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感恩、礼敬)感恩:家庭教育,教什么可以长养本善,构筑孩子一生的幸福?感恩禅修:让我们合上双眼,一起来回忆从少年到现在,这一路走过来,所有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有我们的父母,有我们的长辈,岳父母,有我们的兄弟姐妹,有我们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有我们参加工作以后的领导,有我们的授业恩师,有我们的伙伴,有我们的亲密爱人。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今天会怎么样?我们是怎样的从一个惘懂少年而成人历事,我们是怎么从愚昧无知,而开始渐渐有了智慧,我们可以很体面、很尊严地在这个社会生活,那是多少人的心血。
他们在看着我们,在期眼着我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我们可曾回头,想起这些往事,想起教我们写字的老师,帮我们批改作业的老师,送我们读大学的老师,培养我们懂事的老师,想起全心全意在支持我们事业的家人,没有抱怨;想起这一路上,总能向我们伸出温暖双手的、给了我们帮助,给了我们智慧,给了我们关怀,给了我们鼓励,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技能,给了我们道路和方向,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我们有了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有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这一切一切,从哪里得来的呢?那就让我们的心沉浸在感恩的世界里,静静地、静静的去回想这一路上那难忘的一幕,回想这美丽而庄严的生命,回想风雨雪阻同行。
我们放下了抱怨、放下了自责,放下了挑剔,也放下了冷漠,放下了种种的不如意、不开心,虽然他们为我们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他们是爱着我们的,可能他们爱我们的方法没有那么柔和、那么细致,可是他们哪一个不在盼着我们成长,盼着我们走向的人生幸福。
那些难忘的事回到心间,看到那个美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们挽着手,我们互相鼓励,我们从不嫌弃,我们很知足,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而知足,我们所得到的是他人费尽了心思所给予的,为了让我们的心沉浸在感恩的世界里,静静地、静静地……写出十个我们生命中感恩的人写下他们为我们而付出的那些难忘的事让我们的心,沉浸在感恩的世界里,静静地,静静地……思考:感恩心,给我们的人生,会带来什么?关于子女教育:1、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可以对治孩子内心的哪些习性?2、有感恩心的少年,未来人生会如何,得到哪些利益?别忘记了说声谢谢:不懂感恩的少年,在社会生活中会表现出怎样的特征?未来人生会如何?感恩心是如何长养出来的?知恩——感知、忆念他人对自己的好。
报恩——真实地表达、行动,报答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在家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有哪些方法?感恩得善缘,感恩得智慧,感恩得加持,感恩得福报。
感恩和家庭,感恩和亲朋,感恩和仇怨,感恩和同行。
感恩息分别,感恩化嗔恨,感恩生惭愧,感恩生欢喜。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它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它增进了你的见识。
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它消除了你的业障。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它教导了你应自立。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它强化了你的能力。
感激斥责的人,因为它助长了你的定慧。
因为它们使你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所以要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
感恩法则:凡是你感恩的,你即将得到更多;凡是你觉得理所当然,它即将离你而去诚敬: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论语·季氏》弘一大师向印光大师请教,印祖开示: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
……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
其可得乎。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
——《左传》星云大师:台湾佛光山高僧,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佛光山开山宗长,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2010年1月13日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终身荣誉奖。
大师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则有数百万之众。
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为世界总会会长。
在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地区协会,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
过去大陆的丛林教育非常传统,在聆听长老开示时,必须双手合十,如果讲话开示好几个钟点,等到放掌时,手已僵硬不堪。
训练最严格的时期要算是在受戒的时候,我们常常在凹凸不平的石子地上一跪就是五、六个小时,起身时,地上的小石子都深深地嵌进肉里,两脚酸麻就更不在话下了。
纠察师手拿杨枝,如影随形地跟在我们后面,一个动作不合标准,便是一顿鞭笞。
