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道专题:链接城乡公园绿地 串成自然走廊网络

绿道专题:链接城乡公园绿地 串成自然走廊网络

绿道专题:链接城乡公园绿地串成自然走廊网络[日期:2010-12-13]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作者:青松整理发表评论(1)打印中国风景园林网讯“绿道”建设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从今年的广州亚运会我们了解到,广东省正在大规模建设绿道网络。

其实,不单是我们国家,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建设“绿道”网络。

绿道的内涵“绿道”一般有多个含义,交通管理部门把安全、通畅的道路称为“绿道”,而在景观设计中,绿道则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并且绿道概念也在不断的完善、发展。

其概念大致可以理解为,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尚无完整的经验可循。

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根据需要,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

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

珠三角绿道效果图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

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绿道专题:链接城乡公园绿地串成自然走廊网络[日期:2010-12-13]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作者:青松整理发表评论(1)打印绿道的发展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第1阶段(1867~1900年):早期的绿道规划大多数文献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

该规划将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通过阿诺德公园(Arnold Park)、牙买加公园(Jama ica Park)和波士顿公园(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绿地系统联系起来。

该绿地系统长达25 km,连接了波士顿、布鲁克林和坎布里奇,并将其与查尔斯河相连。

其后,Charles Eliot扩展了他的思想,将其绿色网络延伸到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范围扩大到了600kin ,连接了5条沿海河流。

第2阶段(1900~1945年):景观设计师的绿道规划这一阶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们从事了一些绿道的规划。

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兰的纪念Lewis和Clark的广场规划完成了64km的环,后来被规划师扩展到225km。

EliotⅡ所完成的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的开放空间规划。

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泽西州兰德堡镇(Radburn Town)的绿色空间和绿道规划。

与此同时,国家公园管理署(NPs)进行了大量的公园道(Parkway)的规划实践,如蓝桥公园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环保运动影响下的绿道规划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的环保运动蓬勃开展,并形成了3个绿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学者。

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进行自然和文化资源制图的时候,发现大多数重要的资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两侧,并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遗产道规划(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 1) 。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着的《设计结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点讨论了河流廊道的规划。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 achusetts)领导的大城市区域风景规划模型(METLAND)研究小组更加注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绿道运动的命名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报告强调了绿道给居民带来的接近自然的机会。

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义了绿道。

在北美,这一阶段有上千个绿道的规划和实践项目,但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大多数仅限于项目总结。

第5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绿道成为一个国际运动这一阶段,绿道运动蓬勃发展,世界上有数干个国际、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

在理论研究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着,召集了不少绿道的学术会议,并出现了有关绿道方面的博士论文。

有关绿道的互联网也铺天盖地。

绿道在中国绿道在国内逐渐流行,是近几年的事情。

目前,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市已经在小范围的局部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有关绿道的探索,为绿道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如深圳市规划在盐田区打造一条连接沙头角、盐田港到大梅沙滨水海岸线、长达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车道,将山景、海景、港口、生态岛、海鲜街等主要景点元素有机串联,沿路设计了自行车驿站和租赁点,提供停放、零售和简易餐饮服务等,沿途的房地产商业项目也因此得到价值提升。

广州市绿道规划图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珠三角2010年将全面启动绿道主线建设。

根据规划,广东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

同时,各市将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与6条区域绿道相联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市和乡村的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

2012年后引导珠三角绿道网向省内东西北地区延伸。

珠三角区域绿道主线串联200多处主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

国内其他地方的绿道建设情况:武汉市明年倾力打造城市“绿道”福建泉州筹建生态绿道温州45公里网状绿道将串起绿地成都绿道展示第一站:新华公园浙江嘉兴生态绿道试验段昨开工建设江门:3年建成200多公里绿道其他国家绿道建设英国英国伦敦在规划设想逐步通过一些林荫道、绿化带、景观带等将伦敦的这些大型开放空间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绿色的珍珠项链。

从伦敦往牛津、剑桥的途中,其周边的环城绿带和生态控制用地的宏大规模、优美环境、清新空气、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环城绿带是伦敦绿色空间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世界建设城市环城绿带的最成功典范。

环城绿带概念是1938年环城绿带法确定的。

环城绿带宽约8-16 km,在大伦敦范围内超过90 000英亩,占大伦敦面积的23%和大都市绿带的15%,其中83%属于公开使用,绝大部分用于农业,其中约4700英亩是郊野森林,并与周边各郡的生态控制绿带成为一体。

同时在环形绿带基础上又有多条绿带呈楔入式分布,促进市区与郊区空气的交换,改善城市地区的小气候状况;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这里既有人工饲养的牛马羊等,也有成片的鹿群、野兔等在绿野中栖息,伦敦环城绿带和楔形绿地提供了重要的野生生物生境和野生生物廊道,对伦敦自然保育具有重要意义。

大伦敦属于丘陵地区,郊外绿地的一些至高点提供了开阔的观景视野,展现出如画的风景。

此外,彼此接近的开敞空间,通过有路标的人行道和其他步行路连接成整体, 穿越居住区和其他建筑密集区域,构成“绿链”,并通过高密度的绿化措施,增加开敞空间的可进入性和环境质量。

伦敦各区镇已在可能的地域保护、创建和管理绿链。

据介绍目前伦敦东南部的绿链已经建立,而其他部分正继续建设。

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公认最早的绿道是1867至1900年的规划先驱奥姆斯特德的作品“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被视为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绿道,激起了美国众多景观设计师热烈追捧。

日本串起名山大川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仍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日本对国内的主要河道一一编号,加以保护,通过滨河绿道建设,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同时,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新加坡促进社会和谐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

通畅的、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户外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为多民族社会的和谐融合创造了物质基础,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

美国刺激经济增长美国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

该绿道总造价约3亿美元,全部建成后可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800万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德国推动旧城更新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7个绿道计划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

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

鲁尔区成功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并在2005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