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2
反向重复序列
ITR
E1
E2
E3
E4
ITR
包装信号
腺病毒的优点
1.基因导入效率高,对人类安全; 2.宿主范围广; 3.基因转导与细胞分裂无关; 4.重组腺病毒可通过口服经肠道吸收、或喷雾吸 入或气管内滴注; 5.腺病毒载体容量较大,可插入7.5 kb外源基因;
腺病毒载体缺点
1.不能整合到靶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分裂增殖快 的细胞,导入的重组病毒载体,随分裂而丢失的 机会增多,表达时间相对较短。 2.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腺病毒载体表达短暂。 3.有两个环节可能产生复制型腺病毒。
基因治疗与基因工程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
基因治疗:指应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 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
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基因治疗的发展历史
•1966年:安德森提出“基因治疗”概念。 •1970年:美国医生罗杰斯尝试基因治疗精氨酸血症。 •1980年:美国加州大学马丁•克赖恩教授进行人类第 一例真正意义上的基因治疗,未获批准,也未获成功。 马丁•克赖恩教授被誉为“基因治疗的先驱”。 •1989年:美国批准进行5例标志基因的人体转移试验。 安德森被誉为“基因治疗之父”。 •1990年:布利等人进行了世界上首次人体基因治疗的 临床试验,取得初步治疗效果。 •1991年起:国内外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越来越多。
(1)逆转录病毒
Retrovirus
DNA前病毒的结构特征
长末端 重复序列 包装信号
LTR
ψ
gag
pol
env
LTR
产生病毒 产生 产生病毒 调节和 核心蛋白 逆转录酶 外膜蛋白 启动转录
U5 R U3
U3=增强子,R=启动子,U5=转录起始位点
(1)保留病毒颗粒的包装信号而缺失病毒蛋白基因
(2) 辅助细胞株,产生病毒包装蛋白。
包装细胞主要有: ψ—2 PA317 ψCRIP
Retroviral packaging system
PA317 cell gag
LTR Pro therapeuticgene LTR
pol
env
Vector DNA
rRV particles
Retroviral vector pakaging system: Virus producing cells, VPC
(2)基因直接注射技术
5、免疫基因疗法:DNA疫苗,免疫因子基因导入 6、活化前体药物基因疗法 (“自杀基因” ):如 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催化核苷酸类 似物(丙氧鸟苷)磷酸化为有毒中间物,阻断DNA合 成 7、化疗保护性基因疗法:多药抗性基因(MDR-1) 导入骨髓干细胞
(一)基因臵换(gene replacement)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主要缺点
随机整合,有插入突变、激活癌基因的潜 在危险;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容量较小,只能容纳7 kb以下的外源基因。
(2)腺病毒(adenovirus,AV)载体
腺病毒是一种大分子(36 kb)双链无包膜DNA病毒。它 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腺病毒基因组转移 至细胞核内,保持在染色体外,不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 组中。 AV两端各有一个反向重复序列目前作为基因治疗中所 用的AV载体通常是一些复制缺陷病毒,其基因缺失位于基 因组的E1A-E1B或E3区。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示意图
人工脂质体膜具有如下特点:
1. 2. 3.
可生物降解,不会在体内堆积 可制成球状(0.03~50 m),包容大小不同的生物活性 分子 可带有不同的电荷 具有不同的膜脂流动性、稳定性、及温度敏感性,能 适应不同的生理要求
缺点:脂质体介导进入靶细胞内,易被单核-吞噬细胞系 统选择性吞噬、降解。
施373个临床方案,3134人接受了基因转移试验(其中肿瘤方案
234个,受试者2134人);至2002年,400余项基因治疗方案进 入临床试验;2003年,基因治疗药物上市。
重点:遗传病(如血友病、地贫、囊性纤维病、家族
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
性疾病(如艾滋病、类风湿等),而且以恶性肿瘤为
(1)腺病毒产生过程中与293辅助细胞内E1区序列发生同 源重组; (2)腺病毒载体与被治疗的患者体内已感染的野生型腺 病毒,甚至乳头瘤病毒、巨细胞病毒发生重组。
4.靶向性差(特异性差)。
2.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
(1)脂质体介导 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基本原理: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单体与DNA混合后, 可以自动形成包埋外源DNA的脂质体,然后与细胞一 起孵育,即可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外源DNA(即目的 基因)转移至细胞内,并进行表达。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特点
