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她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交通大学-她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她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超越一个世纪的风采让她格外灿烂;她是中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各个历史时期都独领风骚;她是名流精英的摇篮,拥有华人世界实力强大的校友群。
她的名字叫做“交通大学”,虽然响亮,但却被许多人误解;虽然著名,但却有更多不为人知的辉煌成就。
声翻开落满尘埃的旧书,是否还有久违的馨香;转动老式的留声机,是否还有婉转的乐曲。
从那些古稀花甲的学者口中,我们可以重温那些淡忘了的流年,聆听历史的回声……“记得第一天老师就跟我们宣布:我们交大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校,我们不是培养一般的人,我们是培养天才。
一开始就是这么说的,所以学习上要求很严,要大量地淘汰……”“唐庆诒先生……因为目盲,不能板书,先生讲到哪里就顺口将原文背诵出来。
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讲授的是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他一口气把这首英文诗背了出来,令我们大为折服……”“在他的引荐下,我先后认识了苏步青、朱公谨、周炜良、陈省身等当时数学界的著名人物……如果没有交大朴实无华的学风为我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这些关于往事的只言片语都是交通大学的老校友回忆,他们有人民邮电教材的高级编审员,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著名翻译家,有中科院院士国家科技发明奖获得者,从他们朴实而生动的文字中,我们可以触摸到这所一百一十年历史的名校,历数她星辰一般的往事。
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创立于1896年,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一直独领风骚。
当时清华大学刚刚成立,北京大学等学府还不足以和交通大学抗衡。
交通大学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学府,有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机电类独步天下;有交大唐山工学院,土木学科首屈一指;有交大北京管理学院,邮电和铁路天下独尊。
交相辉映,让人仰视。
原交通大学谈到交通大学,很多人都会把她和所谓的“交通”联系起来,以为她就是一所专门研究铺路造车的专业大学。
其实,1928年11月,上海、唐山、北京三所交大合并成铁道部交通大学;1938年8月,学校改由教育部直辖,定名国立交通大学。
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
可见“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一样,都是专有名词、特定名称,并不是类别名,这和工业大学、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师范大学、农业大学、矿业大学等的称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属于行业名称。
尽管现在很多的行业大学都是多科性大学,但总是以本行业学科或相关学科为主。
而交通大学却不是行业大学,尤其从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两所学校更可以看出,她们并不是是两所专门搞交通的交通大学。
因历史渊源沿用交通大学并同属交通大学大家庭的共有5所: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台湾新竹交通大学,这5所交大都被海内外校友广泛认同,尤其一些海外的校友会,很多都不直接分哪个交大,直接称为交通大学校友会,各所交大校友情同手足。
现在中国称作交大的学校除了从老“交通大学”繁衍出的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以外,还有重庆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
它们有的和“交通大学”有血缘关系,有的则只是借了这个名称而已。
浙江大学被人誉为“东方剑桥”,交通大学的雅号“东方MIT”则更是实至名归。
录取方面,当时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能拿到交大文凭意味拿到了高收入的金饭碗。
教学方面,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
邹韬奋在交大读土木时由于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学新闻。
这样条件下造就出的人才,都非常杰出。
交大名人辈出,著名校友包括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茅以升、张光斗、王安、陈敏章、强伯勤、闻玉梅、谢丽娟、江泽民等。
当时交大学生灿若星辰,黄炎培成为共和国第一任政务院副总理,李叔同文词歌赋,样样精通。
钱学森去美国加州理工学习,要求免修多门课程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大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学习特别优秀,名列第一,校方决定从此对中国交大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哈佛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
交大学人心怀祖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后来成为北京交通大学新中国的第一任校长,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交大校友有6位;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交大校友有200多位。
这一串串光亮的名字和数据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交大清新的学风和厚实的文化基础。
1952年院系调整中交通大学由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工、管的多学科大学被拆成单一工科大学。
为了支援西部,上海交通大学的很大一部分被迁往西安;唐山交大被迁到四川;北京交大则变成了北京铁道学院。
虽然几经变迁,多次拆分,但是她“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从未改变,各地交大人都心向母校,并且依然保持了强大的学科实力。
