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地质工作内容
城市地质工作的重点、填图主题和工作内容需根据城市、经济区具体的地质问题和发展需求而定。
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解决地下水水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城市地质的主题,查明含水层的空间分布,进行地下水源地的勘查,优选和评价地下水库等成为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城市地质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做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脆弱性调查评价、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等。
矿山城市要重点调查开矿产生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进行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提出治理对策;对将要闭坑的矿山城市,为生态环境恢复,可进行土地复垦、地面塌陷治理条件、治理方法适宜性的调查评价等。
总体而言,城市地质工作拟在3个层面上展开:基础地质调查、主题填图、综合评价与研究。
各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托,互为促进。
1 基础地质调查
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地质环境的组成要素往往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在以往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城市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比例尺的基础地质调查。
值得指出的是,寻找基础地质与水、工、环地质评价的结合点,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主题填图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提高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效率、成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的关键。
目前正在试点的城市立体填图工作,有望成为联系基础地质调查与城市环境地质评价的桥梁。
城市立体填图将进一步查明城市地质体的空间特征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识和了解各种地质作用过程,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使具有时空分布特征的地质数据得到直观形象的展现,为分析研究城市地质条件提供便利,其地质调查成果可望直接为地下水、土地、矿产、地下空间等资源的开发和环境安全评价所用,实现学科或专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达成共识。
2 主题填图
归纳起来,城市地质大致涵盖四大主题: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安全性、灾害评估和信息集成。
根据资源、环境的组成要素,又将其分为若干个次一级主题。
城市地质主题填图,以次一级主题为主,填图对象比较明确。
但由于很多资源和
环境的要素是共同的,这些共同的要素作为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与维持环境的因素之间很可能存在冲突,甚至导致灾害。
如地下水既是一种资源,又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过量开采使得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孔隙压力的改变引起饱和土层释水、压密,导致地面沉降。
因此,对资源的开发很可能破坏环境,引发灾害,对环境的整治则可以保护资源,防治灾害,资源、环境、灾害三者密切相关。
主题填图内容虽各有侧重,最终尚需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成果表达除编制各类现状图和专门性的评价图外,还要编制一些规划性图件,如综合分区图或区划图等。
城市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城市地质工作的热点。
中国进行城市地质主题填图,可以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资料积累较好的城市,深入研究城市问题的地质过程、地质现象规模、频率、速率和趋向;选择地质过程清楚、环境变化较快,并能实施有效监测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斜坡失稳、地下水安全等)建立地质指标体系,形成对城市地质问题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3 城市地质综合研究
在大比例尺的城市地质主题填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城市地质问题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使地质调查评价结果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指标密切结合,整体地考虑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这是将地质成果及时转变为影响城市发展重大决策的有效信息,实现城市地质与城市国民经济系统融合的必由之路。
要使以往的城市地质工作向前走一步,城市地质综合研究有必要在资源系统的承载力、地质环境容量的评价和地质灾害预警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资源系统的承载力评价不是孤立的地质资源评价,而要从各种资源的联系、组合关系,本着人地系统整体协调的原则来评价城市资源系统的承载力,结合城市国民经济系统对资源多样性的需求,提出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策略和方式。
地质环境容量的研究需要对地质环境诸要素进行脆弱性分析,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综合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在既定资源、地质环境背景下,提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人口、经济发展规模及城市(城市化)发展方向。
地质灾害预警以地质灾害风险、影响面、易损性和对灾害的反应等四大要素为主线,进行地质灾害整体风险概率评价。
①地质灾害风险分析:在查明突发性和缓变性地质灾害的成灾条件、诱发因素、发生规律及成生联系的基础上,分析
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潜在的经济损失,提出拟采取的预防措施,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②影响面评估:全面评估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生命、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和危害,引起公众和决策者的重视,以预防取代补救。
③易损性分析:拟包括对地质环境要素脆弱性的分析、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的分析以及城市减灾防灾系统的功能和作用的分析,通过综合评价,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④对灾害的反应评价:综合评价城市减灾防灾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应用GIS进行过程模拟,促进减灾防灾系统的完善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