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源(蓄电池)公司资源管理制度

电源(蓄电池)公司资源管理制度

电源(蓄电池)公司资源管理制度
1资源提供公司应确定提供在实施、保持一体化管理体系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状况,预防、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等方面所需的资源。

1.1资源可包括:员工、信息、供方、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及资金等;
1.2资源管理:公司制定人力资源、信息沟通等控制程序,对人员、信息、设施和工作环境等做了相应的规定。

2人力资源
2.1总则公司建立并保持《培训控制程序》,对从事影响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及生产经营工作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及考核方法进行识别和控制。

2.2能力意识和培训
2.2.1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对全公司培训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后编写培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并组织实施,建立培训档案。

培训计划中应包含高层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应覆盖质量目标/质量管理/质量促进/质量成本/质量信息/质量保证的工具和方法、产品安全性等内容。

2.2.2由人力资源部编制《培训控制程序》,对以下各类从事企业设计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开展教育培训,不断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和提高员工素质,确保满足其岗位需求的能力:
a.QS9000/ IS09001/IS014001/OHSAS18001 标准培训;
b.质量管理办法及统计工具培训;
c.对于特殊工序的工人及检验员以及从事内审工作人员必须接受了相应的培训
后,持证上岗;
d.对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技术方面的培训(如FMEA、SPC、检验与测量技术、统
计实验策划、能力调查、质量控制图技术、体系过程和产品审核、供方评价、解决问题的技术、数据分析方法);
e.对于新上岗/转岗人员、短期合同工、外借劳动力,组织相关培训;引入新的或更改了的过程,工作流程等时,与之相关的员工应进行相关工作培
训。

2.2.3培训措施可以采用公司内、公司外脱产、业余授课、自学等多种形式。

2.2.4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评价培训的效果;确保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都能树立质量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为公司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和指标做出贡献。

2.2.5公司制定《员工岗位标准》,确认从事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人员的能力要求;每年对各级管理人员能力、意识和培训等情况进行分层考核,确保员工的能力、意识、教育等满足本岗位的要求。

2.2.6所有的培训情况及特殊工序人员、检验人员的资格考试均由人力资源部进行记录备案。

2.2.7人力资源部依据法规要求,企业实际情况,对从事特殊工序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资格的归口管理,并进行有效资格考核,并保存相关资格资料。

3基础设施
3.1公司应识别和适时提供并维护所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

a.生产、生活临设和相关的设施。

b.与过程相关的各种设备,如:机械、设备、工具、仪器与自动化办公有关的配
置等。

c.与环境保护和安全相关的设施。

d.必须的交通、运输和通讯工具。

3.2本公司制定和实施《生产设备控制程序》、《工装模具的控制程序》对设备、工装、模具进行有效的有计划的全面预防性维护,并为机器/设备等维护提供适当资源,并且标识所有关键设备。

全面预防性维护包括:
a)实施《生产设备控制程序》、《工装模具控制程序》规定进行计划性维护活动。

b)按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期进行设备维护。

c)进行预防性维护——方法可包括对有关项目的评审,如制造厂建议的检查内容、工具磨损情况、正常运行时间的优化等的评审。

d)对设备、工装和仪表进行防护和在搬运、贮存时进行适当的包装。

e)对关键设备维持最小量的备件,以便需要时的随时获得。

f)确定、评估和改进维护的目标。

g)对所有的生产设备、工装和模具保养后均须验收并做好记录,保养工作由机器/设备操作人员负责或机修人员实施。

h)对所有生产设备建立档案,以便识别设备薄弱环节和及时预防失效。

i)对于“特殊过程”的设备的保养须特别注意,适当增加频次。

4工作环境
4.1公司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办公和生产作业场所进行识别、确认,为员工提供符合性的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环境要求,应考虑:
a.配置适用的暂设和办公场所,防晒、防潮并进行适当的装饰装修;
b.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如适宜的工作方法,配置必要的通风、照明和安全防范
设施;
c.安全防护措施的使用和人体工效学的应用等。

4.2生产现场的清洁
为了防止弄脏、损坏和混淆,车间须确定保持环境条件与工作内容和产品相适宜,保持生产设施处于清洁、有序的状态,并清理生产产品的现场,贯彻5S 要求并使现场达到如下要求:
a)对生产现场整齐和清洁的责任作出规定;
b)运输和工位器具须清洁、完整;
c)工作和检验场地须清洁、明亮;
d)物流须清晰、整齐、尽可能同步
e)有清晰的标识(如运输线路);
f)采用合适的废物箱;
g)合适的仓储条件。

5相关/ 引用文件《部门及员工岗位职责标准》《培训控制程序》《生产设备控制程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