在她越百年的光彩历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南北交织的风物,倾听依然回荡着的历史回声。
色夏天的大海是明丽的蓝色,夕阳下的古城墙是沉静的褐色,跳跃的灵感是欢快橙色,多思的冥想是凝重的灰色。
智慧有色彩,智慧所栖息的精神家园也有各自绚丽的衣裳。
北京交大和唐山交大相互支持,雄踞北方;上海交大为一时之学术泰斗。
现在的“交通大学”四个兄弟姐妹——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样光彩照人,各有千秋。
双城记——明与暗的交接从上海交大到西安交大,有波折有故事,但是她们两者目前都已经成为中国瞩目的高等学府,今年的春节晚会上的小品节目还用到了这两所学校的名字,可见其在大众心中的普及程度。
今天的上交大和西交大,血脉相连但风格不同,一个是新颖锐意,一个是温和厚重,恰如一副名画的明暗两处,在中国上演着精彩不断的“双城记”。
她置身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大都会中,动感而华丽;她保留了学者的谦和质朴,但更向往创新与求变。
上海交通大学充满了现代的意味,有明亮的包装,像一艘挂满七彩国旗的帆船,永远给人领先的感觉。
上海交大曾经是“交通大学”本部所在, 以强大的工科、生命医学学科和管理学科为特色。
合并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以后,更是如虎添翼。
上交的船舶,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通信,管理科学都是全国一流。
近年来,交大生物技术声名鹊起,交大昂立驰名中国;微软中国与上交关系密切,有很多合作项目;上交安泰管理学院含金量高,列中国十大管理学院之一。
文科虽然比不过同城的复旦,但是科学技术哲学独领风骚,艺术设计无出其右,外国语学院知名度颇高。
偶然发现,上交的优势学科都是现在非常热门的前沿科学,显的多姿多彩。
上交在徐家汇闹中取静,不断上升的科研实力让其获得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无缆水下机器人”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 学校科研经费连续五年名列国内高校第三。
和东边的兄弟不同,西安交大显得更加温和稳重,长项都集中在富有传统特色的学科以及基础技术研究方面。
当年为了支援西部,西交带走了老交大百分之六十的师生,24个专业,王牌系机电系,能源系都落户西安。
现在的西交依然实力不减当年,执国内机械,能源,电气工程等学科之牛耳,很多国内的机械、能源大师都在这里教学授业。
中国是能源大国,目前在能源利用方面急切需要改进并将吸取大量人才。
机械制造业是历史悠久的工业学科,我国是世界制造中心,西交在机械方面所做的贡献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
此外,管理科学是西交的著名专业,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拥有管理学方面的一名院士。
在高新科学方面,借着西北的航空航天优势在航空航天学院还成立了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有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后来原直属人民银行的陕西财经学院和直属卫生部的西安医科大学也被西交合并进来,让西交迈进综合性大学的行列。
地处西部,和千年古城为伴,敦厚谦诚,塌实发展,交大“求是”的校训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这些灰色的机械,黑色的能源,银白的飞机让我们领略到一个塌实厚重的西安交大。
天仙配——冷与暖的呼应原本同在北方,天作之合,一步之遥可以相依为伴。
但战火连绵,一个远走西南,一个留守北地,仿佛银河天堑相隔。
不过夜凉如水之时,尚有鹊桥连通,这对“伴侣”也是自有奇招,铺路架桥是他们的长处。
在交通类土建方面,西南交通大学国内一流;交通管理和通信方面,北京交通大学让人刮目相看。
西南交大的桥梁与隧道工程威震学界,让众多同类专业学校望其项背;铁路工程是当之无愧做业内第一把交椅;隧道工程和桥梁工程可以稳拿榜眼。
如果说前面两个兄弟整体实力超群,那么西南交的专业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当年唐山交大土木学科在国内无可匹敌,交大校史馆中所列的一百三十多位院士三分之一出自唐山交大,即西南交大的前身。
现在的西南交大依然保持了在土木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铁道,桥梁,隧道等方面的研究。
另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牵引动力实验室也为西南交大增色不少,磁悬浮列车的研究让整个中国的目光汇聚在西南。
总之,在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领域,西南交大可以说地位崇高。
西南交大有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车辆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也许在西南太久会让自己的名字渐渐淡漠,但那绝对不是逃避或者隐居,要知道,实力需要用时间和精力来换取,更何况她还有一颗不断进取的火热的心。
身在高手云集的北京,想恢复当年号令天下的威势已经不大容易了,但是暂时的落寞没有让北京交大消沉。
前身是清政府邮传部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及北京邮电学校的北京交大,在铁路自动化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北交大交通运输方面的研究是硬功夫,通信、光纤技术在铁路上的运用国内领先;信息工程方面,铁路运输自动化与通信引导潮流;交通管理方面,有铁道部级开放实验室——交通运输系统模拟。
她还有轨道交通安全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8名院士,有包括通信、交通等的8个国家重点学科,基本都是院士领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交大还有一个产业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侧重物流方面的研究,物流是现在新兴的朝阳产业,相信以后还会有更深入的发展,而且借奥运会的东风。
可见,在交通运营管理上,北京交通大学走的是高科技的实力路线,让冰冷的机器能够变得像人类一样灵活。
在交通类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北京交通大学虽然不如西南交大,同济等学校,但是毕竟有底蕴有实力基础,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依然可以说占据着北方的广大市场。
新修造的多条地铁线路就由北京交大承担了许多研究任务,而且地铁运营管理也多由他来策划研究。
地处京师,接奥运会的东风,坚守北方的北交大开始重振雄风。
北京交大和西南交大,一北一南,一个北地春寒,迎风展姿;一个南国冬暖,蒸蒸日上。