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
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
卷尺和测绳
五.学习时间:
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我能填
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
2、我知道1米=()厘米
3、我能填:2米=()厘米300厘米=()米
5米=()厘米
认识毫米:
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厚是()厘米。
3、读教材第21-22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作什么单位。
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长度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得出1厘米=()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
(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4、我知道生活中()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课中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
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本节我学会了:
.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练习一第1-3小题。
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 ]来表示;1厘米=[ ]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 ]毫米。
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
蜡笔长60()跳绳长200()
课桌高70()粉笔长75()
7)、书的厚度用()作单位
6.课后反思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3、5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测量、操作,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加深,建立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教会学生会测量和画线段。
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还有待改进、调整的地方,比如:
1、在教学的估测时,时间过长,应该尽量缩短时间尽快进入主题。
2、本节课在估测数学课本长、宽、厚有多长方面比较薄弱,学生说到微米、分米、米的时候我没在及时的回应,如果生说到书本的长有7米时,我应及时让学生比划一下,效果会更好。
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抛出的问题回答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在曾老师班试听课,我一个问题出去学生不会乱答,也没
有出现答课外的知识,所以上出的效果也不一样,掌握孩子的学情很重要。
3、由于估测时间有点长,导致后面练习题太少。
作业的反馈情况可以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得还课堂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