提到动词前来表示的一种句式我们称为“把”字句。
1、强调处置和动词的处置性强调动作对引进的受事给予积极的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时,才能用“把”字句。
我看完了那本小说。
──一般叙述我把那本小说看完了。
──强调对受事的处置。
没有处置性的动作──非动作性动词,不能用于“把”字句。
屋里太热了,把窗户打开吧!(打开窗户)玛丽把房间布置得漂亮极了。
(布置房间)*把花香闻到了。
*把他认识了。
不能用于“把”字句的动词主要有以下几类:感觉,认知──看见、听见、闻见、感到、感觉、觉得、以为、认为、知道、懂等存在、等同──有、在、是;不如、等于、像等心理──同意、讨厌、生气、关心、怕、愿意等身体状态──站、坐、躺、蹲、趴、跪等趋向──来、去、上、下、起来、过去等例如:*大家把这个计划同意了。
*他把沙发坐了一会儿。
*我把西安去了一次。
2、“把”的宾语有确指性把那本词典递给我。
*把一本词典递给我。
“把”字宾语前尽量少用具有泛指意义的“一”。
3、“把”的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尤其是单音动词我把今天该办的事都办完了。
(*把该办的事都办)他把衣服放到衣柜里了。
(*把衣服放)把这杯奶喝了吧。
(*把这杯奶喝吧)4、能愿副词、否定副词只能放在“把”字前面*他把青春愿意献给家乡。
<他愿意把青春献给家乡>*我把衣服没有弄坏。
<我没有把衣服弄坏>被字句“用介词“被”引进动作施事的一种句式我们称为被”字句。
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
基本结构:名(受事)+被+名(施事)+动+其它1“被”字句和“把”字句一样,动词都是具有处置意义的动词。
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比“把”字句范围稍大一些,如“看见”“听见”等感觉动词、“知道”“认为”等认知动词等可以进入“被”字句。
那件事让他知道了。
他们俩的话被老王听见了。
但是,表示人体自身部位动作的动词一般不用于“被”字句。
例如:举(手)、抬(头)、踢(腿)、睁(眼)等。
但是却可以用于“把”字句。
*头被他抬了起来。
*手被我高高地举了起来。
他把头抬了起来。
我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
2“被”字句的主语即受事是确指的。
那封信被李明取走了。
(*一封信被李明取走了)最后一张票被一位老人买去了。
(*一张票被老人买去了)3“被”字句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动词后要有其他成分。
他被敌人捆了起来。
(*他被敌人捆)今天忘带伞了,被雨淋了。
(*被雨淋)4“被”字句多数用于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特别是在口语中。
(见上述例句)另外,“把/被”句表示否定意义时,否定词应在“把/被”前。
例如:困难没把他们吓倒。
(*把他们吓不倒/把他们没吓倒)小树没被大风刮倒。
(*被大风刮不倒/被大风没刮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