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森林资源现状生态学1101班赵蓉蓉A03110210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
也就是说,森林资源是一定区域内生物资源的综合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没有森林,水从地表的蒸发量将显著增加,引起地表热平衡和对流层内热分布的变化,地面附近气温上升,降雨时空分布相应发生变化,由此会产生气候异常。
森林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重要作用。
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贮藏在生物体及周围土壤里的碳释放了出来。
大规模森林砍伐通常造成严重的水土侵蚀,加剧土地沙化、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我国森林资源中国古代森林资源丰富,且分布很广(熊大桐,1989)经历了漫长的传统经济,森林面积随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而缩减,森林消耗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包括焚林狩猎、毁林开荒、燃料消耗、战争破坏及其他掠夺性质的开发(樊宝敏,2001)。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5%(原林业部资源和林政管理司,1997),是当时少林国家之一。
即便如此我国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以满足工业发展的能源需求和资源需求。
在1981~1995年之间,木材产量为90180万m3,而在1849~1980年之间,木材产量只有106908万m3。
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消耗与日加剧,森林资源开始缩减。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和政策格局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在紧跟世界步伐的同时,不断的自我调整。
林业发展从以前的“以经济产业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之后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有力的促进资源的保护(如退耕还林)。
自此森林资源的消耗有了一些好转。
第七次森林资源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
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
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为12.0%,其中以台湾省为最高,达70%。
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4省、区,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我国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由南往北递减,这种水热分布规律决定着我国森林的地理分布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自然历史条件差异较大,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林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特征。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一)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珍贵、稀有树木繁多。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北到南跨越的五大气候带,适生着不同种类的森林植物,形成了中国森林类型多样,森林植物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的特色,在世界植物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全国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等多种森林类型。
据统计,世界上有木本植物约两万余种,中国约有八千余种,其中乔木树种即达两千余种。
(二)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数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从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可知,无论是森林面积还是蓄积,其绝对数值是很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
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1990年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居第五位;林木总蓄积列第八位。
其次,按人均占有量分析,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4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4公顷的17.8%。
全国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为8.622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71.8立方米的12%。
(三)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亟待调整。
森林资源结构状况,客观地反映了森林资源的特点,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分析,无论是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均存在不尽合理的状况。
(四)林业用地分布差异大,林地利用率、生产力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残次林相比重大。
林业用地分布不均,占土地面积比重差异大。
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表示可能用于发展森林资源的土地潜力。
全国林业用地面积共2.63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27.4%。
林地利用率低,有林地所占比重小。
我国现有2.63亿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仅1.34亿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0.9%。
森林生产力较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
全国林业用地每公顷平均蓄积为41.81立方米。
林分每公顷平均蓄积为83.65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114立方米的73.4%。
森林经营管理粗放,残次林相较大。
我国现有森林除西南地区的滇西北和川西、藏东南部等林区还有成片原始林分布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已逐步演替为次生林(人工造林除外),其中相当部分森林,由于经营粗放,管护不当,森林资源屡遭不合理采伐,有些受自然灾害破坏后,形成了低价的残次林分,次要树种占据优势,树木生长稀疏,单位面积蓄积很低。
(五)人工林面积大、发展快,但质量有待提高,扩大森林资源有潜力。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绿化造林事业,经四十余年努力,人工林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除了中间有部分已达采伐利用期的森林进行了主伐外,现保存的人工林面积达3425万公顷,占全国现有的有林地面积26.7%,超过了1/4。
其中人工林林分面积达2137万公顷,占全国林分面积的19.7%,近1/5;人工林林分蓄积7.12亿立方米,占全国林分蓄积的7.83%。
中国森林资源资料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发布日期: 2010-10-25 09:16:09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一、基本情况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
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
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
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
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
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
有林地中公益林所占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
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
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从本次清查结果看,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
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
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
森林可采资源少,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
三是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
清查间隔五年内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第六次清查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
四是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
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四、对策措施今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