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转型做电子商务
以往的成就越显赫,盈利模式越成功,转型的阻力反而可能越强,新的业务则显得越发无关紧要
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无论是媒体还是传统企业自己,都习惯把这种拥抱称呼为“转型”,可所有人都清楚,问题没有这个词语表现出的那么轻描淡写。
“转型”的实质,是企业面对挑战的反应,遵循的不是个体行为模式,而是进化论——这个概念最早传入中国时,被称作“天演论”,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道被广泛传扬。
既然到了生存的层面,说“转型”是生死存亡的战争,也不为过。
进化论从一开始就有两条路线之争,一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说”,一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
这两条路线,可以提供两种迥异的视角,来看待传统企业拥抱电商的前途。
如是前者,传统企业的转型尚有足够多的空间。
如是后者,恐怕就没那么乐观,与之相伴的,将会是传统企业不可避免的没落、被收购,以及线上企业的爆发式增长。
即便果真如此,这一点是否令人伤感,也完全取决于不同的观察角度。
假如站在更超脱的位置,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利润与就业机会的总量,也许并没有减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已。
但站在传统企业的角度,却只有一条路可走,即“成功转型”。
问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就目前而言,传统企业的常规选择,是把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
在这个过程中,被传统企业视为优势的,包括诸多既有资源,如品牌、渠道、技术、人才直至融资能力。
一句话,传统企业拥有以往的成功。
但这一逻辑却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FACEBOOK在创立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公司的类似业务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其中不乏一些既有人才又不乏资金的大公司,最后的赢家,却是FACEBOOK?
因为FACEBOOK更专注。
这不是一个孤例。
不难想见,如果缺乏专注,那些既往打拼攒下的本钱,包括品牌与庞大的规模,是如何不仅没有成为转型的资产,反而成为负债。
以往的成就越显赫,盈利模式越成功,转型的阻力反而可能越强,新的业务则显得越发无关紧要。
在采访中,《上海国资》记者注意到:“集团领导者的决心和魄力,将决定企业转型的力度。
”换个角度,也证明了企业内生的转型动力,还没有那么足。
相比而言,线上的企业向线下走,则要容易得多,何为核心业务,相对清楚,不会轻易变更。
携程入股汉庭连锁酒店(微博)集团、创立星程酒店,都是经典案例。
关键在于如何认识电子商务的实质。
它是对商务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它打碎的不仅仅是渠道形态的结构,更打破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以消费者为中心、企业与消费者利用网络进行全方位协作的模式,将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置。
这种重置,不在未来,就在今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转型的进化是不可逆的。
如果只是投入一小部分精力和资源,就希望电商能带来几何倍数的销售增长,会否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我们的报道并未深入到这一尺度之下。
这一方面是因为,影响公司转型的因素过多,试图做简单的预言并不明智;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中国的市场环境与理想状态下的模型相去甚远,对于国资企业来说,这一点更加意味深长。
我们的国情一方面使转型成本变得不那么简单,同时也使传统企业的优势在一定的维度内被放大考量。
简单地说,对很多国资背景的传统企业来说,尽管道阻且长,困扰重重,却未必没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不要忘记,进化论的核心,生态环境才是最根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