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1章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三、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制约 A.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经济可行性的矛盾 B.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矛盾 C.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效益与风险的矛盾 D.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成本与新增效益的矛盾
四、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A.性质:技术经济学是属于经济类的科学,但它是介于技术 科学与经济科学之间的一门讲求经济效益的应用性、交叉性 的边缘科学。它从经济的角度去考察技术方案的实用性、可 行性、先进性和合理性,目的是使生产技术更好地、更有效 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相渗透的学科, 是以特定的技术科学为基础、研究经济问题的学科,是软科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经济发展
1.经济及大经济观
经济的含义: 其一,经世济民,治理国家;其二,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 称,或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等;其三,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四,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其 五,节约或节省,含效益之意。
二、经济发展
1.经济及大经济观
大经济观:是视经济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大系统,系统内各 生产力要素协调组合,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序运行,形成经 济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与体制。 大经济观特点:(1)科技化;(2)信息化;(3)系统化; (4)效益化。
发展员在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经济和产业技术经济 研究、区域技术经济研究以及技术管理和工程管理 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 二、技术经济学发展的新领域 ▪ 技术经济学发展的新领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
面:
▪ (1)区域和产业技术经济 ▪ (2)经营管理技术经济 ▪ (3)消费技术经济 ▪ (4)互联网技术经济
率最大化标准、 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最大化 标准、 经济效益最大化标准
四、经济效益的评价体系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的
的定义
表达式
经济效益择优标准
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静态方 法
动态方法
纯经济效益= 标准1. 纯经济效益最 所得-所费 大化标准
四、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3.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A.系统分析法 B.方案比较法 C.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第四节 经济效益理论
一、经济效益的含义 二、经济效益的表达式 三、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四、经济效益的评价体系
本节重点: 经济效益的含义、评价标准、评价体系
一、经济效益的含义
▪ 1.经济效果
经济增长可分为体现型经济增长和非体现型经济增长两类。
C.技术创新:是创新者将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用于工业化生 产并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一系列活动,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 的实际过程。
技术创新包括:a.新产品的生产;b.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 过程中的应用;c.新资源的开发;d.新市场的开辟;e.采用新的企 业组织形式。

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投资额/设计生产能力
▪ (2)比值表示法的特点:

计量单位可以相同,也可以采用双计量单位;

相对数。
▪ (3)衡量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计量单位相同时:经济效果≥ 1
▪ (4)比值表示法的缺点:

不能直观反映经济效果。
二、经济效益的表达式
3.差额—比值表示法
▪ 表达式: 经济效果=

成果与消耗之比。

或:产出与投入之比。
▪ 2.经济效益

经济效果中所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与劳
动耗费的比较。
▪ 3.正效益与负效益

正效益:有效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

负效益:无效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
二、经济效益的表达式
▪ 1.差额表示法
▪ (1)表达式: 经济效果=成果–劳动消耗

如:利润额=销售收入– (销售成本+税金)
狭义技术:物化形态的硬技术
广义 技术
硬技术 软技术
一、技术与技术进步
1.技术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与科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 技术既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手段,又是改造自然的产物, 在本质上反映着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技术的任务是改 造客观世界;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 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 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 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应用知识与需要的研究。
▪ (3)因素论
▪ 此观点认为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过程和经 济活动中的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通过对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分析,把二者有机结 合,达到矛盾的统一。
▪ (4)增长论
▪ 也称资源论,主要观点认为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合理 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规律的科学,研 究重点是资源的最佳利用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作用。
二、经济发展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人口平均的实 际产出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 值(GDP)或国民收入(NI)以及它们的人均数值来衡量。
经济发展: 指经济增长中伴随着的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
▪ (2)差额表示法的特点:

计量单位相同,计算简单,直观(绝对数)
▪ (3)衡量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经济效果≥ 0
▪ (4)差额表示法的缺点:

不能确切反映不同规模水平技术方案的经
济效果的高低。

二、经济效益的表达式
2.比值表示法
▪ (1)表达式: 经济效果=成果/劳动消耗

如:合格品率=合格产品数量/产品总数量
A.科学技术的指数效应
科技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的变革效应
C.科学技术的渗透效应
三、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 A.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动力 B.经济发展决定着技术发展的方向 C.经济发展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 D.经济发展改善着技术进步的条件与环境 E. 经济发展拉动了对技术的需求
一、技术与技术进步
2.技术进步
工业技术进步的含义: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革工艺,提高劳 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包含:(1)技术攻关;(2)技术开发;(3)技术引进 及消化吸收;(4)技术改造;(5)标准和质量工作;(6) 科学管理和决策;(7)人才培训和智力开发;(8)技术咨询 和诊断;(9)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10)新技术的推广; (11)国际技术经济合作。
成果-劳动耗费 劳动耗费
▪ 也可用百分率表示法:
经济效果=

果- 劳动耗 劳动耗费

100%
例如:成本利润率=
利润额 成 本 额 100%
=



入( - 销售成 成本额




100%
三、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
▪ 1.经济效益可行性标准 ▪ 纯经济效益>0,或,经济效率>1
▪ 2.经济效益择优标准 ▪ 纯经济效益最大化标准、(纯)经济效
本节重点: 技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一、技术与技术进步
1.技术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技术的含义: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 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验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 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它包括实验技术、 生产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具体表现为硬技术与软技术 的统一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第二节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一、技术经济学界对于学科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观 点
▪ (1)效果论 ▪ 效果论认为,技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技术实践的经
济效果的科学,研究重点在于运用技术选择和经济 评价的原理方法,在多个技术方案中选取经济效果 最佳的方案。 ▪ (2)关系论 ▪ 该观点认为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和经济相互矛盾、 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的科学,重点是研究技 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以取得最佳的效 果。
一、技术与技术进步(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项目
科学
技术
目的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形态
纯知识形态
物质形态或知识形态
与生产的关系 间接,属于潜在生产力 直接,属于直接生产力
对经济的作用 不能完全确定,较长远 确定明确
选 题 自由探索
目标明确
研 究
方法
归纳分析、逻辑推理、想 象力、数学工具较为重要


技术选择分宏观技术选择和微观经济选择。
(3)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进而 获得经济增长的科学
A.经济增长:指在一国范围内,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 增长,通常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表示。
B.技术进步:指在经济增长中,除资金和劳动力两个投入要素 以外所有使产出增长的因素。即经济增长因素中去掉资金和劳 动力增长外的“余值”。
证方法 ▪ (2)80年代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
分析论证方法
▪ (3)技术经济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与改革开放进 程基本同步
▪ A.80年代我国技术经济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主要 争论
▪ 学术方面的争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技术经济学与生产力经济学的关系。 ▪ 二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B.90年代我国技术经济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主要
▪ (5)综合论
▪ 该观点对上述多种观点的概括综合。这种观点认为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技术的经济效果;技术 和经济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关系;技术进步促进 经济增长规律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