①逆转录病毒包膜上由env编码的糖蛋白,能够被许多哺乳 动物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从而使逆转录病毒携带 的遗传物质高效地进入靶细胞。 ②逆转录病毒结构基因gag、env和pol的缺失不影响其他部 分的活性。 ③前病毒可以高效整合至靶细胞基因组中,有利于外源基因 在靶细胞中的永久表达。 ④包装好的假病毒颗粒(携带目的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 体)以芽生的方式分泌至辅助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易于 分离制备。
三)靶细胞的选择
靶细胞是指接受外源Gene的体细胞 选择靶细胞的原则是: 1)必须较坚固,便于体外培养和进行遗传技术 操作; 2)易于由人体分离又便于输回体内 3)具有增殖优势,生命周期长(能存活几月至 几年,或整个生命周期) 4)易于受外源遗传物质转化。
常见的靶细胞
外周血T淋巴细胞 上皮细胞 内皮 皮肤成纤维细胞 造血干细胞——β 地中海贫血、严重
(三)基因干预
基因干预(gene interference)
指采用特定的方式抑制某个基因的表达,
或者通过破坏某个基因而使之不表达,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1. 反义核酸: 封闭基因表达
2. 核
酶: 裂解特异的靶mRNA
3. RNA干涉技术:
(四)自杀基因治疗
自杀基因治疗 : 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原理 : 将“自杀”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这种基因
(五)基因免疫治疗
通过将抗癌免疫增强细胞因子或MHC基因导入肿 瘤组织,以增强肿瘤微环境中的抗癌免疫反应。
二、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治疗性基因的选择 –基因载体的选择 –靶细胞的选择 –基因转移 –外源基因表达的筛选
–回输体内
治疗性基因的选择
目的基因分类: 直接选择缺陷基因的正常基因,如选择腺苷脱氨酶治 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 间接治疗作用的基因:细胞因子基因、自杀基因、多 药抗性基因等 目的基因来源: 基因克隆、人工合成和PCR扩增
定义:指将特定的目的基因导入特定细胞,通 过定位重组,以导入的正常基因臵换基因组内原 有的缺陷基因。
目的:将缺陷基因的异常序列进行矫正。 对缺陷基因的缺陷部位进行精确的原位修复, 不涉及基因组的任何改变。 技术:基因同源重组
基因置换必要条件:
1、对导入的基因及其产物有详尽的了解 2、外来基因能有效地导入靶细胞 3、导入基因能在靶细胞中长期稳定存在
二、靶细胞的选择
性细胞基因治疗(Germline gene therapy):是在 生殖细胞中进行操作,改变生殖细胞的程序, 这些细胞能将改变传递给下一代,使其后代从 此再不会得这种遗传疾病。 伦理学问题? 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gene therapy):是在体 细胞中进行基因操作,以改变身体已分化细胞 DNA的程序,但这些细胞没有能力将这种改变传 递给下一代,其子孙后代仍会患这种病。
1990年,布利和安德森等人进行了世界上首次人体基因 治疗的临床试验,他们用无害的病毒作为载体,将能产生 腺苷脱氨酶(ADA)的健康基因导入患者体内的细胞中, 用于治疗由于基因缺陷而无法合成具有分解氨基毒素功能 的ADA的4岁女孩,获得了初步治疗果。
1990--1994年,40余项基因治疗方案被批准;至1998年,已实
体内法(in vivo):将宿主注入血流,将治疗性基因以安全有 效的方式带至组织,目前尚未研制成功。
三、基因治疗中基因导入的方法
生物学方法(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腺病毒相关病 毒载体,单纯疱疹病毒载体
非生物学方法 物理方法:显微注射,电穿孔 化学方法:脂质体,磷酸钙共沉淀,其它方法
☻CD/5-FC 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 deaminase, CD )基因,在细胞内将无毒性 5- 氟胞嘧啶( 5-FC ) 转变成毒性产物5-氟尿嘧啶(5-FU)。 5-FU通过竞争性抑制胸苷酸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脱 氧胸苷三磷酸的合成。
2.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 :“ 自杀基因”治疗不仅使转导了 “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在用药后被杀死,而 且与其相邻的未转导“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 也被杀死。
基因治疗研究的重点对象。
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了西方世界首个基因治疗药
物Glybera,该药来自一个很小的荷兰生物技术公司 uniQure,标志着修复基因缺陷的新颖医疗技术的一 个里程碑。该药用于治疗一种极其罕见的遗传性疾 病——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LPLD),预计每名患者 的花费将高达120万欧元(约合160万美元),该药将 创造昂贵现代医药的新纪录
靶细胞的选择须考虑:
1. 2.
3.
4.
最好为组织特异性细胞 细胞较易获得,且生命周期较长 离体细胞较易受外源基因转化 离体细胞经转染和一定时间培养后再植回体内,仍较 易成活
目前常用的靶细胞有:
1. 2.
3.
4. 5. 6. 7.
造血细胞 皮肤成纤维细胞 肝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 肌肉细胞 肿瘤细胞
1.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