试问今天的学子是否也能忍受这种严格的教育?而在平常,打骂棒喝也时常发生,可是从来没听过有人埋怨叫苦。
记得有一回,我向家师禀告学院一位教授推荐我去读“国立教育学院”,家师听罢,骂我:“混蛋!怎可到社会念书?”还给了我两个耳光。
事后我丝毫不感到生气,想想自己也的确混蛋,怎么会想到社会上去念书。
反观时下许多青年贡高我慢,动辄反抗,真是令人担心,他们如何在大时代中迎接各种挑战呢?赵诚的故事:思考:1、赵诚是如何恭敬他的老师的?2、他的谦虚、礼敬对他的人生有什么利益?3、从他身上,您感悟最深的是什么?没有诚敬心,不是求道人。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印光大师懂得尊重身边每一个人:有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去公司,孩子一直流鼻涕,她就拿出纸巾给他擦鼻涕。
擦完鼻涕随手便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
这时在旁边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什么也没有说。
女士又把一张纸丢在地上,老人还是静静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
当女士再次把纸巾丢在地上时,老人依然没有说什么就把它放进垃圾桶里面。
可这位女士瞥了一眼老人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的话,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像那个人一样,要干这些脏的活,被人瞧不起!”老人这时候走过来,说:“这里是某某公司,只有公司职工才可以进来,请问您是怎么进来的?”妇女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公司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了,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出来一位青年,老人说:“我建议你重新考虑一下营销部经理的人选是否合适。
”青年尊敬地回答:“好的,我会慎重考虑您的建议。
”原来,那清洁工是公司的总裁!最后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孝经》哪一件事对我们成长更加有利?1、嘲笑别人的过失?2、夸耀自己的能力?3、反省自己的问题?希尔顿饭店第一任总经理的故事: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走进一间宾馆的大厅,想要住宿一晚。
无奈饭店的夜班服务生说:十分抱歉,今天的房间已经被早上来开会的团体订满了。
若是在平常没有空房的情况下,我会介绍二位到我们的联锁旅馆,可是我无法想象你们要再一次的置身于风雨中,你们何不待在我的房间呢?它虽然不是豪华的套房,但是还是蛮干净的,因为我必需值班,我可以待在办公室休息。
这位年轻人很诚恳的提出这个建议。
老夫妇大方的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对造成服务生的不便致歉。
隔天雨过天青,老先生要前去结帐时,柜台仍是昨晚的这位服务生,这位服务生依然亲切的表示:昨天您住的房间并不是饭店的客房,所以我们不会收您的钱,也希望您与夫人昨晚睡得安稳!老先生点头称赞:你是每个宾馆老板梦寐以求的员工,或许改天我可以帮你盖栋宾馆。
几年后,他收到一位先生寄来的挂号信,信中说了那个风雨夜晚所发生的事,另外还附一张邀请函和一张纽约的来回机票,邀请他到纽约一游。
在抵达曼哈顿几天后,服务生在第5街及34街的路口遇到了这位当年的旅客,这个路口正矗立着一栋华丽的新大楼,老先生说:这是我为你盖的旅馆,希望你来为我经营,记得吗?这位服务生惊奇莫名,说话突然变得结结巴巴:你是不是有什么条件?你为什么选择我呢?你到底是谁?我叫做威廉.阿斯特,我没有任何条件,我说过,你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员工。
这旅馆就是纽约最知名的希尔顿饭店,这家饭店在1931年启用,在这家酒店入住当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各国的达官贵人来纽约下榻的首选。
当时接下这份工作的服务生就是乔治波特,一位奠定希尔顿酒店高贵地位的首任总经理。
毫无疑问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可是如果当天晚上是另外一位服务生当班,会有一样的结果吗?我们每天都充满着许许多多的机会,每一个机会都可能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也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帮助人的机会,学习对每一个人都热情相待,学习把每一件事都做实做透,学习对每一个机会都充满感激,我相信,我们就是自己最重要的贵人。
诚敬——机缘——明师、贵人不诚敬——保身——小人、奸恶毛泽东礼敬老师的故事:魏王拜师:稻盛和夫——《六项精进》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谦虚,不要骄傲;3、要每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关于子女教育的思考:举一个您知道的身边人物事例,说明谦虚礼敬与傲慢无对于人生命运的重大影响?读书思考:1《弟子规》出则悌这一章在讲什么?关于子女教育的思考:2、陈列一下,孩子走向社会之前,必须学会哪些礼节?3、礼者,敬而已矣,如何培养孩子的诚敬之心?敬听的好习惯:耐心倾听到对方的心声;仔细体会说话人的难处与苦处;避免对事实的质疑和争辩;真诚,设法节制你的看法;不要打断别人的话,避免把自己的情绪卷入谈话当中。
学会倾听,就相当于多了很多耳朵帮我们听。
父母长辈的人生经验才能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挫折呀。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呀!1、学→明理2、习→力行3、养心4、立命作业:1、把今天上课的思考以及本周与孩子、家人力行的心得整理成文字,电子版于12月13日前发给组长。
2、阅读《细讲弟子规》第13—16课(学以致用,对照改过)3、身体力行——正己选择出则悌中的一句话,每天坚持力行,晚上临睡前反省,是否做到,做得如何。
身体力行——化人一周内教会孩子一样生活常用礼。
(礼仪内容标准、如何教,借助传统文化书籍和课上内容,自主思考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