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的上升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非常重要。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就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但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涉及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生疑问整理:
苏轼都要睡觉了,为什么看到月光照进来就出去散步?
为什么苏轼说自己是“闲人”?
效果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我是播音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作品的张力,体会到了文言词句的丰富之美、意韵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这样的朗读把学生推向了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情境。
二、走入美景,了解作者。
赏析文中句子,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为了避免阅读的随意性,让学生少走弯路,我课前向学生布置了搜集提苏轼资料的作业,导学铺垫。
这些资料告诉学生苏轼被贬黄州后的文学成就,“黄州成就了苏轼,苏轼又成就了黄州”。
得出:一是苏轼文学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旷达,能够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为。
为下面的理解苏轼的感情打下铺垫。
三、走进情感。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通过设计弹性问题,有助于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
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意蕴的一把钥匙。
”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记承天寺夜游过关测试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二、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3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20分)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因为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多种方式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新课标中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就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个因素,所以在文章文意的疏通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老师点拨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是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
教师要舍得舍弃。
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苏轼借景抒情这一点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对此知识点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把“闲人”这个词向学生解释透彻,如果能解释得更到位,相信学生对于本文的理解和把握将更深。
其二可能是自己出于紧张的原因,自己没有掌握好时间,整堂课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总的感觉,本次一师一优课的录制让我收获了很多,对课堂的把握也更加透彻。
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
但对我而言,我要说的是: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
“本单元的诗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意蕴的一把钥匙。
”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