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

《能源产业研究报告》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其中,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得资源者得天下。

在全世界矿产品巨大的需求量面前,哪家企业第一手掌握资源,哪家企业就迅速发展。

而新能源更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人类的绿色未来。

在能源领域如何选择机会进入,为中南控股持续稳定发展作好铺垫,这将是本报告揭示的核心命题!和君创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二零零八年六月摘要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能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产业价值:在宏观环境和投资大力拉动下,中国能源产业超常规发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很大产业价值!产业增长动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政策法规支持、技术突破所带来生产成本下降以及常规能源特别是石油价格高企、中国可持续发展要求等因素。

产业机会:太阳能领域的投资机会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太阳能住宅开发领域;其二、太阳能应用领域;风能领域的投资机会主要是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风电场的承包领域。

生物质能领域目前在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领域比较成熟。

矿产投资可以考虑在西部矿产资源丰富集中的地区参股已生产的矿业企业,或者投资勘探部门直接获取矿业权,寻找其他合作伙伴分散风险。

中南进入能源产业的策略建议:(1)风能产业投资机会:选择合适的时机进入风电场工程承包领域,带动风机设备制造业务,在制造领域应以风机零部件为切入点,尤其是电机和叶片;可以考虑通过收购兼并成熟企业进入风电产业,风投风电核心零部件技术,介入风电大型设备的技术开发,与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研发进行对接。

(2)太阳能产业投资机会:在制造领域应以太阳能应用为切入点,包括太阳能电源、太阳能充电器等;在工程总承包领域应以为企业或地区建设小型太阳能电站为切入点。

(3)生物质能产业投资机会:建议采用关注的态度,选择产业变化带来的契机,条件成熟后可以考虑从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两个领域切入。

(4)矿产领域投资机会:建议开展矿业投资成为战略投资者。

中南控股在缺乏矿产投资经验、矿业专门人才、矿产生产技术和矿业市场渠道的前提下,不宜采取大量融资的手段,直接投资控股矿产资源或矿业企业,而应选择相关薄弱环节,以小资金投入,获得长期利益。

中南控股选择的矿业合作伙伴可以是:(1)拥有好的矿山(地质资料准确、真实);(2)拥有探矿权、开采权;(3)对方可以是产出成品的企业、项目。

可以首先考虑对有自身技术优势的地勘单位投资联合经营,进行合作勘探、合作开采。

如果合作伙伴在地勘方面有重大发现,中南投资就有可能会迅速壮大。

第一部分能源产业发展气象一、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发展期阶段。

这一阶段呈现如下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趋势,科技进步加速化趋势,资源配置市场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趋势。

科学发展观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考虑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要考虑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我们不能奢侈地消费地球上的资源,也不能因为面临资源问题而影响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根本的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工业化进程中人均累计的资源消费水平,缩短工业化进程,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强调: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必须坚持把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2)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

(3)搞好能源发展合理布局,兼顾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综合考虑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合理配置,促进能源与交通协调发展。

(4)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于国内能源的勘探、开发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能源资源的合作与开发。

(5)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无论是能源开发还是能源节约,都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强化科学管理。

(6)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的承载力,努力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7)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搞好能源供应多元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8)制定能源发展保障措施,完善能源资源政策和能源开发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能源投入力度。

深化改革,努力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能源管理体制和能源调控体系。

3、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工业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基础性、竞争性和公益性等多重特征。

能源的可持续供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能源问题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能源资源、生产和贸易对国际政治、外交和军事格局也有着深远影响。

能源紧缺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的问题。

能源和农业、交通一道成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重点。

二、我国能源产业进步和差距并存1. 能源产量大幅上升,但供需缺口仍然很大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能源产量迅速上升,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缓解了长期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

一次能源产量由1978年的62770万吨标准煤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160300万吨标准煤。

能源生产总量、原煤、原油、发电量产量在世界的位次分别由1980年的第3、第3、第6和第6位变为2007年的第3、第1、第5和第2位。

但可以看出,从1992年开始,能源供给与需求间即开始出现缺口。

事实上,自1993年开始,我国即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出现煤、油、电、气等资源的全方位的短缺。

见表,其中,需求栏是按“趋势照常法”预测的数值,即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不做政策、措施的强化努力。

括号里的数值是表示考虑到环境承载力的理想值。

表2020年能源资源供需平衡表2.能源生产、消费多元化,优质能源地位上升,但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的主体就绝对数量而言,能源生产、消费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光能、水电、核电等新型、优质能源的地位上升。

但总体而言,煤炭仍然占据着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的主体地位。

3. 能源设施建设量增多,但能源供需关系波动较大自1978年以来,我国能源设施从装机容量、输送管道而言都大幅增多,但受宏观调控、经济周期的影响,能源供需关系波动较大,对经济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自1992年第一次出现供需缺口以来,我国能源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缺口一直是不断扩大的。

但1997年我国能源供需关系发生转折性的变化,能源供应短缺的局面有所缓解,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是出现前所未有的能源供应相对过剩。

而以后错误的判断形势,停、缓建了一大批能源基础设施,2000年以后能源供应再度出现局部、季节性的紧张。

2003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对能源的需求剧增。

然而,受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的影响,2003年后开工建设的大部分设到2006年才开始完全发挥作用。

4. 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国际差距仍然很大以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为表征,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意义。

单位产值能耗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至2007年的2.68吨,年均节能率为5.6%,下降50%。

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7的17年间,我国累计节约能源约7亿吨标煤,能源消费以年均3.6%的增长速度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7%的增长速度,节约的能源消耗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50万吨。

而从1990到2007年,几个高能耗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下降。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异仍然显著。

以同期汇率计算,我国2007年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1274吨标准煤,分别比世界水平、美国、欧盟、日本、印度高2.4倍、2.5倍、4.9倍、8.7倍和0.43倍。

见图。

可见,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还远高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

图2 世界各国单位产值能耗对比分析三、我国能源产业现状机制我国能源现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能源资源制度等方面来解释。

1. 社会经济发展因素(1)宏观体制改革拉动需求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财税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

1994年,为激励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促进经济发展,中央政府本着“责权与事权”一致的原则,将大部分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各地方竞相发展附加值高的加工业。

这些加工业多数都是高耗能的加工业,因此,拉动了对能源资源的需求。

(2)我国进入重工业化时期,对能源需求加大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阶段。

这一阶段正是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的时期。

从目前的工业化进程以及近几年工业的发展情况看,我国进入了重化工阶段,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加快。

近年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部门也主要是石油石化、钢铁、建材等资源消耗比较高的行业。

可以预见,在未来工业化进程中,高能耗的工业部门仍将是我国能源需求的重要增长源。

(3)城市化进程加快,拉动能源需求2003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40.5%,比2000年增加了4.3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增加1.4个百分点。

但是,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率仍低近15个百分点。

未来一个时期,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是必然趋势。

城市化进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新增1300万城市人口。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是农村居民的2.7倍,城市化将使能源需求大大增加。

(4)消费升级,拉动能源需求按照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人民生活水准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小轿车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积等指标都将大幅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